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 >

浙大城市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探索浙江“精神共富”新路径

2022-09-27 18:13 来源:综合

响应浙大城市学院校团委“我在窗口写青春·献礼党的二十大”大学生实践活动号召,6月23日,由浙大城市学院幸福城市研究院、城市数字治理创新班组、传媒与人文学院组成的师生调研团队和拱墅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代表共20人以“农村文化礼堂助推精神共富的创新实践”为研究主题,深入省内重点农村文化礼堂——慈母桥村文化礼堂,调研该村发展现状,研究共同富裕背景下农村文化礼堂发展的现状与机遇,并参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点——转塘·石榴籽家园及其下设的外桐坞村石榴籽文创驿站,研究民族团结进步融合背景下精神文化家园在带动乡村振兴致富道路的发展思路,努力探索推动各民族发展的实践,提出促进民族乡村共富共融的对策与建议。

在周烨老师的带领下,团队首先到达了位于慈母桥村的转塘·石榴籽家园。石榴籽家园以茶文化为纽带,发挥西湖区茶产业的独特优势,确立“茶香书香民族香”主题,依托“产业+创意”模式,推广茶文化,还在多所高校及村社文化家园设立“石榴籽驿站”,将石榴籽的“种子”撒播到各地。据了解,“转塘·石榴籽家园”被命名为“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它所体现的石榴籽精神,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反映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在步行前往慈母桥村文化礼堂的途中,可以见到房屋之间溪水潺涓,背靠绿意浓浓的龙井茶山的景象,慈孝文化在墙壁彩绘中,在充满文化气息的慈孝文化长廊、慈孝文化活动中心等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在潜移默化中浸润慈孝文化。

慈母桥村文化礼堂的设计独具一格,顶上12片叶子的镂空设计既代表着茶叶又寓意着慈母桥村的12个故事。在师生交流研讨会上,转塘街道四级调研员张志来、慈母桥村村委书记仇华明向大家侃侃而谈慈母桥村的发展现状及对未来发展的愿景,谈及茶文化对推动乡村共富的重要性。仇书记向大家说明了慈母桥村的发展现状,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村庄环境的改善、慈孝文化与茶文化的输入输出,以及由于村庄建设使百姓收入的增加,在共富道路上有了实质性的成效。他期望通过与高校合作形成合力的方式,共同助力乡村共富振兴。

周老师在座谈会中谈到:“慈母桥村需要深入挖掘慈孝文化背后的精神——仁,发挥‘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的仁爱精神,同时要进一步通过‘政府主导、产区联盟,企业赋能’助力乡村共富实践,形成乡村的特色文化与产业。”他进一步提出了3个乡村文化推动乡村共富的建议:在共同富裕背景下打造转塘共富“仁”文化示范村;将“石榴籽”文化阵地的多民族文化资源和转塘慈母桥村的茶文化产业进行品牌联名;以产业为基础创新建设特色农村文化大礼堂数字文化阵地。

随行的孟茹老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传媒与人文学院与转塘石榴籽家园的合作中,孟老师看到了学生助力乡村发展的力量,学生团队可以与乡村发展形成双赢场面,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从不同专业的角度助力乡村的发展。

在研讨会的最后,浙江省民宗委智库专家、石榴籽家园顾问赛来西·阿不都拉老师进行了总结发言。她从2014年开始参与慈母桥村建设,在慈母桥村举办的一次次活动,让我们看到慈母桥村发展的欣欣向荣。作为一名哈萨克族,赛老师一直助力推动民族融合团结进步,在短短两年内在慈母桥村成立了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点。她谈到:“心中有理想,脚下有爱国路,就能把事情做成功。”

此次实践的第三站也是最后一站位于“全国文明村”外桐坞村的石榴籽文创驿站,从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小路缓缓走入,一件件精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映入眼帘。赛老师带领师生们参观了整个文创驿站,从一楼的作品展览,到二楼的民宿、教室,古色古香的布置和充满民族特色、制作精湛的手工艺品,让人不禁感叹。

此文创驿站宣扬特色的企业文化,展出文创产品,留住非物质文化记忆,包括多民族特色服装,十二生肖扎染艺术等等。周老师在此驿站会议室向同学们布置实践的任务:如何挖掘当地特色,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结合空间美学等来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

实践结束后,该团队将以此次调研为基础,深入研究慈母桥村文化礼堂发展的现状和机遇,提出在共同富裕和民族团结背景下用精神文化家园带动乡村振兴致富的有益对策,并且进一步与转塘街道在文化研究、品牌传播、产学联动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文稿:范昳 图片:范昳 张晓艳 王镱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