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 >

高校学科专业迈向分类发展特色发展(深阅读)

2023-05-10 07:5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聚焦人才培养,服务国家需求——

高校学科专业迈向分类发展特色发展(深阅读)

 

本报记者 黄 超《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10日   第 04 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

  日前,教育部等5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推动开展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工作。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将如何推进?记者就此采访了教育部、高校等相关人士。

  10余年来——

  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每年调整幅度将近5%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深入推进。自2012年以来,我国高校本科专业累计批准新增“交叉工程”专业类1个,新增特设专业286种,截至目前,本科专业目录共包含792种专业。

  “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6.6万个,较2012年新增1.7万个、撤销和停招了近1万个专业点,每年调整幅度将近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专业动态调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专业结构改革具有数量多、力度大、频度高等特征。

  首先,推动高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民生所需,支持有关高校增设储能科学与工程、密码科学与技术、儿科学、生物育种科学、古文字学等新专业。

  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将古文字学专业列入招生和培养范围。清华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古文字学聚焦甲骨学、青铜器学、简帛学等领域。这一专业设置有利于加强我国古文字研究力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优秀人才,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面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中国农业大学新增生物育种科学专业,培育新兴涉农学科专业,积极推进农林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服务支撑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

  其次,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支持有关高校增设未来机器人、医工学、柔性电子学、生物农药科学与工程、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等一大批交叉融合的新专业。

  北京大学主动适应产业发展趋势,主动服务制造强国战略,设立了“前沿工程博士专业学位”项目,增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自主设置人工智能等交叉一级学科,先后成立了未来技术学院等6个学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国际机器学习研究中心、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等5个实体研究机构,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创新结果。

  今年,东南大学新增未来机器人专业,这是以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为支撑,融合信息、电子等方向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机器人未来技术发展的人才。

  此外,在国家战略急需和紧缺的有关领域,支持有关高校增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预防医学等专业。

  到2025年——

  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

  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改革方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人才培养,明确了相对量化的近期目标及远景目标。

  “近期目标上,将重点围绕形成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实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25年,将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进一步提高基础学科特别是理科和基础医科本科专业点占比,并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建成一批专业特色学院。

  远景目标方面,到2035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将更加协调、特色将更加彰显、优化调整机制将更加完善,形成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有力支撑建设一流人才方阵、构建一流大学体系,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有的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布局时缺乏科学审慎规划、片面追求‘大而全’,热衷于设置投入少、易开办的专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引导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此次出台的《改革方案》提出了3条原则:

  ——服务国家发展。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建好建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

  ——突出优势特色。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形成人才培养高地;做优特色学科专业,实现分类发展、特色发展。

  ——强化协同联动。加强教育系统与行业部门联动,加强人才需求预测、预警、培养、评价等方面协同,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

  下一步——

  引导高校深化学科专业建设,完善质量保障机制

  此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工作应如何开展?据介绍,《改革方案》重点围绕学校层面怎么规划设置、省级层面怎么统筹管理、国家层面怎么宏观调控,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改革措施。

  学校层面,要加强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和基础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学科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机制;省级层面,要加强学科专业设置统筹、严格学科专业检查评价、开展人才需求和使用情况评价;国家层面,要切实发挥学科专业目录指导作用、完善学科专业管理制度、加强学科专业标准建设和应用、强化示范引领、实施“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加强专业学院建设、健全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机制。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并发布了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本科专业类型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

  业界人士认为,高校一方面要秉持分类发展的办学思路,通过学科专业的设置、调整和优化,形成独特的学科专业集群,构建适应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另一方面,坚定长期主义的办学定力,制定学科专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避免出现学科专业建设政绩工程、浪费办学资源、破坏学科专业可持续发展潜力。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工作将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深入推进交叉融合,培育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淘汰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为人才自主培养和高等教育更好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本期统筹:张佳莹

  (郭可欣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