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 >

“青益+”社区志愿服务参与基层治理

2022-10-08 16:52 来源:综合

中共成都市青羊区委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

案例概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指明了基层党组织主导整合资源为群众提供服务等实践路径,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组织是基层党组织整合各方资源的重要力量,社区志愿服务又是承载各类资源向居民提供服务、带动居民深度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针对基层共建共治共享力度不够、各类资源链接利用不足、志愿者队伍作用发挥不充分等基层治理难题,青羊区在3年前创立“青益+”社区志愿服务品牌,从队伍建设、赋能培育、社企互动、资源整合等4个方面,统筹指导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经过三年摸索,“青益+”志愿服务品牌孕育成为专业社区组织“青羊区志愿服务联合会”,探索建立“五大机制”,积极整合各类资源为居民提供服务,在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提供了强大助力。

案例全文:

成都,一个呼之欲出的“航空经济之都”。随着“人文青羊.航空新城”发展定位的提出,青羊,成为国内重要的航空整机产业基地,产业集群集约发展的“主要空间”。同时,青羊区一直是成都教育界的“领头羊”,以石室联中、树德实验中学、实验小学、草堂小学、天府幼儿园等为代表的青羊优质教育教学实力不言而喻。文殊院历史文化街区及宽窄巷子文化历史街区,四川博物院、杜甫草堂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闻名国内外。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力度不够、各类资源链接利用不足、志愿者队伍作用发挥不充分等是青羊基层基层治理难题。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四川省从顶层设计和民间促进两方面共同推进志愿服务,并且将志愿服务向品牌化、常态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了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发展一股重要力量。青羊区通过搭建社区志愿服务平台,形成了切实可行的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服务机制,打破了基层治理中政府大包大揽格局,减轻政府压力、节约成本、提高效能,借助社会力量找准政府、社会、居民的各自需求,引导多元积极参与社区共建共治,增强相互之间的粘合度,激活志愿服务体系活力,形成“出入相邻、守望相助”的良好社会新风尚。

一、品牌打造创建社会团体。

“青益+”志愿服务品牌自2018年打造以来,在“疫情防控、小区治理、养老助残、幼小关爱、医疗健康、心理援助、家校教育、服务企业、外籍友人服务”等方面开展了5087场志愿活动,8.7万余人次参与志愿服务。经过三年的摸索,在“青益+”的基础上,由28家单位会员和38名个人会员组成的成都市青羊区志愿服务联合会正式成立。标志着青羊区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协调与规划指导的加强,为全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组织保障和阵地依托,把各类志愿服务团结凝聚在一起形成强大合力,也标志着志愿服务走向制度化、常态化和可持续化。

二、建立工作机制保证高效运转。

青志联作为志愿服务专业社会组织,探索建立人力资源储备机制、自组织赋能机制、社企互动机制、多元联动机制、社会力量统筹指挥等五大机制,利用平台优势统筹了大量在地的企业、物资、场馆、人力、组织等各类资源,借助社会力量找准政府、社会、居民的各自需求,引导多元积极参与社区共建共治,增强相互之间的粘合度,激活志愿服务体系活力。

三、探索建立“五大机制”助力基层发展治理。

(一)建立人力资源储备机制,为居民提供邻里守望服务。依托天府市民云等智慧化招募手段,结合日常走访调研,通过引导社区加强志愿者招募注册和鼓励培育志愿服务组织的方式,按照有规划、分类别、常态化作好志愿者人员及队伍储备,做好人力资源储备机制。目前,全区注册登记志愿者共110862人,志愿服务队伍1615支,结合“成都市志愿服务周”“社区蝶变”“您好,邻居”等系列活动,围绕社区治理、垃圾分类、医疗卫生、生态环保、法律咨询、教育文化、心理疏导、纠纷调解、助贫助残等居民需求点和关注点高的领域开展志愿服务1930场。并挖掘出一批服务基层、服务社区、群众认可、居民满意的优秀志愿者,其中,向市委社治委推送的抗癌战士孔洁、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青年教师陈策获选“成都市社区志愿服务‘十大感动人物’”。自2018年建立以来,通过开展区级、街道、社区等3769场志愿活动,吸引7.6万余人次参与志愿服务。

(二)建立自治组织赋能机制,为居民提供自治培育服务。以青羊院落治理学院为依托,开展“青益+”社区志愿服务训练营,针对储备的社区志愿骨干及志愿服务队伍,按照院落治理、残障融合、关爱援助、综合管理等不同类别,邀请社会学、高校等专业人士,从宣传引导、品牌打造、社会工作路径、矛盾调解、议事规则等多个方面进行专题培训,建立自组织赋能机制。启动“青益+”种子计划,通过项目扶持的方式,进一步激发志愿骨干及团体的内生动力,梳理形成更多具有操作性的行动方案,有力指导开展居民自治培育服务。目前,已举办23个“121”示范社区共1300名院落骨干提能专题培训班;22个“种子计划”志愿服务提升训练营共1800名志愿队伍提能专题培训班。经过培训后,动员居民独立开展小区营造项目50余次,调节邻里纠纷500余次。

(三)建立社企互动共建机制,为居民提供行业专项服务。以青羊区志愿服务联合会为依托,对社会企业进行发掘和撬动,通过企业“外引”的多主体协同路径,打造有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志愿服务队伍,建立社企互动共建机制。启动“蒲公英计划”计划,通过行业专项服务的方式,进一步激发企业参与志愿服务的内生动力,梳理形成更多具有品牌的志愿项目,用行业专业服务社区居民。目前,协助民生银行打造的“融YI家”志愿服务品牌,银行将青羊区12家网点撤并柜台,将公共空间让渡给居民,“柜台退后一步,服务靠前一步”,依托物理网点为居民提供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公益活动、普惠金融等4大项服务。目前,全区有来自国企、民营企业、金融、医疗、商超等领域300多个企业伙伴,并涌现出“爱在家门口”“俯为民,心怀安”“公益常春藤”“小源人”“公益红苗”“清波圆梦”等一批社区志愿服务品牌。

(四)建立资源联动机制,为居民提供多元服务。青羊区做为文化、教育、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必须坚持共建共享的理念,最大限度的建立资源联动机制,以减轻政府压力、节约成本、提高效能。通过联合三峡集团、中天集团、四川航空、基准方中、成飞132厂等60多家企业资源,为社区志愿服务提供人、财、物、宣传、场地等多维支持;通过紧密联合西南财大、电子科大、成都理工大学、石室中学、泡桐树小学等32所教育资源,开放学校公共空间,并对口联系绑定社区,充分发挥学生专业特长,常态化扎根社区开展专业性较强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依托成都画院、诗婢家、许燎源现代艺术设计博物馆等成都市首批美空间资源,不断完善社区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不仅利用本底资源服务在地居民,还以“青羊街巷游线”“汉秀沉浸体验”“街区策展”等别具特色的活动形式展现新时代社区之美、新机遇青羊之变,营造切合居民需求的高品质城市场景、社会场景、文化场景。2020年,“以创新场景营造凝聚社区发展治理新优势,提升少城片区融合治理新动能”案例入选2020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

(五)建立社会力量统筹机制,有序参与社区疫情防控。社区作为疫情防控的主战场,建立社会组织牵头统筹社会力量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统筹机制,结合现实状况动态调整人员储备、系统培训、分段响应、协同配合等机制的具体内容,不断对各环节进行优化完善,促使形成较为规范的社区疫情防控流程。

在2020年初的疫情中,青益+扮演执行者的角色,组建“青益+”社创抗疫联盟,将从事医疗、教育、网络、生活、援助服务等社会组织、社会企业以及爱心企业链接起来,针对性回应社区居民需求,协助政府做好抗疫防疫及复工复产工作。为社区链接购买测温仪102台,各类型防护口罩70260支、华夏“防疫保险”1000份、免费骑行月卡100张;好医生集团、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等多家社会组织、社会企业捐赠价值约111.2万元的医药物品38810箱,价值约0.5万元的KN95口罩500个,价值约485万元的消毒液、酒精等消杀防护用品累计5728斤,价值约17万元的新鲜蔬菜41吨。

在2021年“7.27”疫情中,青益+逐渐扮演整合者的角色,进一步完善了社会组织参与疫情防控的模式,对疫情防控应急队伍的流程进行重塑。在第一时间组织号召40余个社区自组织共计120人加入疫情防控宣传和摸排行动,发动100余家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社区社会组织,约500余名志愿者参与,累计志愿服务时长约12000小时。全区718支社区社会组织中具有一定应急服务能力的队伍主动加入属地社区的应急志愿服务体系中,积极参与社区组织开展应急知识与技能培训、演练、应急救援等活动,一支支“平战结合”的志愿铁军出现居民身边。

在2022年“4.1”疫情中,青志联平台开始扮演统筹与协调者的作用,从侧重于执行、链接物资,转化为更多地进行整体规划与统筹。依托此前两次防控的经验基础,迅速搭建了疫情防控框架,成立了“青羊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站”,并根据封控区的居民特色,在原有框架上进行调整,划分为统筹协调组、志愿服务组、宣传信息组、后勤保障组、心理疏导组和活动氛围组,以便进行精细化服务。共48家单位、500名志愿者,参与401疫情防控工作,累计服务时长5万小时,服务人数130余人,18个单位荣获青羊区疫情防控中担当作为的先进集体,22人荣获青羊区疫情防控中担当作为的先进个人。

四、案例成效

(一)理念思路创新。倡导运用社会组织链接社会资源参与社区治理。

(二)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五大机制”,打破基层治理中政府大包大揽格局,弥补政府人力、财力、物力短缺,通过社会组织联动社会资源力量多元参与。

(三)具体举措创新。依托社会组织了解政府、社会、居民各自需求,联络对接资源互通、共享,多元参与社区共建共治。

(四)创新成效展示。2018年底,“青益+”项目荣获“成都市首届优秀公益慈善项目最具创新性项目”称号、2021年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国赛)铜奖、2021年全国城乡疫情防控优秀案例。目前,我们拥有来自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文明办)等十余家机关部门的志愿者队伍,来自国企、民营企业、金融、医疗、商超等领域300多个企业伙伴,7500多名核心社区志愿者,孵化了超过70支社区志愿服务专业队伍,活跃在全区67个社区,服务于955,954名居民。相继被人民网、精神文明报、四川在线新闻网、成都日报、成都电视台等上百家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多次跟踪报道,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五、发展前景

未来,“青志联”将继续以社区志愿服务为出发点,在政府的有效介入下,发挥平台枢纽作用,促进社区居民“内生”及企业和社会组织“外引”的多主体协同路径,协力塑造更有韧性的新时代社区。将持续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十大感动”人物、“蒲公英计划”“种子计划”和品牌项目创评活动,着力打造社区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等行动,通过“社群联盟”,打造“青羊礼物”,亮出公益服务社区治理的名片,探索出一条符合青羊特色的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服务路径,吸引更多全龄段居民参与志愿服务,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提供强大助力。

六、推广价值

(一)找准需求。社治委作为致力于促进社区发展、优化治理结构的政府机构,拥有广泛的居民基础,对志愿服务应该如何开展、开展何种方向、能够较为清晰地识别,把握方向。作为社治委牵头孵化志愿服务社会组织,进一步找准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居民的各自需求,搭建精准对接平台,增强相互之间的粘合度。保证志愿服务具有政府“服务普惠性”“影响广泛性”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落地到社区基层治理中,以社会组织为志愿服务“提口袋”,发挥社会组织的柔性力量,真正落到居民需要的地方。

(二)资源整合。作为专业志愿服务平台,链接多元主体,弥补某一主体志愿服务资源不足的缺陷。首先,作为志愿服务平台,青志联可以发挥平台作用,广泛链接企业和个人,对接多项人力、物力、资金资源,拥有较强的造血功能。其次,作为专业的志愿服务组织,青志联对居民志愿者、社会组织志愿者、以及企业志愿者进行培训和赋能,进一步引导居民自觉参与共建共治,打造志愿服务文化和品牌项目,能够在缓解各项资源约束的同时,增强人力资源的专业性。

(三)机制建立。作为枢纽型组织,塑造“一核多元”的志愿服务网络,指导协调行业内志愿服务走向制度化常态化,进一步激活辖区志愿服务体系活力。作为志愿服务网络的“枢纽型”节点,可以联系多个社区、民间组织、企业,扭转各个服务群体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同时,以协会牵头发布章程,较好地解决对多元主体的管理和规范问题,让志愿服务的进行得以制度化、常态化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