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欧洲新闻 > 英国 >

英国议会掌握“脱欧”进程主导权(国际视点)

2017-01-25 08:1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最高法院驳回政府对“脱欧”程序案的上诉
英国议会掌握“脱欧”进程主导权(国际视点)
本报驻英国记者 黄培昭
  核心阅读
 
  1月24日,英国最高法院就“脱欧”问题做出终审裁决,强调政府启动“脱欧”程序必须经议会投票批准。
 
  在最高法院做出裁决后,首相府发言人当即回应称:“英国人民投票离开欧盟,政府将履行他们的投票结果,按照既定计划,在3月底前启动《里斯本条约》第五十条。今天的裁决不会改变政府的计划。”
 
  此前,英国首相特雷莎·梅高调表示,“脱欧就是脱欧,英国不会一半留、一半走”。英国将如何“脱欧”,以及将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何种影响,深受关注。
 
  
 
  法院裁定不会改变“脱欧”整体趋势
 
  24日上午,由11人组成的英国最高法院以8票赞成、3票反对的结果,对政府此前不服高等法院裁定而提交的上诉案进行了终审裁决。根据裁决,政府不能在没有议会授权法案的情况下启动《里斯本条约》第五十条,此外,法官们一致决定,英国政府在“脱欧”问题上无需征询地方议会的意见。
 
  法官们在判决摘要中表示:“实施全民公投结果所需的法律变更必须通过英国宪法允许的唯一方式,即立法规定。”“最高法院认为,大臣们通知英国退出欧盟的决定需经过议会法案授权。”法官们还认为,英国与欧盟的关系及其他外交事务应“由英国政府和议会决定,而不是由地方机构决定”。英国《泰晤士报》分析认为这一点“至关重要”,等于直接否定了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地方议会的“话语权”,为英国中央政府避免了地方政府的干扰。
 
  对于最高法院的裁决结果,英国首相府发言人表示尊重,但坚称英国政府将按计划在3月底前启动“脱欧”程序。反对党英国工党发言人则表示,工党不会阻挠“脱欧”谈判启动。
 
  在最高法院做出终裁、英国政府败诉的情况下,特雷莎·梅政府缘何依然“不为所动”、3月底之前启动“脱欧”进程?英国《独立报》认为,要求脱欧谈判的启动程序由议会法案通过,这一点对英政府问题不大,因为除了一些自民党议员外,绝大多数保守党和工党议员都会投票支持政府的决定。工党领袖科尔宾已经表示:“工党尊重全民公投的结果,尊重英国人民的意愿,不会使启动《里斯本条约》第五十条的进程受阻。”
 
  英国《卫报》报道说,最高法院的裁定可能打破政府的既定部署,但整体“脱欧”的趋势不会改变。“脱欧”大臣戴维斯当天在议会发表声明,称将在本周内公布新法案,而且新法案将“尽量简短”,以避免反对党大量修改新法案,影响政府3月底启动“脱欧”进程的计划。
 
  去年6月,英国公投决定“脱欧”后,政府与议会就“脱欧”主导权开始争执不休。此间舆论认为,最高法院的裁决结果不会改变英国“脱欧”的方向。由议会掌握“脱欧发令枪”,只是让议会在“脱欧”方案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英国“硬脱欧”后更要“拥抱世界”
 
  特雷莎·梅17日在发表有关英国“脱欧”谈判立场的演讲时强调,英国在退出欧盟后将不会留在欧洲共同市场,要从欧盟拿回边境控制权,以限制进入英国的欧洲移民人数。这意味着英国将寻求“硬脱欧”。特雷莎·梅之所以对脱欧后的英国充满乐观,原因有多个方面。英国选择“硬脱欧”,是将主权和安全置于最优先地位。长远看,“脱欧”后英国可以甩开欧盟繁冗的条条框框束缚,获得对移民和签署独立贸易协议全面控制权。英国政府希望通过谈判重新定位与欧盟的关系,实现互利共赢。特雷莎·梅在17日的演讲中多次强调,英国可以利用“脱欧”这一机会,重新作为真正的“独立国家”和世界各国扩大贸易往来,并将致力于打造一个“真正全球性的英国”,向外界传递出英国“虽然脱离欧盟,但要拥抱世界”的强烈信号。
 
  英国的打算是,即使与欧盟最终签不下令自己满意的协议,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谋求与欧盟以外更多的国家签署互利贸易协定。目前,英国已开始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等国进行初步的贸易谈判。就在几天前,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在接受英国媒体专访时承诺,将在自己上任后几周内与英国签订一份“快速、公平的贸易协定”,使英国“脱欧”成为“伟大的事件”。
 
  分析人士指出,尽管特雷莎·梅表态要拥抱世界,但欧盟对英国依然至关重要。欧盟是英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英欧贸易额大约占英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因此英欧之间最终能否达成零关税的自由贸易协定对英国来说意义重大。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英国将在“后欧盟时代”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具有税率低、放松监管、贸易更自由的“全球性国家”。英国财政大臣哈蒙德称英国“将改变经济模式,重新回来较量”。公投以来不俗的经济表现,也使英国政府对其“硬脱欧”充满自信和乐观。但英国的未来究竟如何演变,值得关注。
 
  (本报伦敦1月24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25日   2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