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 》( 2016年04月18日 01 版)
在新疆阿尔泰山,哈萨克族牧民开始一年一度的春季转场
告别冬窝子 奔向春牧场(美丽中国·春天来了)
本报记者 韩立群
4月15日,我们靠近毡房,狗儿迎上来,叫了两声,女主人努尔古丽·哈山开门走了出来,笑着把我们让进毡房。
桌子铺上一块干净布,拿出包儿萨克(哈萨克语,一种油炸食品)和切成小块的馕倒在上面,端上热腾腾的奶茶。还有酥油、奶皮子,随客人兴趣添加。不一会儿,男主人赛力克·居满走了进来。他们都是阿勒泰市汗德尕特乡塔拉特村的牧民。
春天来了,回到草原,牧民们心情很好。
草长出来了,赛力克家的羊群已新生了50多只小羊羔
“我们转场过来刚一个星期。”赛力克说,草长出来了,羊也适应了,正是产羔期,这里的一切都挺顺利。
漫长的冬天,赛力克是在定居点度过的。离这儿有60多公里,过来走了3天。天一亮就上路,天黑了才找地方搭起一个小毡房住下。这种小毡房哈萨克语叫霍斯,几根木棍撑起来,围上毡子,住一晚上,第二天再拆掉。
“羊有100多只,小羊羔已经生了50多只了。”努尔古丽说。这几年生活越来越好了,家里有50亩地,包给别人种了,还有10头牛。去年收入有五六万元。
毡房里有小冰箱,用太阳能电池。“许多地方都有手机信号,生活方便多了。爸爸他们那时候是不可能想象的。”赛力克说。
“现在牧民冬天大多数住在定居点。人畜都有保障。对草原,也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加强管理,采取了生态奖补、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小畜换大畜等办法,防止过度放牧、草场退化。”汗德尕特乡副乡长张俊燕告诉记者。
修通了新牧道,贾纳别克·奴沙买提只用两天就从河沟冬窝子转场过来了
转场是牧区特有的现象。新疆的草原多分布在山区,草场随山地海拔高度不同而呈带状和块状分布,加之四季温差大,牧民们祖祖辈辈便形成了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的习惯。
每年的4月中下旬开始,居住在新疆阿尔泰山下、额尔齐斯河畔的哈萨克族牧民就要春季转场,这也是保羔护幼的重要阶段,为了顺利度过这个饲草匮乏期,必须进行“生命大迁徙”。据说,一年下来,有的牧民要转场十来次。
贾纳别克·奴沙买提的接羔点在阿拉哈克镇阿拉哈克村。200多只大尾羊在山前啃着刚刚破土的青草。他们是两天前从20多公里外的河沟冬窝子转过来的。“出来的时候,那边还有雪。走了两天,用了4只骆驼,是借的爸爸的。”贾纳别克说。
“以前大转场经常十来天。人和牲畜都受罪。羊的死亡率也高。现在有牧道,快多了,转场也有幸福感了。” 贾纳别克说。
“在这里大概要待一个月。5月初到中牧场,6月中旬到夏牧场。”贾纳别克说,“孩子跟着走,到年龄就上学,寄宿制学校,条件都很好。”
合理使用草场,阿勒泰草原植被综合覆盖面提高了5%
“这个季节,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牧民转场。”阿拉哈克镇副镇长巴里恒别克·索里坦说,“接羔是关键。我们有专人指导、服务。成活率基本都在90%以上。饲草料跟不上的,马上送来。有些路远的,还可以用汽车转场。”
保护草原,合理使用草场是新疆各级政府的重要使命。去年,阿勒泰市牲畜最高饲养量达92.13万头只,年末牲畜存栏56万余头只,出栏牲畜43.36万头只,分别较上年增长10.5%、5.6%和17.7%。实施草原禁牧267万亩、草畜平衡605万亩,发放各类补助资金2591万元,草原植被综合覆盖面提高了5%;连续3年实施河谷生态淹灌,淹灌面积达98%以上。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我们牢固坚持的发展理念。我们将保护好一山一水,让它能世世代代持续利用。”阿勒泰市委书记王仕斌说。
《 人民日报 》( 2016年04月18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