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优化中需要更多更好的外国产品和服务
中国经济新常态 世界增长新机遇(新常态·国际视域)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吴 刚 本报驻日本记者 田 泓 本报驻德国记者 冯雪珺
当前,中国经济总量突破60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换挡、结构调整期。在今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促进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在很多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外国企业家、专家学者看来,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国经济将实现更多更有质量和内涵的增长,这为全球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各国企业的商品和服务将有更多机会进入中国市场。
轨道交通合作潜力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在发展基础设施特别是轨道交通网络方面也令人印象深刻。”约瑟夫向记者表示。作为比利时城际轨道公司的董事长,约瑟夫曾前往中国了解中国的轨道交通发展状况,也体验过中国的高铁。“中国轨道交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在很多方面依然存在提高的空间”。
约瑟夫的公司是比利时一家生产、销售不同型材的嵌入式轨道(即全方位固定支撑轨道)的公司。“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势必需要一些新的技术以及新的产品。这些都将给我们公司拓展在中国的业务带来更大机遇”。
对于比利时城际轨道公司来说,中国市场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双方也具有巨大的合作潜力。中国在该领域的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城市还没有轻轨系统。此外,“采用达到甚至领先于全球标准的技术对中国来说也十分重要。”约瑟夫对记者表示,公司以前专注于欧洲和非洲市场,目前正在将注意力转向中国。
约瑟夫认为,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将会是中国未来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如今,约瑟夫的公司在打开中国市场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拿北京这种特大型城市来说,交通拥堵以及大气污染的现实都增加了城市对公共轨道交通系统的需求。”
约瑟夫的公司是众多大力发展中国市场的比利时公司中的一个代表。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增长率、广阔的市场使得越来越多的比利时公司将目光瞄准了中国,也使得中比之间的经贸往来和科技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带来的将是中国与世界的共赢。”比利时鲁汶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格·蒂斯向记者表示,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积极合理引进新的技术、吸收利用外资会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大量新技术、管理方式的引入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相关国家在规则、标准制定等方面与国际接轨。”罗格·蒂斯认为,对于欧洲企业来说,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个重大机遇,将为欧洲企业的商品和服务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更多机会。
治理环境污染商机多
中日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特别是在环保领域的合作空间巨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也曾遇到过因经济高速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多年治理才重见青山绿水。日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非常有借鉴意义。
湖南省从今年起与日本滋贺县合作,共同开展为期3年的洞庭湖水质净化项目。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近年来因富营养化导致水质恶化。双方选定洞庭湖周边两个村落作为试点地区,向滋贺县学习控制施肥量和生活排水净化槽的技术。滋贺县境内的琵琶湖在上世纪70年代也因富营养化出现赤潮,湖水污染严重。滋贺县积极推动“肥皂粉运动”,呼吁停止使用含有污染源磷成分的合成洗涤剂。县政府还制定了日本首部禁用含磷合成洗涤剂的地方条例。现在,琵琶湖水质明显改善。
日中环境协力支援中心是一家为日企提供中国环保管理咨询的公司。公司去年底与中国有关方面签订合作协议,为日企参与中国东部地区土壤净化提供支持。公司总经理大野木升司表示,中国土壤修复市场规模有望在2015年达到300亿元人民币,2020年将增长到2000亿元人民币。对日本企业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在去年12月举行的第八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上,中日(天津)环保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启动建设。该中心旨在促进中日两国在节能、环保、循环经济与低碳发展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对接,为日本企业提供技术展示的平台。
养老服务人才需求大
从德国下萨克森州奥尔登堡市市区出发,往市郊驱车约15分钟,便来到汉萨护理集团旗下的凯岩堡老年公寓。这所由多栋住宅楼群组成的老年公寓,配有40名专业护工,拥有95个护理床位,是一座提供专业护理服务的复合型小区。
然而在静谧的老年公寓小区内,本报记者发现了不少忙碌的身影——工人们正在往一幢住宅楼内热火朝天地搬运桌椅板凳、床铺卧具。“我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中国学生准备宿舍”,公寓主管约翰纳什·约瑟费克对本报记者说。原来,一项名为“德中养老护理未来计划”的项目即将在7月份正式启动。项目经理克里斯蒂娜·布罗对本报记者介绍说,汉萨护理集团已与中国多家护理专业院校达成协议,由德方出资,共同培养中国养老护理专业人才。25名来自北京、沈阳两地护理专业院校的学生,将成为该项目的第一批学员。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汉萨集团企业运营部总经理托斯腾·艾仁思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正在迈入老龄化社会,在专业家庭式养老护理方面存在很大的服务空缺。“有了中国政策的支持,我便吃了‘定心丸’——我们最终要带着专业人才开拓中国市场!”于是,这项惠及中德双方的护理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应运而生。
提到中国经济新常态,艾仁思对本报记者坦言:“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长期快速增长之后必然会有所放缓。对养老这样的服务业而言,市场需求十分重要,而高素质的人才储备,则是长久发展的决定因素。中国的高素质人才是一座‘富矿’,这也是我们选择开拓中国市场的原因。中国学生悟性高,学习刻苦,我们对项目的发展和今后的拓展计划充满信心。”
不仅养老企业,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都在中国探到无限商机。目前,在中国的德国企业有5000多家,多数为中小型企业。对此,德国“明镜在线”表示,“德国中小型企业在中国释放出的发展活力,远远大于跨国企业的表现”。“中国现在是,也将继续是一个持续增长的成熟市场”。德国工商总会2014年商业信心指数调查显示,尽管中国整体经济增速放缓,但是德国在华企业依旧表现良好,对未来持乐观态度,45.3%的在华企业计划进一步扩大投资。
(本报布鲁塞尔、东京、柏林3月10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5年03月11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