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经济 >

中国经济增长是可持续的(经济观察·专家谈中国经济)

2015-09-14 08:37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经济增长是可持续的(经济观察·专家谈中国经济)
 
    本报记者 陆娅楠
 
  近期,全球股市、债市剧烈动荡,中国经济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有机构质疑:“中国经济正遭遇‘急刹车’,进入‘衰退期’。”也有机构力挺:“相信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具增长力的市场。”
 
  中国经济究竟如何?不少专家认为,透过指标看趋势,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未变,增速虽放缓,但 “含金量”更高,增长可持续,“形有波动,势仍向好”。
 
  缓中趋稳,经济增速实则不低,支撑经济向好的积极因素正在聚集
 
  在第九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经济究竟怎么样”成为各国企业家的最热提问。
 
  “中国经济真的很糟糕吗?很多人只是不适应中国经济运行从‘奇迹’步入‘新常态’。一个经济体从经济奇迹回归常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增速放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说。
 
  就速度看速度,尽管上半年经济增速为7%,但在我国经济总量已逾60万亿元的情况下,7%相应的增量比去年增长7.4%还要多。放眼国际,世界市场需求低迷,我国经济实现7%的增长确实不易,增速不仅远高于美国、日本以及欧元区,也明显超过多数新兴经济体。
 
  黄益平认为,跳出速度看大势,尽管增速有所放缓,但我国经济运行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居民消费价格平稳,8月CPI同比上涨2%,仍处于调控区间内。就业较充分,前7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841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84%;7月末城镇失业率为5.17%,继续稳定在较低水平。
 
  更值得注意的是,支撑我国经济回稳向好的积极因素正在聚集,先行指标企稳向好,增长预期稳定。8月全国发用电和铁路货运装车情况都有好转,“经济晴雨表”首先放晴,预示工业经济缓中趋稳。
 
  传统引擎逐步好转,增长势头回升。今年4月开始,我国楼市持续复苏,有望在两三个季度后拉动房地产投资。轨道交通、棚改、水利等一系列重大投资工程包也在加速落地。“在未来几个季度,投资肯定会有所改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望低位企稳回升。”黄益平说。
 
  新增长点孕育成长,增长动力十足。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5%,旅游、文化、信息、健康等消费需求旺盛,节能环保、绿色经济方兴未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催生中加快形成。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服务业发展潜力较大,逐渐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缓中有优,经济结构在优化,改革促进了增长动力的转换接续
 
  今年以来,我国社会用电量和铁路货运装车量增速一直低位徘徊,一些研究机构据此判定中国经济进入衰退期。而在黄益平看来,这些传统微观指标低迷与就业良好、消费旺盛的局面形成明显反差,反映的是我国产业升级加快、经济结构更平衡,这也是步入新常态的重要特征。
 
  “用电量和铁路货运量增速不像过去那么快,经济就不行了?其实不见得。服务业就不需要消耗那么多电。我们不能孤立地看指标,要考虑指标背后有经济结构的优化。增速下降,但是就业指标良好,这背后是创造就业能力更强的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越来越高。”黄益平说。
 
  结构性改革有力促进了增长动力的转换接续,正是当前经济运行的突出亮点。专家们从四个方面解析——
 
  产业结构更轻。在传统产业承受结构调整阵痛时,服务业逆势而上。上半年第三产业增长8.4%,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到49.5%。
 
  需求结构更优。在投资、出口持续疲软的情况下,消费的拉动作用增强。前7个月,网络零售等新型消费模式实现37%的迅猛增长。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同比提高5.7个百分点,消费拉动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显现。
 
  增长动力更绿。高污染、高耗能行业持续低迷,高新技术产业却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明显快于工业整体水平。高技术制造投资增速也高于工业投资1.9个百分点,而高耗能行业投资低于工业投资4.8个百分点。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工业增长的新动力。
 
  发展活力更足。一批老旧企业关停并转,创新创业如火如荼。全国新登记的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平均每天就诞生3.77万个小老板,阿里巴巴、腾讯、小米等一批互联网企业成为活跃在全球舞台的“中国好声音”。黄益平说:“我周围不少年轻人都在创业。创新创业孕育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指出:“在‘三期叠加’挑战下取得7%的发展速度,并且实现了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更合理,经济增长中的可持续因素增强,说明这个速度不是简单地靠宏观经济政策刺激出来的,而是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初步成效的体现。”
 
  缓中求进,调控还有空间,改革激发活力,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
 
  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充满阵痛,过程艰难。这期间,经济增长难免有波动,但受访的专家都表示,中国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防止经济大起大落。
 
  黄益平认为:“在新旧动力的交替期,对于增速放缓不必过分焦虑。一旦增速下降过快,影响到就业和金融资产安全,政府也有能力采取措施稳增长。”他说,着力防范和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中国经济不会“断崖式下跌”。针对楼市调整,取消房地产限购限贷、降低个贷首付比例和住房交易环节税、完善公积金贷款政策、限制过剩地区土地供应等一系列“组合拳”,已促成楼市回暖。针对地方政府负债率高和财政政策有效性下降的问题,开展了存量债务置换,出台融资平台在建项目的续贷政策,积极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等,地方债风险可控。逾3.5万亿的外汇储备也为稳定汇率市场增添底气。连平判断,积极因素逐渐释放效能,下半年经济增长将延续“势仍向好”。
 
  连平分析,继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还有空间,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尽管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前期没有实施大规模刺激性政策,目前我国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余额均处于安全线内,远低于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有足够多的手段和工具调节流动性。“中央和地方负债率只是稍稍超过40%,还有进一步实施财政宽松或减税的余地。由于实际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仍较高,货币政策也可以进一步针对经济运行的实际需求进行调节。”黄益平说。
 
  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中国经济不会“后程乏力”。黄益平认为:“释放市场活力,简政放权是先手棋,国企改革和金融改革就是重头戏。‘僵尸企业’怎么退出,融资渠道能否更多元,这关系到经济增长的效率、公平与可持续性。”他告诉记者,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质没变,但经济下行的压力还会持续,利用好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利条件,更好地培育新动力,归根到底还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 人民日报 》( 2015年09月14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