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 >

发挥好科技创新对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作用

2024-08-16 14:35 来源:综合

  张健丰,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陈庆江,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详细规划了超过300项关键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广泛覆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及军队建设等多个维度,全面部署了我国未来的改革任务蓝图。其中,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核心驱动力。《决定》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改革主攻方向,要求完善配套规则体系与政策环境,以加速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高度契合的生产关系体系。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跃升的关键要素,其重要性在《决定》中得到了进一步凸显。促进科技创新领域的体制机制革新,被视为激发新质生产力快速增长潜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价值。

  一、新质生产力的鲜明特征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引擎,超越了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和生产力发展轨迹,展现出高科技、高效能与高质量的鲜明特征,与新发展理念紧密契合,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新形态。在此背景下,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能够激发新兴产业的诞生、创新模式的涌现以及强劲新动能的形成,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至关重要。回顾人类历史,科技的每一次革命性飞跃都深刻促进了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自20世纪中叶以来,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及随后以智能化技术为引领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全球生产力的层次,更使新质生产力愈发凸显其高科技特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成为掌握数字技能与智能技术的现代劳动力;数据则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石,成为不可或缺的劳动对象;而算法、数字化及智能化工具则构成了新型生产资料的核心组成部分。为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必须紧跟全球科技创新的浪潮,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体制与机制的深层次改革,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与文化氛围。这包括鼓励创新思维的涌现、加强科技研发的投入、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以及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从而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开放合作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从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及发展历程来看,新质生产力的鲜明特征透露着以下几方面的独特优势:(1)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不断突破传统框架,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技术路径,推动生产力向更高层次迈进。(2)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融入高科技元素,依赖前沿科技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技术等,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精准化。(3)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在效率和质量上均有显著提升,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更高的精度完成生产任务。(4)新质生产力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化、低碳化,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5)新质生产力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或行业,而是呈现出跨界融合的趋势,推动不同产业、技术、文化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的增长点。(6)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新质生产力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够迅速调整生产结构和产品服务,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7)建设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人才队伍,需要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创造力,鼓励全员参与创新过程,提升劳动者的数字素养和智能化技能,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述优势共同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独特魅力和强大动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二、科技创新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意义

  科技创新能够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构建新的组织模式,营造新业态,开辟新市场。这种创新活动不仅丰富了生产力的内涵,还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突破,推动了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创新通过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和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推动了生产力的深度转型升级。新型劳动者利用新型劳动资料等作用于新型劳动对象,依托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造了新的社会分工和协作体系,从而创造了更多的社会新财富。这种优化配置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科技创新还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通过科技创新,可以不断改进生产工艺、优化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实现生产效率的全面提升。这种提升不仅体现在单个企业层面,还体现在整个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层面,形成了整体性的竞争力提升。科技创新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还涉及到产业创新和发展方式创新。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可以打造新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同时,科技创新还推动了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强化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石,关键在于构建协同共进的创新生态体系。《决定》在第三和第四部分明确强调了对技术创新体系的全面强化,聚焦于技术创新的革命性跨越,特别是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及颠覆性技术的集中攻关。在全球技术革新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创新模式的转型正深刻进行,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广泛融入,加剧了技术创新复杂度的提升与资本需求的激增,促使协同创新成为国际技术前沿的主流趋势。

  因此,亟需加速探索并构建适应协同创新的制度体系,优化新型举国体制的内涵与外延,瞄准市场需求,搭建跨领域、跨学科的产业技术创新协作平台,促进关键技术领域的联合攻关与资源共享。同时,应着眼于技术创新收益的合理分配、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以及创新成果权益的清晰界定,实施一系列制度创新,以激发创新活力。此外,还需健全科技金融支撑体系,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稳定且充足的资金支持,确保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持续动力。

  三、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举措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是要促进协同创新生态的构建。《决定》在第8条中,着重强调了技术创新战略部署的重要性,明确以实现技术根本性突破为目标,聚焦于关键共性、前沿引领、现代工程及颠覆性技术的强化创新。在全球技术创新浪潮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创新模式正经历深刻转型,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广泛融合,伴随技术创新复杂度的提升与金融资本投入的加大,协同创新已成为全球技术进步的崭新路径。然而,我国当前面临的多重壁垒,如行业间、部门间及学科间的界限分明,严重阻碍了技术创新资源的自由流动与高效整合,限制了跨界融合与多主体协同创新的深入发展,难以适应新时代对技术创新提出的更高要求,进而对新质生产力的茁壮成长构成障碍。鉴于此,必须加速探索并构建适应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框架,深化新型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紧密围绕市场需求,搭建跨领域、跨学科的技术创新合作平台,促进关键技术领域的联合研发与资源共享。同时,需在技术创新成果的收益分配机制、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模式及创新产权归属等方面实施制度创新,以激发创新活力与协同效应。此外,还应持续优化科技金融政策环境,为技术创新提供稳定、充足的资金支持体系,确保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持续动力与竞争力。

  二是要加速推进数字技术创新进程。数字技术作为引领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升级的先锋力量,正深刻改变着生产力的发展轨迹,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飞跃的关键驱动力。为了促进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要始终坚持数字化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强化数字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持续提升原创技术的竞争力,并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此基础上,需优先推动数字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旨在为后续的原创性及颠覆性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前沿的科研工具与高效的方法手段。同时,要充分利用新型举国体制的组织优势,汇聚各方资源,形成促进数字技术创新的强大协同效应。此外,还应增强数字技术基础研究领域的跨学科、跨行业合作,鼓励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新兴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跨界创新与应用,进一步拓宽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与边界,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三是要加速绿色低碳科技攻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本质上来说,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速绿色低碳科技攻关,推动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有利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快推进先进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构建绿色供应链,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加大绿色低碳科技研发政策引导,促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突破。丰富支持绿色低碳科技研发的政策工具箱,优化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流程,提高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加大对绿色低碳科技研发的金融支持,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流向绿色低碳型项目和企业,做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绿色金融这篇大文章。

  四是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深化。此举旨在消除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壁垒,激活各类主体与要素的活力,充分挖掘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潜力。重点在于优化科技领域的“放管服”机制,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科研管理体系,以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同时,改革科技项目立项与组织管理流程,引入“揭榜挂帅”“赛马”等竞争机制,提升创新攻关的效率与质量。此外,还需深化科技创新人才评价体系的改革,构建支持创新者潜心科研的积极环境,为科技创新的持续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五是要完善技术要素跨区域流动的相关机制,探索建立跨省域、跨城市群的产业创新合作机制、科技创新协同投入机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收益分配机制。注重发挥数字经济在促进技术要素流动中的作用,打破技术要素在不同部门、领域、学科之间的流动壁垒。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专利成果所有权制度等,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