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经济 >

实施“中国制造2025”迈向制造业强国

2015-03-30 07:45 来源:人民日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
迈向制造业强国(经济热点)

    本报记者 左娅

  实施“中国制造2025”,用十年时间进入全球制造业的第二方阵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3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

  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眼下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未来10年,制造业将因此出现哪些改变?与另一个制造业大国——德国提出的“工业4.0”相比,有哪些异同?一时间,社会各界对“中国制造2025”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这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件大事。”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他介绍说,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中国还不是制造业强国,还有一批重大技术、重大装备亟待突破,还缺少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我们还需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去转化、去努力、去奋斗。”

  苗圩说,我国大体需要用三个十年左右的时间、分三步走,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就是‘三步走’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路线图和时间表。我们希望通过这十年的努力,中国能进入全球制造业的第二方阵。”

  通常认为,目前美国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一方阵,德国、日本处于第二方阵,中英法韩处于第三方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忠宏认为,制造业的稳步发展是中国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然选择,此时提出“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既是适应新一轮工业革命孕育兴起的需要,又是应对国际制造业激烈竞争的需要。

  “当前全球正在兴起新一轮工业革命:生产方式上,制造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本地化、绿色化等特征;分工方式上,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专业化、产品链一体化、产业链分工细分化等特征;产业组织方式上,将出现网络化、平台化、扁平化的特点;商业模式上,将从以厂商为中心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体验和个性成为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和利润的重要来源。” 王忠宏说。他认为,适应这种新态势,需要及时制定相应的战略决策和部署。此时,“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提出了未来制造业发展的目标、重点领域、主要任务和战略支撑,有利于指导中国制造业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和路径。

  不只是中国,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发达国家也纷纷作出制造业发展战略部署,例如同是制造业大国的德国提出了工业4.0计划。各国都希望借助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加强对产业制高点的争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有何差别?

  苗圩介绍说,“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既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从时间段上看,德国实现工业4.0大体需要8—10年,和“中国制造2025”基本在一个时期。从内容上看,德国工业4.0和中国提出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物联网或工业互联网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果说有什么不同,就是我们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不同。德国总体处在从3.0到4.0发展的阶段,我们的工业企业有些可能还要补上从2.0到3.0发展的课,然后才能向4.0发展。我们要结合中国工业企业的实际,把发展的路径选择好,走一条更好更快的发展道路。”

  五大主要内容: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

  “中国制造2025”什么样?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了解到,“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创新驱动,二是质量为先,三是绿色发展,四是结构优化,五是人才为本。

  ——创新驱动。眼下,我国制造业要素低成本的传统优势已难持续,必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调创新驱动,就是要加强研发、专利、商标、设计、复杂劳动力、软件、数据库等知识资本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导作用。同时,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王忠宏表示。

  ——质量为先。质量和效率是当代制造业发展的两大问题。我国在产品质量上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精益求精、不断提高。专家指出,眼前的生产方式变革是个契机,可以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积极推进机器替代人,发展柔性化、智能化制造来提高产品质量,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绿色发展。随着资源环境矛盾的日趋尖锐,必须实现由高耗能、高污染发展模式向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使得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小,资源消耗尽可能少。

  ——结构优化。“这是多方面的。”王忠宏认为,优化结构包括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同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大小企业互利共生,促进不同所有制企业健康地竞争合作;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升制造业全球布局能力等。

  ——人才为本。实现制造业由大向强的跨越,说到底要靠人。“大的方向是要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王忠宏说,要加大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同时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技工队伍,使工业基础更为扎实。

  据了解,今后我国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十大领域,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提升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智能制造,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的重要抓手

  在“中国制造2025”中,最受关注的无疑是智能制造,而智能制造也将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的一个重要抓手。

  “推动智能制造是解决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路径。”苗圩说,“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各国都在研究如何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我们认为,互联网和传统工业行业的融合是要抢抓的制高点,而主攻方向则是智能制造。”

  什么是智能制造?通常认为,智能制造就是生产全周期从自动化升级成智能化,即扩展到“工厂+信息系统”替代人的控制、“生产线+传感器”替代人的监督、“精密加工装备+算法”替代人的技艺等,进而出现“智能工厂”“无人工厂”。

  “推动智能制造,互联网技术跟工业的融合非常重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第一次提出了发展工业互联网。”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说,“两化融合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比如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家具等;还有制造业服务化,比如一些工程机械企业售出的设备当中有通讯模块,可以远程实时监控机器的运行情况,提供远程维护;还有流程虚拟化,在制造之前通过虚拟制造让制造更加高效、精准,提高产品质量。国内的很多企业已经在实践这些。”

  “但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特别是在智能化方面。”苗圩说,过去使用的数控系统、工业机器人,基本上是按人设定的程序作业,并没有人工智能。所以出现过有人在修理机器人的时候,忘记关闭电源,机器人对人造成伤害甚至致死的情况。我们在高端的传感器、重要的操作系统、数字化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提高智能化的水平,这样才能达到智能制造的要求。

  苗圩透露,工信部正在参与国家组织的关于智能制造重大工程的研究,计划从今年开始花大约3年时间,选择部分区域、行业进行试点和示范,并在这些示范区域中选择六大领域进行智能制造的探索,在全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新模式。

    《 人民日报 》( 2015年03月30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