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 >

董地“蝶变” 曲

2023-07-31 21:28 来源:综合

一年一变化,三年大变化,从脏乱差的历史中走出来,从极弱极贫的过去走出来,真正实现乡风文明、生态发展、产业振兴、民族团结是董地乡现在最好的诠释。

董地乡传承乡土文化,董地塑造乡土品牌,董地厚植乡土产业,董地守护乡土发展,董地在超越,董地正在唱响“蝶变” 曲。

这是本次记者参加董地乡街上村第二届主题“传播正能量 传递好声音 形成好风气 过上好日子”文化振兴系列活动最大的感受。

       奏响发展“蝶变曲”

陈朝兴是董地乡街上村村民,多年来,对于村上的活动他不仅热心,而且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凝心聚力。

陈朝兴说“一个村民,不讲物质付出,全心全意为地方发展助力,大家好了,自然自己就会好。特别是文化振兴乡村,就是每个村民的心里都能充满发展的力量”。

在董地乡街上村,陈朝兴这样的村民也是比比皆是,他们对生活充满着向往,对地方发展,团结奋进,收入更是逐年增加。

这里树立了一个个榜样,各种模范更是层出不穷。他们用淳朴的个性,抒写着董地乡的“蜕变”历程。

陈朝兴说,“在我们身边,乐于奉献的道德模范比比皆是。

热心付出的人很多很多,默默奉献,没有豪言壮语,却有一颗热忱的心,给我们带来了无比的温暖和感动。”

正因为勤劳善良的村民们围绕着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村风文明、村民和谐的美丽乡村主基调,如今的董地乡,处处变得越来越美,发展的后劲,也越来越足。

像环境卫生模范代表张时龙,几十年如一日,保持生活的淳朴,庭院干干净净,屋内物品摆放整洁有序,窗明几净,自觉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被大家推选为卫生家庭之楷模。

尊老爱幼楷模代表白会,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几十年以来一直坚持照料年老的婆婆和父亲,无微不至的照料着日常起居和生活,用最平凡行动阐述最感人的故事,最深刻的体现了“孝”,用勤劳的双手和慈善的良心,积极弘扬和传承家庭美德,得到民众的好评,成为学习的好榜样。

和睦邻里楷模代表杨德华,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诠释了邻里真情,孝敬老人,以实际行动践行文明内涵,尽心尽力参与创建和谐美好乡村,获得了村民的称赞。

勤劳致富模范代表徐运,外出打工回来经营羊肉粉馆,现已解决2至3名附近村民的就业,子女也传承了父辈的勤劳致富的家训,时常可以见到,在厨房与餐厅的身影,成为勤劳致富的楷模。

乐于助人模范代表左正军,时常帮助生病的人做饭,在堂弟去世后出资安排后事,热心助人的事迹,让人念念不忘,关心他人,温暖他人,构成了外表与内在的统一美,成为助人为乐的楷模。

释放“新动能”

在董地乡街上村田尾巴组,在村民们的房前屋后,到处种满红托竹荪,村民们利用空闲的房屋和庭院种植产业,提升收入,董地乡可是习以为常的事。

“红托竹荪一年可以收两季,种植一次就可以连收两年,种植方便,增收村民经济收入,带动地方致富。”街上村村支书徐保应说道。

徐保应还说,田尾巴组属于当地的“示范区”,村民们通过发展“庭院经济”,不仅有了增收致富的路径,而且环境更加干净整洁,村民互相帮扶的现状,也越来越树立了典范。

纳雍县董地乡人大主席陈勇训告诉记者,“庭院经济”是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通过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围绕着“三步、三会、三公开”机制,出现的一种便捷经济形态,村民能够增加收入,就会有期盼,也能感受到生活踏实。这样一来,既能够铸魂,又能塑形,群众既可以“安身”,又可以致富。一取几得,守在家里创收。

纳雍县董地乡民族众多,干群关系融洽,大家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多层次多形式发展,成为了这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正如董地乡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徐源写的《我们这十年》诗歌一样。各族群众深沉的爱着董地乡,成为了这里血肉相连,互敬互爱,发展迅速的重要基础。

走进董地乡,走进这里的村村寨寨,都会感受到一股股和煦的“春风”拂过大地,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奏出了幸福美好的乡村生活。

“村民富,我们心里就踏实,乡村美,我们心里才安逸。以地方产业作为动力支撑,以优势资源作为‘基石’,以文化作为引领,做大做强地方支柱产业,以项目带动村民发展,做好宣传聚人气,做好项目聚财气,深挖文化聚灵气,用不同的方式发展,促进村民增收致富,真正实现董地乡的高质量发展。” 董地乡乡长王雨波最后说道。

(贵州民族报毕节新闻周刊 陈雪琴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