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中国新闻 >

南岳衡山是中华香祖文化发源地

2018-02-22 10:29 来源:综合
——香祖师炎帝神农氏与南岳衡山的历史文化渊源解读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黄俊军
 
    香文化源于上古时期,原始的香文化是“神农尝百草,辨识百草香;先民驱虫疫,屡屡起烟霞”。香“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炎帝神农氏开创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源头,是当之无愧的中华香祖师。湖南有“八百里洞庭”“八百里衡山”之称,历史上模糊概念的衡山泛指湖南中南部和东部一带。衡山自古被尊称南岳,是中华五岳中唯一位于长江以南的山岳,被称“五岳独秀”。南岳衡山在南方诸山中拥有至尊无上的地位,这不是自封的,是几千年来历史文化积累而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
 
    古代文献对炎帝神农氏的文字记载始于战国时期,从先秦到明清,历代文献对炎帝神农氏都有记载。炎帝神农氏在南岳衡山的活动史料记载版本甚多,大多只言片语,有的还相互抵牾,今择其善者而录之。《淮南子•天文训》云:“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其音徵,其日丙丁。”《列子•汤问》云:“楚之南,有炎人国。”《墨子•节葬下》也有此说。屈原作《楚辞•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指炎神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嶷。”如果说《淮南子》所言是南方神,那么,列子、墨子、屈子所言“炎人国”“南州”“炎神”,当指炎帝或炎帝后裔的栖息之地。《路史》云:炎帝神农氏“都于陈,盖宇于沙,是为长沙。”清代学者王万澍在《衡湘稽古》考证:“炎帝之都于长沙凡七世。”同时又说明:“炎帝在衡世代历八世五百二十年。”还指出:“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衡湘传闻曰帝自曰朱,故衡山为朱帝游息之地,有曰朱陵洞天。”《湘中记》云:“衡山,朱陵之灵台,太虚之宝洞”,《洞渊集》曰:“南岳衡山高四千一十丈,洞周围二十里,名朱陵太虚之天,即神农赤帝治南岳。”明弘治《衡山县志•古迹》指出“朱陵之灵台,太虚之宝洞,乃朱陵大帝栖真之所也。”这些表明朱陵洞是炎帝神农氏在南岳衡山活动的中心地带。《汉书•律历志》说:“抱牺氏没,神农氏作……以火承木,故曰炎帝,教民耕作,故天下号神农氏。”《汉书•魏相传》云:“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故在衡山当地流传着“炎帝乘离”的神话。《逸周书》云:“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破木为耒耜,鉏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以助果蓏之实。”炎帝神农氏教民种五谷于淇田之阳(淇田,即骑田岭,属五岭山系,其阳在今桂阳一带),后来,“天降谷种”,他又教民拾之播种,果然长出了禾穗,因名“嘉禾”,故有“天降嘉种,遍地长禾”的典故,也才有嘉禾县来历的美丽传说。《仙録》云:“昔炎帝公主致斋祈真。感元君降传道。后数年易形炼骨同飞升”,故南岳祝融峰之西的有一山峰因此命名降真峰,又名降元峰。《路史》曰:“帝始教稼穑,命子柱教耕于淇田之阳,命赤制氏作耒耜于耒山,命赤糞氏作杵臼于舂峪,命赤松氏为雨师,命丙封氏作《燧书》,命岐伯作《本草经》,以丹砂为首”。“洣水北岸,下有巨壑,壑上石痕缕缕。相传炎帝曾鞭药于此,今属茶陵舲舫,旧建寺奉帝像。”《帝王世纪》记载 “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路史》就记述得更具体, “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至今在南岳衡山还流传了大量关于炎帝神农氏的传说和故事,如南岳衡山是朱鸟变的、祈神降谷种、五谷的故事、天降嘉禾、“尝百草”为民治病、治理洣水捐躯身亡、携令爱祭天、代赤松子求雨、助杨将军退洪、劝赵抃育人等等。
 
    香祖师炎帝神农氏为南岳衡山一带作出了巨大贡献,南岳衡山老百姓知恩图报。千百年来,建造了无数祠、庙、殿,终年祭祀,香火不绝,世世代代感恩炎帝神农氏,永不忘本。正如当今炎陵县鹿原坡炎帝陵刊载的《代祠炎陵》所云:“神农氏教民耕作稼穑、蜡祭、医药交易之事,开万世衣食相生相养之源,故凡后世有天下者皆祀之,而新即位者则告焉,示不忘本也”。南岳衡山的祭祀典礼,起源很早,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秦代以前的“柴望”阶段。《尚书•虞书》记载舜帝“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如岱礼”的祭祀活动,而且形成了制度,但那个时候的祭祀活动,到底是庙还是坛史无记载。清光绪李元度《南岳志》载“唐虞五载一巡狩,柴望秩与山川,为坛耶?为庙耶?不可得而详矣。后世礼严庙享,而岳庙迄未知建自何年……盖自秦汉来有之矣。”第二是“庙享”阶段。从柴望到庙享,经过了长期的迁变,才形成南岳庙。据唐代道士李冲昭《南岳小录》记载,“南岳有司天王庙。原在祝融峰顶,隋代移于山下。”由此可知,从隋代起,南岳兴建了专祀岳神的庙宇。南岳庙建成后,历代帝王都抱着“祀神治民”的思想,屡加封号。自唐至清相继册封七次,朝廷遣官致祭共124次。皇帝和政府官员对山神的祭祀又推动了平民百姓的自发祭祀,民间朝拜南岳圣帝最为有名的活动就是八月香火和春节朝圣。
 
    南岳衡山之神老百姓都尊称为南岳圣帝,关于南岳圣帝的原身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南岳圣帝的原身是炎帝神农氏。民间传说,岳庙圣帝即炎帝神农氏。宋代诗人戴复古和元代诗人傅若金的“凌空栋宇赤帝宅”“入树恐惊赤帝宅”诗句,还有明朝刘寅之的“一上祝融峰,洞然尽八表……虞舜迹已陈,神农事亦杳”,以及1937年程潜衡山之行的《祝融峰谒炎帝庙》诗,都是指炎帝神农氏。二是南岳圣帝的原身是祝融氏。据《路史•后纪》《山海经》《吕氏春秋•孟夏篇》《管子•五行》等记载,南岳神号祝融氏,是黄帝的司徒,祝融辅佐黄帝治理南方有功,相传祝融教民以火熟食、生火御寒,南方人民尊他为火神,称他“炎帝祝融氏”。其实,祝融也是炎帝神农氏部落的后裔。所以“炎帝”“神农”“祝融”在历史传承中,又有这些说明,如长沙马王推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记载:“南方火,其帝赤(炎)帝,其丞祝庸(朱明)……”《独断》记载:“南岳之神,其帝神农,其神祝融”。《礼记•月令》“孟夏之月”云:“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朱熹《楚辞集注》:“南方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经过漫长时期的准备,作为南岳山神的象征——南岳圣帝出现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如前所述南岳衡山有坚实的人文基础和深广的历史根基——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曾在此留下了足迹和美丽的传说,开创了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南岳衡山及周边地区、湖南其他地区、湖北、广东、广西等南方地区前来朝圣者甚众。感恩炎帝神农氏之心,溢于言表,“南岳进香”都成为了专有名词,香祖师文脉在民间社会代代传承,是远古祭祀文化的活化石,也是香祖文化的活化石。清嘉庆《浏阳县志》称: “每岁七月,邑人往祷南岳者,斋宿戒行李,以八月朔渴庙进香。又有沿途拈香,且祝 且拜,以三、五、七 步为节,至庙方止者,谓之烧拜香 ”。每年进香人数多达几十万、上百万 ,时间较多地集中在春秋两季 ,尤以秋季为主,因此七、八、九三个月形成了集中进香的“香火期” ,俗称八月香火。香市给当地人带来不少利益,俗话说“南岳人不种田,赶届八月吃三年”。春节朝圣是吸收佛教朝山进香及在中国人传统的春节过年的习俗上形成的。南岳衡山人的朝拜圣帝,已由教徒信佛道而变成一般民众的既拜佛、道、儒 ,又拜山神和一切菩萨的活动,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民间风俗,成为南岳衡山人的一道风景,目前已经很少有人能够超脱于这一习俗之外了。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信众遍及湖南、广东、广西、江西、海南、湖北、香港等广大地区。信众以到南岳大庙烧香的居多。前来南岳衡山进香者,清代及以前,年均10-20万;民国时期,年均50万左右;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年均80万人左右;1977-2000年,年均300万人左右;2001-2014年,年均500万左右,2015年658万人。从古至今,南岳衡山的民间祭祀之盛,信众之广,渊源之长,这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表明香祖师文脉在民间社会的延续及发展。南岳衡山祭祀和民间朝圣朝香习俗是在对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崇拜 ,即对南岳圣帝崇拜的基础上产生并受佛、道、儒三教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颂香文化”。南岳衡山是香祖师炎帝神农氏为民造福的圣地,是中华香祖文化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