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清
8日晚的重磅消息,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将在盐城举办。江苏盐城市委书记徐缨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全球滨海论坛研讨会边会上发表了《共谋全球滨海保护可持续发展之路 ,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世界》的致辞。
徐缨的致辞以盐城是一座向海生长的城市、盐城是一座和谐共生的城市和盐城是一座绿能澎湃的城市,向国内外朋友介绍盐城,邀约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
20天前在北京,党的二十大代表、盐城市委书记徐缨,应邀接受媒体访谈。徐缨从坚定盐城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自信,践行“两山”理念、落实“双碳”目标、致力赋能未来、坚持生态惠民,大力推进四个“绿色盐城”建设,实现二十大报告擘画的生态蓝图。《人民日报》客户端和海外版同时刊发了央媒评论员的评论文章。
“向海生长”“和谐共生”“绿能澎湃”
“向海生长”,盐城位于江苏沿海中部,全省海岸线最长、沿海滩涂最多、海域面积最广,拥有太平洋西岸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并以每年1万多亩的速度向大海延伸。
在笔者看来“向海生长”,它不仅仅是土地的延展,它启发我们时空的哲学思辨。当下经济的发展正面临与以往迥异的环境,我们必须打破既往的路径依赖。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传统思想的刚性滞阻,往往是一种无效制度安排之所以得以维持的原因。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摒弃惯性思维,寻求包括生态思想上的新突破。中国经济的非凡十年发展,勾勒出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从着力经济,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再到生态价值优先、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经济发展内在变量的变化轨迹。
“和谐共生”,盐城以将“生态共识”转化为“生态行动”,探索实践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着力打造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区域。
马克思的《自然辨证法》《资本论》,有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论断。然而世界在“工业化”“大发展”的阶段,尤其是西方的现代化建设似乎忘记了它。1962年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向西方发出警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权益观。
“知之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盐城着力打造的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区域可谓是国家生态文明的生动缩影。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孕育于民族复兴的历史过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超出了民族的局限,凸显了世界的向度,对回答“世界怎么了,世界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给出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样板和世界意义。
“绿能澎湃”,盐城的千里海岸蕴藏着取之不竭的清洁能源,是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
三个月前的8月9日中共盐城市委八届三次全会召开。盐城提出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打造“绿色生态之城、绿色制造之城、绿色能源之城、绿色宜居之城”的目标任务。让“国际湿地、沿海绿城”展现更加动人的生态魅力和发展活力。
致力赋能未来,建设绿色能源之城。“绿色能源之城”,盐城加快推进风电全产业链布局和光伏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盐城推进风电全产业链布局和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瞄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加快突破光伏产业关键技术,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研究风电制氢储能,推广新能源应用,建设新能源应用示范城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关系”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包括黄海的生态文化。这一文化属于人类的,它也应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发挥作用。
二十大期间,徐缨提出用好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这一“破题之钥”,竞逐新赛道、勇当排头兵,走出一条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助力江苏未来发展、彰显盐城特色优势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笔者观察,徐缨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关系”之上的“生产关系”,超越了以资本为本、以物为本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方式,还有着人—自然—社会多层面的价值再生产。笔者观察,“用好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这一‘破题之钥’”的“生产关系”的人格化存在,愈益体现“生态式世界观”。它以相对论为基础,将现代社会看作一个有机体。“机械式世界观”看问题是线性的和单一的,“生态式世界观”看社会是循环的和系统的,“生态式世界观”求取动态平衡,强调可持续现代化的发展。
观察盐城打造的“绿色生态之城、绿色制造之城、绿色能源之城、绿色宜居之城”的目标任务,对照二十大报告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今天看来,它是以“绿色统领”和“绿色优先”的“绿色概念群”,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式世界观”,锻造现代化的“绿色生态多元价值”。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从公元1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在应用自然知识满足人的需要方面,曾胜过欧洲,那为什么近代科技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这便是著名的“李约瑟之问”。“李约瑟之问”给了我们的工业革命发展一个启示:工业革命的发展面临多次数、全方位的路径选择,及多维度、全要素的生产关系的协调。
“经济广泛性”,是建立在全要素生产率的逻辑下,将包括生态、数据、新知识资本与传统的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纳入要素集聚的理论探讨,突出经济发展的内生增长。盐城的四个“绿色盐城”的“绿色概念群”,也从一个侧面也回答了现代化建设的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在演进过程中的相互关系。“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将推动全要素生产关系的协调,实现世界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理念和丰富实践的交流互鉴,努力实现全球滨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盐城实践国家生态文明的“世界意义”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过目之物尽是图画,入耳之声无非诗料”。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涵养着人类对自然生态的关爱和态度。而这些也蕴藏着中华民族旨在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的重要启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盐城看来,它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概念。大家知道西方经济学理论仅仅从产业和技术的角度研究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迥然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路选择,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追求。盐城的“绿色概念群”,可以说进一步丰富了城市文明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涵盖城市的历史观、价值观、发展观、管理观等诸多领域,跨越微观、中观和宏观的多个层次。
以生态革命和数字文明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由导入期向拓展期转变的关键阶段。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生态和数据,通过生态和数据来反映多彩多姿的人类社会本质。人类历史是文明形态的发展史。农耕文明看平原,工业文明看沿海,现代文明看生态。
笔者观察,“盐城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绿色生态之城,创新生态环境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手段,探索‘为鸟留食’的‘生态+农业’模式,推广湿地修复蓝色碳汇贷、碳配额保险等‘金融+生态’创新试点”。盐城表达出“绿色生态多元价值”,即集约内涵式的经济学、自然—技术—社会关系的社会学、共享共存文化学、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
“生态优势”何以转换为“经济优势(胜势)”?国际上许多流派的理论,如库兹涅茨曲线、稳态经济理论等或缺乏落实方法论。“绿色生态多元价值”,是对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掘进整合,它跳出了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零和博弈”的怪圈,找到了其中的相互关系并互为转化的学理支撑。
“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可以预见的是会更加传递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意义”。这是人类社会及其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理念变革、发展洞见和科学预见。它适应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新的历史发展,向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马克思主义补充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新原则。
(袁 清,央媒评论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