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比赛唤起了年轻人对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以球会友。
全情投入。
一边是专业高手在国内顶级比赛中争金夺银,一边是业余爱好者的联欢派对。当全国羽毛球锦标赛在集美嘉庚体育馆激战正酣的同时,一场属于集美羽毛球草根达人的“盛事”——社区羽毛球赛总决赛也于18日迎来了巅峰对决。
为期46天,1492人报名参赛,历经海选赛、团体赛再到总决赛——这场扎根基层、深入社区的羽毛球赛正不断涌现出更多红润鲜活的面孔。
厦门市集美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吴吉堂认为,以社区为切入点,把赛事办到群众家门口,让参赛者、观赛者都融入其中,不仅为居民提供锻炼身体、切磋球技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要发挥社区基层组织自治作用,促进居民交流、融合,让居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全民健身的“领头雁”
今年是社区羽毛球赛的第6个年头,即便受到疫情的影响,比赛依然步履不停。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比赛总参赛人数达到1492人,再次创下历史新高。
延伸赛事触角,是集美区羽毛球协会会长沈煜桓所期待的。协会2016年成立后定下的“一年拓基,三年提升,五年强区”目标,在一场场比赛中走进现实。
来自杏林街道中航城小区的方马进已经是第二次参加总决赛了。“第一届参加比赛时只有三四个人,组不成队,经过6年的发展,如今社区的羽毛球队员有80多人,新人还在不断加入。平时大家一起训练,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在不断提升。”方马进说。
他所在的球队今年创造历史,从竞争激烈的团体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两个总决赛参赛名额。
当更多人参与到羽毛球运动中,羽毛球运动已经成为集美区一张亮眼的群众体育名片。据沈煜桓介绍,协会成立以来先后主办了近50项赛事。包括社区羽毛球赛、“嘉庚杯”高校羽毛球联赛在内的比赛,已经成为集美的品牌赛事,获得广泛认同。
吴吉堂表示,社区羽毛球赛的总参赛人次已经过万,赛事影响力逐步凸显,成为宣传人文集美和羽毛球运动高度融合的创新样板,“体育进社区的目的就是为了全民健身,健康集美,增加凝聚力和活力”。
增进感情的“润滑剂”
林晨毓和妻子都是羽毛球爱好者,也是社区赛的“元老”。
看到社区赛从无到有、逐步壮大,林晨毓说:“有了羽毛球社区赛,我们夫妻都参与进来,对外以球会友,对内促进家庭和谐,不仅可以提升自己,还可以活跃社区氛围。”在妻子杨雅芬看来,参加比赛后,“锻炼了身体,还增加了夫妻感情,在赛场上两人共同进步”。
两人参加了本届社区赛总决赛之后开始的夫妻赛,这是社区赛不断延伸内涵的一种创新。从最初促进生人社区向熟人社区转变,到深入家庭、打造家庭共同话题,羽毛球在集美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区级—镇街—社区—小区—家庭”的完整赛事体系,让社区赛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参加社区羽毛球赛不仅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还能够团结邻里,促进交流。”方马进说,“小区里可以找到共同话题,邻里之间、夫妻之间、亲子之间把爱带到球场上,周末经常全家总动员,甚至还有因羽毛球结成家庭的球友。”
集美区文化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陈雅爱认为,体育进社区让全民健身更接地气,平时没有机会参加比赛的居民可以在家门口体验赛事,通过比赛结交更多朋友,加强邻里之间的沟通,邻里之间更和谐。
社区治理的“同心圆”
今年2月,52岁的苟大叔入住了杏林湾1号小区。打过篮球、踢过足球的他在10多年前转战羽毛球场,也算得上资深球友。
在听球友介绍了社区赛之后,老苟饶有兴致地报名参加了乙组赛事。更让老苟高兴的是,羽毛球协会还热心地帮形单影只的他找到了新拍档,两人前后打了四场球,慢慢热络起来。
在集美,像苟大叔这样的新人并不在少数。统计显示,集美区常住人口107.8万人,占厦门全市常住总人口的比重超过了20%,位居六区之首。10年间,这里的常住人口增加近50万,成为全省人口增量最多的县(区)。
人口的激增同样考验着社区治理的神经。“体育活动为基层治理培育了良好的土壤。”吴吉堂认为,依托公共服务设施、搭建体育赛事平台,能够有效聚合居民,并在比赛过程中增强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和认同感,有利于促进干群关系,推动实现有效治理。
如今,体育正成为集美社区居民横向联系的内生动力,成为和谐社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除了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等都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各类比赛都比较活跃,瑜伽和广场舞也广受欢迎。”吴吉堂说。
对社区工作者来说,如何做好社区治理并没有标准答案。在集美,群众体育正在画一个大大的“同心圆”。
当社区居民一起来看一场社区羽毛球赛,当越来越多人走出家门通过体育活动相识相熟,当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成为“家庭日”的最优选择……社区治理无疑正朝着良性的轨道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