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食品 >

“互联网+美食”吃得放心难在哪儿

2016-12-05 07:4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吃得放心难在哪儿
彭训文
  吃得放心难不难?
 
  在网络时代,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要是饿了,只需要动下手指,在手机里的各个网络订餐平台选择一番,快递员一会儿就会把热气腾腾的饭菜送到你的门口。
 
  在公众越来越关心自身健康的时代,这又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一份盒饭从接单、制作到送到顾客手上,中间需要经过虚拟、现实诸多环节的传递,这里面哪一环节把关不严,送到顾客手中的饭菜就有可能变味。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用各个网络平台订餐的时日不短。 从它们兴起时为了赚人气大把烧钱,大幅压低订餐价格,到众多来路不明的商家纷纷进驻,后来因为食品安全问题遭遇媒体曝光,笔者对订餐平台的“野蛮生长”看得真真切切。
 
  从好的方面来说,它让人们订餐更方便了,能订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从家常小炒到龙虾海鲜,从水果鲜蔬到日用百货,几乎都能订。但是,在这些订餐平台的扩张过程中,进驻的商家并不都是遵纪守法的。
 
  笔者曾经在某订餐平台点开一些所谓新店(这些店通常会以各种优惠招揽顾客,平台也会专门推荐),令人惊讶的是,有些商家居然连营业执照、菜品样式、商家电话、门店地址都没有,顾客订餐只能对着“宫保鸡丁”“红烧茄子”等字符下单。这些商家究竟有无制作食物的资质,笔者无从知晓。一些商家虽然提供了门店照片,但是否使用合格的食材制作食物,厨房卫生是否过关……这些疑问同样是未知的。
 
  问题出在哪里?很明显,主要在于这些网络平台,它们缺乏责任意识,疏于对商家的管理。它们在给顾客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在给一些不合格餐馆、“三无”(无生产厂名、无生产厂址、无生产许可证)餐厅提供“上网”便利。它们之所以对这些黑心餐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既有市场竞争太激烈,只得降格以求的原因,也有自身监管力量不足的原因。但这些都不应该成为放任黑心餐馆经营者入网危害公众饮食安全的理由。
 
  说到经营者的责任意识,笔者倒想起在大学时学校同学经营的外卖业务。大约3年前,笔者在北京一家报社实习时,由于报社和学校一个在城东、一个在城西,有时候回学校晚了会在宿舍订外卖。那时候还没有网络订餐平台,都是一些有经营头脑的同学先在各寝室统计好人数,统一采购。隔近1小时,两三个同学会抬着一大箱鸡肉卷、土豆饼到各宿舍精确投送,一手收钱、一手交货。味道不好时,吃饭的同学会抱怨两句,送餐的同学会很爽快地说“不好意思,我一会儿就跟老板反映”。
 
  事实上,同学们的这种反馈很有效。这些送餐同学的角色相当于现在的快递员,但他们并不是单纯地送餐,还负责向餐馆老板反映同学们对食物的意见建议。他们同时还相当于餐馆老板的“合伙人”“批发商”。他们深谙薄利多销的道理,会负责监督食物质量,因为大家都是熟悉的同学,口碑非常重要;而且他们只有外卖卖得多,收益才会大。
 
  这样基于熟人社会的经营模式虽然难以复制,但是给我们很多启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关人不可缺位。各大网络订餐平台应该履行好把关人的责任,因为只有让顾客吃得放心,网络订餐平台才可能一直火爆下去。如果以牺牲顾客饮食安全为代价、以对卖家放任自流为扩大规模之途,这样的经营模式或许能火爆一时,但终究会被更为安全、守法的平台所取代。
 
  近来,有关网络食品安全的各种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对网络食品交易各方的法律义务和责任进行了严格规定,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震慑作用。但是,很多网络订餐平台或是明知故犯,或是“避过风头后再犯”。事实警示我们,要解决网络订餐中存在的“顽疾”,只有震慑还不够,还需要工商部门、通信部门、消费者协会等联合执法,明确监管责任,以更进一步的“猛药”消除沉疴。
 
  民以食为天,吃得放心、吃得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基础。只有为“互联网+美食”剔除掉那些危险因素,公众在拿起手机订餐时,才能放心、安心。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2月05日   第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