自炎帝发明酒之后,酒就与皇家结上了不解之缘。酒经过了炎黄时期(皇家酒文化起源期)、夏商周三代 (皇家酒文化繁荣期)、秦汉以至清代(皇家酒文化发展期),到现在传承皇家文化最正统的山庄老酒,承载着几千年来酿酒佳话,为世人抒写一段段脍炙人口的酒事。
据《古史考》记载:“古有醴酪,禹时仪狄作酒。”《战国策·魏策》记载得更为具体:“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此酒亡其国者。”意思是说,帝女让仪狄做酒,酒特别好,进献给禹。禹喝了甘甜爽口,便疏远了仪狄,遂下旨不准喝酒,并说:“后世必定有因为喝这个酒而亡国的。”由此可见在4200多年前,酒就已经出现在皇室中,而《战国策》中的仪狄通夷狄,是东北方的部落名,居北夷,即今天的老哈河和西辽河流域,而山庄老酒产地---平泉,就是西辽河和老哈河的发源地。
在平泉这个酒乡,故事似乎总是少不了酒。在公元207年,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北征乌桓的时候,在过右北平(今平泉县境),历平冈击败乌桓,右北平最大的一家酒作坊向曹军进献过一百坛美酒用以犒劳部队,曹操品味之后,对美酒大加赞赏。他把一部分美酒用以犒劳官兵,余下一部分留待途中饮用。这段故事在平泉酒业历史上留下了千古佳话,也为山庄老酒传承皇家酒文化上面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如果说山庄老酒传承皇家文化最为繁盛期要数清朝了。清初,各种酒宴,是清帝“恩威并济”,密切同少数民族王公贵族的联系的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是多民族和睦相处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融合剂。满清皇家册封的“八大铁帽子王”,每一家都由皇帝亲自赐御封老酒犒赏,以表彰他们为清朝建立立下的汗马功劳。以至于“铁帽子”成为御封山庄老酒的代名词。
康熙帝写过一首《塞上宴诸藩》,描写出塞北巡、结束围猎之际,在塞上原野大摆酒宴,感谢随围护驾的蒙古诸部王公贵族及部众。这里的“塞上”就是今承德平泉大吉口。诗云:龙沙张宴塞云收,帐外连营散酒筹。万里车书皆属国,一时剑佩列通侯。天高大漠围青嶂,日午微风动彩斿。声教无私疆域远,省方随处示怀柔。诗的大意是:塞上大漠风云收拢盛宴开始,帐外连营里用酒筹计数比赛着饮酒。车同轨书同文万里皆为领地,部落首领们受到赏赐被封为王侯,天高地广青山围做四面屏嶂,日正中午微风吹得彩旗飞抖。无私宣扬教化使得疆域辽远,省视四方在每一个地方表示怀柔。
清康熙、乾隆两帝在太平盛世时,皇帝为表现自己的文韬武略、恩泽四海,就曾数次摆下千叟宴,以皇家窖藏贡酒大宴老人。乾隆还曾亲自为九十岁以上老人斟酒以示爱民之心,当时的文人以能饮到皇家窖藏贡酒而荣耀,称“恩隆礼恰,为万古未有之举”,令万民莫不因饮过皇赐的一顿酒席而感激涕零。从乾隆十七年(1752)到嘉庆二十四年(1819)的68年中,乾隆嘉庆两代皇帝还在承德避暑山庄蒙古包举行了52次大型宴请活动,其中乾隆年间47次,嘉庆年间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