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中国新闻 >

“肯忙活,好日子不会躲着咱!”(脱贫故事)

2019-01-02 06:5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再过一个月就要到春节了,困难群众的生活怎么样?还有什么心愿和期盼?
 
“肯忙活,好日子不会躲着咱!”(脱贫故事)

  朱晓文和妻子在果园劳作。
  王 勇摄(人民视觉)

  刘洪喜在给牛“体检”,仔细检查毛发、耳朵、眼睛。
  本报记者 李家鼎摄

  郭月菊在车间里工作。
  本报记者 史自强摄

  每天在田野间放牛,是刘洪喜最快乐的事。
  本报记者 李家鼎摄

 
本报记者 李家鼎 杨文明 史自强
  核心阅读
 
  近日,本报记者探访各地贫困户,听他们讲讲2018年在脱贫路上的奋斗故事,聊聊2019年的生活打算和心愿。
 
  年近70岁的刘洪喜给合作社养牛,打工收入加上新农保和扶贫项目分红,一年下来挣了快一万五,超过脱贫线不是一星半点,对往后的日子充满信心;朱晓文改种百香果,收入翻了不止一番,脱贫之后就想一门心思收拾好自个儿的果园,“把钱赚”;当初为生计发愁的郭月菊,在家门口找到了新工作,月入3000多元,不仅脱了贫,更琢磨着多赚钱、能致富,盼着更好的日子快点来。
 
  
 
  “谁还不想找个人做伴儿呐?等我再攒点儿,这事儿就落实!”刘洪喜笑着说道,脸庞微微泛红。
 
  老刘头是吉林大安市月亮泡镇汉书村星宇农民养殖合作社的养牛工,说起新年的心愿,年近七十的老人心里有底。
 
  底气是越来越好的日子,“养牛打工收入1.2万元,加上新农保和扶贫项目分红,一年下来挣了快1.5万元。”说起收入,刘洪喜脸上挂着笑,“这还不算儿女孝敬我的,我现在超过脱贫线可不是一星半点啦!”
 
  以前的日子可不这样。2015年,老伴患上肝癌,老刘头要强,给老伴看病花光了家里积蓄,但他从没跟亲邻张过口,日子也掉到了贫困线以下,老伴最后还是走了。说到这儿,刘洪喜把手里的旱烟圈子掐灭,又狠狠碾了几下。
 
  合作社社长谢宇说,2017年底刘洪喜找到他,希望能在合作社帮着他养牛。一年时间,刘洪喜起早贪黑、兢兢业业,没有休息一天,50多头牛全部健健康康,越长越大。
 
  牛,已经占据了刘洪喜的全部生活,“它们离不了我,我也离不了它们。” 每天先放牛,刘洪喜再招呼着“伙计们”吃草、喝水,哄到圈里,逐个检查毛发、耳朵、眼睛……等忙活完了,火红的太阳只在远处露着半个身子了。
 
  “只要肯忙活,好日子不会躲着咱!”老刘对往后的日子信心满满。
 
  跟老刘一样有信心的,还有四十有七的朱晓文。
 
  老朱原本是云南省陆良县大莫古镇发峨哨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种玉米、老洋芋,靠天吃饭饿不着,但也没积蓄。
 
  2018年改种百香果收入翻了不止一番,朱晓文脱贫了,心情不错。尽管已近年底,可地里的百香果依然密密麻麻。展望2019年,他说自己只想“种好地把钱赚”。
 
  因为脊髓炎落下病根,朱晓文腿不方便,这两年出去打工越来越力不从心,无奈回到土地。20亩农田,是一家人现在唯一的依靠。然而田多地薄,前几年有人种三七,他把地白送人种都没人要。
 
  “二叔,要不你跟我一起种百香果?2017年我试种了些,长得不错,也卖得起价。”朱晓文的侄子朱辉,在县城打拼,经商头脑活络,小有积蓄,决定回家“二次创业”。
 
  20亩地,投资得3万多元。发峨哨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太彬听说后,帮忙联系产业帮扶贷款。2018年3月种植,8月开始收获,12月底朱晓文收了不到一半,已卖了3万多元。靠着村镇公务员帮忙推销,朱晓文种的百香果基本上都是别人上门采购。“微信优先,不怕收到假钱。”朱晓文憨笑。
 
  收益不错,销路不愁,朱晓文说:“别的啥都不想,就想把这20亩地种好。”
 
  这些天,郭月菊也在忙碌着。
 
  在河北清河县羊绒小镇,羊绒制品迎来产销两旺,客流如潮。加工车间里,52岁的郭月菊正为新订单赶工。
 
  在清河县葛仙庄镇周家那村,郭月菊一家以前的日子可不好过。丈夫高位截瘫,没收入还得定期吃药。儿子女儿上学、吃饭开销不小。她自己每个月打零工几百块的收入,根本入不敷出。
 
  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开展,清河县的大量民企涌入扶贫浪潮,提供了不少脱贫就业岗位。2018年初,在当地一家羊绒加工企业,郭月菊也正式穿上了工作服。
 
  从一年到头在镇里四处奔波、为生计发愁,到就近定点上下班、月入3000多元,变化实打实、看得见。据测算,郭月菊一家于2018年年底正式脱贫。
 
  脱贫之后也有保障。清河县扶贫办工作人员彭文靖说:“贫困户脱贫,政策不脱钩。”在3至5年的时间里,防返贫机制将启动运转,郭月菊和丈夫不仅可继续享受低保,通过政府出资入股企业,贫困户年底分红也照拿。企业负责人也给了承诺,扶贫岗位不变动,裁员先保贫困户,这让郭月菊吃上了定心丸。
 
  工作在手,郭月菊既有干劲儿,也很珍惜,每天到得比别人早,走得比别人晚。“不仅想脱贫,新的一年,还想多赚钱、能致富。现在大伙一聊,都盼着更好的日子快点来。”郭月菊说。
 
《 人民日报 》( 2019年01月02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