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细沙,狂风大作,站在大堤上眺望远方翻腾的浪涌。在凛冬将至的上海洋山港小洋山北作业区,此番景象已然成为常态。
根据气象局监测数据显示,未来一个月将迎来二至三次大风天气,并且每次大风都将持续4-5天,最大风力达到11级,这也意味着海上施工最不愿遇到的寒潮即将到来,施工作业可能面临长达大半个月的船舶避风期。
三航局小洋山北作业区工作船码头处于开放海域,除了流速快、暗涌多等水文条件复杂外,天气也是限制施工作业的关键因素。遇到大风、大雾、大雨天气,工作船码头施工关键工序——桶式基础结构沉放都无法正常进行。面对即将来临的寒潮天气,项目经理马开方眉头紧锁,“夏季台风才过去没多久,冬季寒潮就接踵而至。如果因为天气原因就完全放弃施工,那铺排的施工计划将毫无意义。”马开方望着窗外,心里暗下决心,决定速战速决,打一场“闪电突击战”。
正值早晨九点,根据气象局预报显示,大风将在次日早晨八点到达施工海域。马开方随即将原定下午召开的工程例会提前,在会上提出立刻进行桶式基础结构沉放施工,并在次日大风来临前完成撤离。“正常情况下沉放完成需要72小时,可现在我们只有20小时。如何在保证夜间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利用仅有的20小时完成沉放,是现在必须解决的首要难题。”项目总工黄存东一针见血,提出了此次“闪电突击战”的关键难点。
由于海上施工作业夜晚能见度极低,夜间施工存在视野盲区。工程例会上,众人立即对施工作业流程进行沙盘推演,将出驳、挂钩、拖带等一系列步骤进行细化拆分,并着重对各工序需要配备照明设备的船只及具体位置进行分析。此外,项目团队还联系了同海域其他施工单位进行紧急协商,在“闪电突击战”开始前将施工作业区域无关船舶全部清场。同时,参与沉放作业的9条施工船舶提前进入各自“工位”,随时准备迎战。
下午1点,距离大风到来还有16个小时。此时,项目团队还需要解决最后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将“大圆桶”沉放到位。项目团队经过反复核对海面潮汐、水域流速等数据,判断出下午4点到次日清晨5点的风浪较小,适合安装作业。黄存东与项目技术团队果断调整方案,将沉放施工流程与桶体姿态数据监测同步进行,并且在施工船舶、监测点位等关键岗位安排双倍人员进行值守,以此加快“大圆桶”沉放进度。
下午2点,距离大风到来还有15个小时,项目团队为所有参与沉桶作业的人员进行施工前的方案交底。下午4点,桶式基础结构沉放施工正式开始,半潜驳下潜、起重船辅助拖带桶体至沉放位置、排气下沉、排水负压下沉,一项项步骤井然有序,项目团队紧盯桶体倾斜的实时数据,每十分钟与起重船沟通及时调整桶体姿态,确保“大圆桶”平稳下沉。
清晨5点,距离大风到来还有2个小时,小洋山北作业区海域依旧是一片漆黑,“大圆桶”沉放施工作业区域却灯火通明,亮如白昼。经过13个小时的紧张施工,“大圆桶”顺利沉放,所有施工船舶迅速起锚撤离避风,这场速战速决得到“闪电突击战”获得了胜利。
凛冽的北风宣告着冬天的来临,四处宣扬着小洋山北作业区冬季作业“空窗期”即将到来。但大家的内心是坚定的,“闪电突击战”的成功让众人坚信,在这个冬天项目团队依然可以紧抓“窗口期”作业,为完成既定工程计划,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建设奋勇争先。
图文:陈元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