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周和17个月(经济茶座)
冯华
本轮猪价上涨,是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结果。要尊重市场规律,相信市场自我调节实现的平衡;同时也要加强监测预警,从根本上保障生猪产业稳定发展,避免猪价剧烈波动
“二师兄”又火了一把!
从7月下旬开始,小小的猪肉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截至7月底,全国猪肉价格已连续上涨17周。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6%,其中猪价对CPI的影响从6月的0.2个百分点扩大到7月的0.48个百分点,成为物价上涨的主要推高因素。
坊间热议猪价之时,却很难听到养殖户的声音。“猪肉价格连续涨了17周,一些人就叫苦不迭;可我们搞养殖的连续亏损17个月,多少人都赔惨了!”养殖户所言不虚,据国家发改委监测,从去年1月至今年5月,全国猪粮比价连续71周低于6∶1盈亏平衡点,生猪养殖持续亏损。直到今年6月的第三周,猪粮比价达到6∶1之上,生猪养殖才结束了近一年半的连续亏损局面。
一根扁担两头挑。17个月和17周,一头是养殖户,一头是消费者;一头连着农民增收的钱袋子,一头连着消费者的菜篮子。关注猪价,既要看到猪价上涨对消费者和经济平稳运行带来的影响,也要充分考虑养殖者的利益和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一句话,既要防止猪贵伤民,也不能让猪贱伤农。
分析这轮猪价上涨的原因,不难发现是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结果。持续低迷的猪价,造成养殖户普遍亏损、信心下降,生猪产能大幅调减,市场供应减少,带来猪肉价格上涨。而这一价格信号又会传导给生产者,刺激其积极补栏,增加供应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猪周期”,即“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在一个正常的市场环境中,生猪价格出现一定波动是合理的,只要不是人为炒作、暴涨暴跌的剧烈波动,就应尽量减少人为干预。要充分尊重市场运行规律,相信市场自我调节所形成的平衡,这种平衡远比行政命令得来的效果稳固。
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不用作为。要在发挥好市场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策调控。比如做好反周期调节,肉价过低时采取价格干预措施,保护好生猪的核心生产能力;肉价过高时则应提示风险。同时用好库存、进出口等手段调节猪肉市场的供应。最重要的,是应将市场监测预警和引导工作做到前面。一方面要密切注意分析市场形势,准确判断价格走势背后的推动因素,该预警的及时预警,该调控的准确调控;另一方面则要让生猪市场的相关信息发布更加及时、公开、透明,让生产者能够据此制定较长周期的生产计划,而不是陷入降价时盲目杀跌、涨价时蜂拥而入的循环之中。
长远来看,提高生猪养殖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养殖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改善生猪市场结构,这才是缓解猪价波动的根本之策。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17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