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欧洲新闻 >

零距离感受瑞士创新

2016-05-09 08:52 来源:人民日报
零距离感受瑞士创新
 
    本报记者 谢卫群
 
  一个只有800万人口、国土面积仅4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度,创新竞争力多年排全球第一位,人均创造的世界500强企业列全球第一位,这是瑞士创造的奇迹!一个小小的国家,为何有如此强的创新力?
 
  4月底,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携中国企业家来到瑞士,开设“瑞士创新启示录”课程,让30位中国企业家零距离体验瑞士创新,以开拓中国企业家的思路,为创新转型服务。这是中国和瑞士签订创新战略伙伴关系之后,首批专程前来学习瑞士创新的企业家群体。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中国政府和欧盟政府共同创立的非营利性商学院,该院副院长、教务长丁远谈到,中国的经济到了非要转型的时候。如何创造新的增长点,如何管理高素质的人才,如何传承家族企业,这些问题都是中国企业正在或将要面临的问题。与成功的瑞士企业家和学者零距离沟通学习,中国企业可以获得有价值的灵感和启发。
 
  解读瑞士的创新,有太多的亮点,但无论是专家还是创新者,大家不约而同谈到了瑞士的创新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瑞士的学校,孩子们没有太多的考试,人才选拔走的是双轨制: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可以选择一路读大学,也可以选择当学徒读技校,掌握一门技能。读了技校的学生,如果愿意,也可以重新选择读大学。没有太多的考试压力,学生们有时间发展自己热爱的领域,并得到学校、家庭的鼓励与支持,这最终成就了无数有专长的人才,也提升了瑞士大学的水准。至今,74%的瑞士人有过全球前200位大学的教育经历。有了这样一个高水平的人才支撑,瑞士企业才会源源不断地推出颇具创意的产品和方案。
 
  保罗谢尔研究所加速器科学家马丁·汉贝尔认为,瑞士“学徒制”也是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选择读技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到企业学徒。当学徒,像读大学一样,也会成为学生和家庭一件光荣的事情。无数学徒工的加入,促进了更多工匠的诞生。而一大批专而精的工匠群的诞生,也为创新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能小视工匠的作用”,瑞士人、畅销书《创新的国度》的作者詹姆斯·布雷丁举例说,“电子耳蜗曾经非常大,只能戴在耳外,让失聪人士不好意思配戴,但是,瑞士的钟表工匠将它变小了,利用钟表的微小螺丝和微小电池技术,新制造的耳蜗非常微小,可以方便地将它塞入耳内。有了这批工匠,即使钟表业衰退,也能为另一类创新品的诞生奠定基础。”
 
  丁远教授感叹:创新体系,其实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塔底尤其重要,只有塔底扎实,创新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才可能持续。詹姆斯也说,“瑞士创新呈现的是‘自下而上’的格局。”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给予支持或辅导,而很少管制。政府甚至不制定产业政策,所做的就是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政府部门突出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詹姆斯说,“较少管制,把税收降到最低水平,以及尊重公民权利。看上去,政府特别无为,但正是这种低调,让企业积极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
 
  因为税赋低、人才多、环境优,瑞士对海外企业吸引力不断增强。目前,瑞士的外来人口已达20%,给瑞士创新带来了新的力量,同时成熟的跨国公司也开始进入。经营环境带来的经济效应不可低估。
 
  瑞士每年新设的企业约为4万家,每年也有不少企业在消失,但只要健在的企业,其平均寿命为125岁。不赚快钱,而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精耕细作并保持领先,成为瑞士企业的一个共性。“瑞士的创新与硅谷的创新是不同的模式,硅谷追求的是颠覆,包括产品和模式,三五年缔造一个神话。而瑞士创新不同,我们追求稳,开始可能并不领先,经过多少年的不断革新,最后都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詹姆斯分析。
 
   《 人民日报 》( 2016年05月09日   2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