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二十一局三公司宝兰客专三标二工区施工纪实
□ 尹登明 李年锋 刘洁
□悠悠渭水,浪涛如怒;无论是洪水的侵袭,还是面对凶险的地下未知世界,他们始终谨小慎微,步步为营,终于在渭水河畔劈开了一道最美丽的长虹。
□披荆斩棘,百转千回;为了企业的信誉,为了渭河两岸高高飘扬的中国铁建旗帜,他们无惧霜寒,风雨兼程,用勇气和智慧,铸就出了一支锐不可当的威武之师!
渭水西来直,秦山南去深!
在被誉为羲皇故里的甘肃天水市,正在建设之中的宝(鸡)兰(州)客专从渭水河东岸的群山中赫然穿出,跨过渭河,穿过天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林立的厂房,在一排光洁如玉桥墩的承托下,朝着广袤的远方不断延伸……骄阳下,中铁二十一局三公司宝兰客专三标2工区工地上,工人们正紧张地进行桥面无砟轨道施工。预计在2017年,宝兰客专便可实现通车,为国家铁路“四纵四横”快速客运网,衔接上极为重要的一环。
全长11.67公里的宝兰客专渭河特大桥。
对于中铁二十一局三公司宝兰客专的建设者而言,这条路,则是一条百转千回的攻坚之路!三年多来,他们面对洪水的侵袭,面对不可捉摸的地下流沙,在焦头烂额和心力憔悴之际,始终不忘初心,用不屈的意志和无穷的智慧,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险峻的难题,为这条横贯西北与中、东部地区的客运专线主通道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心若磐石 抗击百年洪峰袭击
回顾宝兰客专3标2工区三年多来的建设过程,可谓是命途多舛!
据中铁二十一局三公司宝兰客专BLTJ-3标二工区项目经理陈文宏介绍,宝兰客专3标,位于天水市麦积区,二工区担负的主要工程:全长4284米的西坪隧道,承建出口端3484米,全长11.67公里的社棠渭河特大桥,承建其中的3309米,计91个墩台。该工程总工期为39个月,合同造价约6亿元,于2013年2月正式上场施工。
就在上场后不久,施工生产刚好全面展开的时候,项目部就遭遇了当头一棒!连续三次突如其来的洪水,席卷了大桥工地上的一切。
“我是6月1号接手这个项目的!”从时任项目总工提拔为项目经理的陈文宏告诉记者,“6月19号,一场暴雨就来了。”
项目经理陈文宏(左三)、副总工贾玉龙(右一)、计划部长王旭龙(右二)、财务部长邓航磊(左四)、保障部长耿书领(左二)、技术员刘海东(左一)在工地调整施工方案。
渭河特大桥全长超过11公里,是宝兰客专重点工程,在二工区承建的3309米中,正好包含了跨越渭河和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四联连续梁,其中有三个主桥墩处于渭河河床上,暴雨到来时,这三个桥墩正在加班加点地开展桩基施工。
早在上场之初,项目部就对渭河特大桥施工进行了周密的部署。通过查阅早年汛期降雨量以及水位等数据,把防洪防汛作为安全施工的重点,将桩基施工的临时栈桥以及平台按照“50年一遇”的标准加固,但是让建设者没想到的是,这一场暴雨实在是来的太凶猛了。
由于渭河流域普降暴雨,许多支流汇聚到渭河汹涌而下,洪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天水市。“降雨量达到了百年不遇的程度,当天凌晨两点后,我从项目部到施工现场去巡查,看到工人们还在作业,就通知拌合站的装载机赶紧过来帮助撤离设备,结果装载机开过来仅仅5分钟时间,河水就漫过了栈桥,我只好让工人立即撤离,所有的设备和物资,都被水淹了。”陈文宏遗憾地说。
在洪峰过后,项目部迅速组织人力物力进行了重建,考虑到降雨带来的风险,项目部果断地将所有临时施工平台加高了两米,并在支护强度上再次提高。谁知仅仅过去一个月,在7月21号,又一次洪峰呼啸而至,这一次比6月21日的洪峰来得更为猛烈。
“洪水夹杂着泥沙、树枝倾泻而下,还有一个上游被冲下来的油罐,已经加高两米的栈桥和平台,又被淹了!”项目部副总工梁超告诉记者,在这一次的洪峰中,项目部跨渭河连续梁施工现场又一次被“洗劫一空”,所有已成型桩孔全部被泥沙填埋,已下钢筋笼的桩孔也几近报废,经济损失400万元以上。
7月22日凌晨3点,心系工地的陈文宏与财务部长邓航磊冒着滂沱大雨赶往西坪隧道2号、3号斜井、进口310国道山坡上查看工地,并着手筹划抢险方案,谁知返回途中时,眼前的一片山体连同树木突然就轰隆隆地下沉滑移到路面中央,突发的山体滑坡将陈文宏和邓航磊困在了山上,所幸没有发生人员伤亡。
一夜惊骇未眠,7月22日早上7点,项目部正在召开抢险会议,陈文宏却又接到了来自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领导的电话:“陇海铁路因暴雨诱发山体塌方,你部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开赴陇海铁路受灾点开展抢险。”
顾不上满目疮痍的施工现场,项目部迅速组织了30多名干部职工火速开赴陇海铁路。当他们来到受灾现场的时候,情况比想象中的还要糟糕。由于轨道被淤泥填埋,挖机无法立足,抢险突击队队员用肩膀扛起每根一百多斤重的木质枕木,硬生生地垫出了一条抢险通道,让挖机顺利开进了受灾现场,同时又拿起铁锹,一点点地清理电缆槽内的淤泥。经过一整天的不懈奋战,到第二天夜里4点过,终于抢通了陇海铁路水毁段,项目部还因此受业主奖励,在信誉评价中加了两分。
抢险刚刚结束,顾不上歇一口气,突击队的队员们又乘坐火车连夜赶回了项目部驻地。此时此刻,摆在项目部面前的形势可以说是异常严峻:如果不能在雨季前抢出水中桥墩承台,工期就可能被耽误半年。
连续梁上部节段施工的时间是恒定的,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压缩的空间,要想在雨季到来前抢出水中承台,桩基施工是关键中的关键。按照施工现场的损毁情况估算,最少需要20天时间才能恢复生产,但是时间不等人,为了迅速复工,项目部决定,要求施工队必须在3天之内恢复施工,只要能达到生产条件,则予以重奖。
“以经济杠杆刺激,减少窝工给项目部以及劳务队伍带来的损失,是划得来的。”陈文宏说。
即便是如此,恢复施工却依然举步维艰:“很多钢筋笼已经沉放到了桩孔内,直径1.8米的钢筋笼,主筋直径32毫米,一圈就是90多根钢筋,每一节长9米,一节就有八九吨,长达70米的钢筋笼,算下来就有六七十吨,放进桩基要三四天时间。为了将钢筋笼提起来,我们先用70吨的吊车往外吊,结果连吊车的悬臂都被拉弯了。”项目部副总工程师梁超说。
不得已之下,项目部只好临时租来120吨的大吨位吊车,才将钢筋笼吊了出来,而针对已经浇筑的桩基,建设者又用冲击钻进行破碎,然后用磁铁一点一点地将破碎后的钢筋吸出,施工过程异常艰难。
在此之后,渭河特大桥连续梁施工现场再次遭遇了一次洪峰,由于降雨量较前两次偏小,加上项目部积极应对,未造成严重损失,为了抓抢工期,项目部加大了机械设备投入,二十四小时不间断施工,终于在汛期前抢出了水中墩承台,为连续梁施工赢得了时间。
在经理陈文宏和书记邱锐的带领下,全体干部职工无畏困难,党员干部个个身先士卒,参战员工不甘落后,工地24小时不间断作业。一场抢时间比进度,抓安全比质量的劳动竞赛持续开展了起来。经理陈文宏、书记邱锐、总工吴森、副经理刘敏、副经理刘维号等项目领导轮流值夜班,把现场当战场,解决对外协调、机械设备、材料供应等难题。技术人员24小时轮流在隧道和桥梁等关键部位指导,后勤保障人员将饭菜送到工地。在广大干部职工忘我的拼搏下,项目部月月超额完成任务,无论是公司、局指还是业主发起的劳动竞赛活动,项目部均以优异的成绩夺魁。
步步惊心 冲出“地下 远古 流沙河”
如果说渭河特大桥施工是一波三折,那么西坪隧道的掘进作业,则是步步惊心:“施工难度非常大,搞不好就要熄火!”陈文宏这样形容西坪隧道所蕴含的凶险。
经理陈文宏(左二)、副经理刘敏(左一)、副总工贾玉龙(右二)、计划部长王旭龙(右一)在现场研究加快无砟轨道施工方案。
全长4284米的西坪隧道隧道,穿行于黄河河谷及黄土梁峁区,围岩条件十分软弱,而在实际施工中,西坪隧道的凶险更是超出了想象。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实现按期贯通的目标,该隧道一共设计了1号横洞和2号、3号两个斜井。2013年12月份,当3号斜井掘进到达正洞位置时,一股流沙夹杂着泥水从山体中倾泻而下,将建设者们阻挡在了正洞之外。
“流沙量达到数千方,整整流了两天两夜,将原本已经成型的斜井掩埋了一大段。”陈文宏告诉记者,考虑到安全因素,项目部用混凝土将流沙注浆封固后,从另一侧绕过,重新开挖斜井。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4年2月,2号斜井在掘进至正洞附近时,也出现了沙层。虽然这一次流沙量并不大,但是由于围岩松散,由此带来的支护压力,却变得更大。为此,项目部在对岩体注浆后,进一步强化了支护体系,设置了密密麻麻的钢拱架,将顶部牢牢地支撑起来。
2014年6月,建设者们终于完成了3号斜井的施工,顺利进入到了正洞。随着隧道的掘进,到2015年8月,3号斜井内隧道正洞的掘进再次遇到了难题,一股流沙再次倾泻而下,将隧道正洞填了个严严实实。
原来,隧道所处的位置,很可能是一条远古时代的河流,随着沧海桑田的变迁被掩埋到了山体之中,而整个隧道几乎有一公里的长度,都是沿着这条河流掘进,这也就是流沙一涌再涌的根本原因。
“超前地质预报探测已经没有水了,业主来看了也感觉没什么问题,结果沙层上面有一层泥岩,泥岩上面又有一层沙,就是因为泥岩穿透了,上面的沙层又流了下来,方量又达到了几千方,我们光注浆就注了三千多方。”副经理刘维号说。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陈文宏几乎每天都蹲守在隧道里,哪儿需要加固,哪儿需要改进工艺,他一个问题也不放过。为了激发劳务工人的积极性,他经常与工人交谈,鼓励他们创新施工工艺,提高施工效率,只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就现场执行现金奖励。据项目部书记邱锐介绍,在隧道施工中,民工先后提出在钢筋加固中埋设止水带,以提高止水带的顺直度,在挖机上安装鹰钩转换器处理隧道欠挖死角等多种方案。
“如果人工处理欠挖,大约要两个小时,使用鹰钩转换器后,可缩短到半个小时。”邱锐说。
项目部还对隧道施工作业流程进行了优化。一般来说,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一个进尺循环至少需要16个小时以上,但项目部却将这个循环的时间足足缩短了一半,仅需8个小时。
“所有工序无缝衔接,节省中途耽误的时间,提前预估上一个循环要什么时候结束,提前40分钟通知下一班工人进行班前安全教育和技术交底。上一班工人出洞,下一班工人立即跟进。2014年四季度,我们连续三个月进尺突破90米,其中一个月达到了100米。”主管隧道施工的项目部副经理刘敏骄傲地说。
历经三年的艰苦奋战,西坪隧道终于从变幻莫测“地下流沙河”当中顺利穿出,比业主要求工期提前3天贯通。当隧道顺利贯通后,业主一位领导为项目部杰出的表现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这条隧道,换谁来也干不动。”
殚精竭虑 念好降本增效“紧箍咒”
多年来,国内铁路市场尤其是高铁市场竞争激烈,几乎所有施工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如何在亏损的泥潭中突围呢?
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生命线,而成本就是项目管理的紧箍咒。为了降低成本,实现创收增效的目标,项目部几乎是做到了锱铢必较,就连用剩的钢筋头、模板、钢管、钢绞线,都全部回收,能用则用。
另一方面,通过优化施工方案降低成本也成为了项目部努力的一个方向。为此,工区经理陈文宏和总工吴森带领技术人员,展开了一系列技术攻关和创新,有效减少了工程措施费用支出。
副经理刘敏(右一)与技术人员检查桥梁防护墙几何尺寸。
西坪隧道三号斜井洞口位置较高,坡度陡不利于施工,经慎重分析,项目部将斜井洞口变更到坡脚,既方便施工,又保证了安全,还节约修建便道费用50余万元;
社棠渭河特大桥6-10墩设计为空心墩,根据原址地貌抬高墩身高度降低的情况,将空心墩优化为实心墩,既降低了施工难度,又减少了104吨空心模板,节约成本近70万元;
社棠渭河特大桥桥址位于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次跨越园区道路,既有变截面空心墩,又有等截面实心墩,若照图施工,模板投入大,技术人员统一优化为等截面圆端形实心墩,减少了大量模板投入,节约成本近百万元;
大桥1-3号墩位于渭河主河道内,因施工时恰逢枯水季节,项目部将原设计钢板桩及砼防护桩优化为大开挖放坡施工方案,降低成本近500万元;
跨渭河128米连续梁是全桥的重难点,原设计含590米的钢栈桥,通过现场方案比选,项目部在靠渭河南岸1号、2号和北岸的3号墩各修建一条便道和钢筋加工场,减少不必要支出近400万元。
此外,工区还对遭受洪灾损失索赔,保险公司支付的300万保险理赔已到帐,累计共降低成本一千多万元。
“如果不采取措施,这些钱就完全打水漂啦,甚至泡都不冒一下就没了。”计划部长王旭龙说。
在工区经理陈文宏的脑海里,还始终装着“大成本”的理念:项目部上场时租用的房屋,约定的年租金为36万元。但就在租赁的时候,陈文宏就已经估算好了未来的方案。2014年12月,施工桥梁的架子队完工,空出了彩钢房,为节省租金,方便就近施工。陈宏文果断地将项目部搬迁到了工地彩钢房里,按减少两年半的租赁时间来算,项目部至少减少房屋租金支出90万元。
随着施工生产的不断推进,项目部又超前谋划,将节约成本的目光放到了消缺处理方面,提前进行消缺处理(即经铁路局工务段检查后,整改有缺陷的地方):“我们提前主动进行消缺,就是避免通车后,一旦被铁路局工务段查出缺陷,施工成本会成倍增加,我们把工作做在前面,也是降低成本。”据陈文宏介绍,目前消缺施工也已基本完工。
赤胆忠心 换得渭河两岸硕果飘香
在中铁二十一局三公司宝兰客专三标二工区工地现场,记者看到,在已经建成的渭河特大桥两边,分布着密密麻麻的厂房。2013年,国家级天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虽然给宝兰客专预留了建设用地,但开发区各种基础设施譬如管道、电线等却已经建设完成,这给宝兰客专施工带来了相当大的干扰。
宝兰客专西坪隧道出口。
“顶上就是35KV和110KV的高压线,有的地方距地面8米都不到,9米长的钢筋笼吊起来后根本就放不下去。”梁超说:“不拆迁这两条高压线,有8个桥墩无法施工。”
为了加快管线迁改工作,陈文宏就像一个跟班一样,跟在了拆迁负责单位的一个年轻技术员身后,一起跑各个产权单位,技术员说找哪个单位,陈文宏就跟着跑到哪个单位。2013年9月25日,供电段终于给出答复,提出在10月7号后迁改电线,但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将迁改后的高压线塔架的基础在10月7日前平整出来。
平整高压线塔架基础绝非易事。高压线塔架要迁改到一个山包上,三面是悬崖,一面不通路。连上去的路都没有,即便是带上去一个挖机,也根本无法在11天内完成数万方的土方作业。陈文宏与项目书记邱锐、总工吴森合计后,决定另辟蹊径,从村镇入手,用了两三天时间,征用了一块临时便道用地,并迅速修建了四五百米的便道,将多台装载机、推土机、挖机开到作业面,短短一个星期就完成了数万方土方作业,为大桥施工创造了条件。
在西坪隧道的施工中,建设者们则需要面对来自安全上的挑战:
由于流沙的存在,对前方的地质勘探,就成了安全施工的一道保险。为此,项目部投入了先进的TSP探测仪,并辅以钻孔勘探,“双管齐下”探测前方地质。为了确保隧道内空气新鲜,项目部专门增设了一台风机,并在风管中部增设中继,用两条风管为隧道内注送新鲜空气。此外,项目部还专门在隧道口设置了门禁措施,为每个工人的安全帽配备了芯片装置,每个开挖班组在洞内有多少人,在什么位置作业,隧道入口处的屏幕都显示的一清二楚,既有效掌控了隧道内人员情况,一旦有紧急情况,又可准确展开救援。严密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了这座特级高风险隧道安全顺利贯通,没有发生过等级以上伤亡事故,堪称隧道施工的奇迹。
高铁桥梁上的防护墙、通讯光缆、电缆槽混凝土桥面系浇筑线型控制历来是普遍难题,很多工地做出来了之后都歪歪扭扭,但项目部渭河特大桥的桥面系施工,在整个宝兰客专却是有口皆碑。原来,为使桥面系线型优美,外表光滑,达到整体创优的效果,在施工前,项目部派就到兄弟单位观摩学习,取长补短,回来后仔细研究消化吸收,并提出了更高标准的控制方案。
“一般的模板采用3毫米厚的钢板,但是一旦多次拆卸倒运后,就很容易变形,这样一来浇筑的防护墙也就自然会出现问题,我们将模板提升标准,改为6毫米的钢板,做出来的防护墙线形优美,安装也更加精确。”据项目部安质部长郭洋介绍,为了确保精度,项目部要求每天测量放样都必须选择在温度最低的时候进行,并将精度从规范的千分之三,提高到千分之二以内。
自2015年9月桥面系施工以来,社棠渭河特大桥就被业主树为了样板工程,成为了迎接各级领导检查的必检项目。业主甘青公司董事长史克臣更是盛赞:“社棠渭河特大桥的防护墙桥面系是全路质量标准最高的,别人做不到,你们做到了,很了不起。”
无砟轨道施工也同样如此。施工工艺要求十分苛刻,必须保证零沉降。没有施工经验,项目部派出技术人员,到别的项目部取经。他们把做得好与做得差的进行精心分析对比后,总结出了一批无砟轨道施工工艺关键控制点,并建了五个无砟轨道施工管理微信群,随时通报和了解现场施工情况,技术人员可随时上传视频或者图片,对无砟轨道施工进行动态管理。据副总工贾玉龙介绍,项目部还按照业主要求,专门引入了信息化沉降观测软件,对桥面沉降进行观测,其精度达0.01毫米。
三年风雨兼程,三年呕心沥血!历经洪水的侵袭,流沙的阻碍,中铁二十一局三公司的建设者们即将迎来胜利的曙光。在这三年多来,三公司宝兰客专项目部在业主、监理的关怀以及集团公司、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安全、质量、进度全面受控,先后荣获了公司、集团公司及业主各类奖项30多个,用一片赤胆忠心换来渭河两岸硕果飘香。真正证明了铁建人的胸怀,气魄与实力!
举目四望,曾经肆虐的渭河已是波澜不惊。旭日下,主体已经完工的宝兰客专如长虹横贯东西,唤醒了沉睡的高山,也让河流改变了模样……(通讯员 尹登明 李年锋 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