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 >

江西省浮梁县寒溪村史子园——田野里办展览,村民当讲解员

2022-08-04 09: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江西省浮梁县寒溪村史子园——

田野里办展览,村民当讲解员(艺术改变乡村)

 

本报记者 王 丹 《 人民日报 》( 2022年08月04日   第 13 版)

 

  小朋友们在史子园参观展览。

  “拾八方”文创品牌。
  李文海摄

  “大地之灯”艺术作品。
  田方方摄

 

  核心阅读

 

  在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臧湾乡寒溪村史子园,一场名为“艺术在浮梁”的展览,把这个普通的村庄变成了艺术的田野。各类艺术装置点缀在史子园,吸引游客到来,村民的生活也悄然发生改变。

  

  过去一年多,在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臧湾乡寒溪村史子园自然村,一场名为“艺术在浮梁”的展览,把这个普通的村庄变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没有屋顶的美术馆”。艺术家们深入村子调研,与村民交流,挖掘村庄故事。从田野到茶园,从旧屋到场院,各类艺术装置点缀在史子园的里里外外。

  “讲述当地故事,以艺术为媒,让外来游客多角度了解本地人的生活。城市与村庄展开对话,形成良性循环,带动乡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浮梁县乡创特派员、“艺术在浮梁”总策划孙倩说。

  植根乡土进行艺术创作

  出浮梁县城,沿省道向东北方向,驱车30分钟转入进村路,不久便来到史子园。这里地处皖赣交界,有上千亩茶山,全村110户人家近300人。走到村口,便能看到窗明几净的“浮梁会客厅”。

  2021年,“艺术在浮梁”的展览迅速出圈。“以全村为载体,把艺术作品点缀于乡间田野。看展的过程,也是一场对村庄的探索之旅。”孙倩说。2020年秋,浮梁县开始实施“乡创特派员制度”,建立以人才为核心的资源配置体系,以特派员助力乡村建设,以文化带动乡村振兴。作为浮梁县首批26名乡创特派员之一,孙倩进驻了寒溪村,带领团队在史子园开启了艺术实践。

  “以艺术为媒,与当地的人、资源、环境进行对话,实现文化与乡村的多维链接,逐步推动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该项目团队负责人介绍。

  一处经改造的旧屋墙面上画着一幅泥瓦工小像。“看,这就是我!”村民黄爱明高兴地说。十几层不同颜色的涂料打底,再慢慢抠刻出小像,只有凑近了看,才能发现那些“画”是剥刻出来的。剥离下来的墙灰则被集纳到一个个小袋子里,贴在小像下方。“墙体本身就是一种记忆的载体,生活的痕迹附着其间。这个作品名为《进化中的尘埃——史子园的记忆》。”项目团队成员滕惠民介绍。

  像这样的作品,在史子园还有很多。从形式到内容,都能看出艺术家的巧思和对乡土的感知。以制茶的茶碾为灵感制作的镜面装置“小碾深瓯”;从村民家里搜集来的腌菜缸、粮斗等组成“记忆的容器”;竹林茶园间,长出一个空中“鸟巢”,一座“天梯”,一盏“大地之灯”……村庄给予艺术家们丰富的灵感,艺术也增添了村庄的活力。

  2021年,“艺术在浮梁”举办了春秋两季展览,来自5个国家和地区的34名艺术家创作了27件艺术作品。除特别展期外,“艺术在浮梁”也保持常规运营。日常生活中,行走村庄,就仿佛走在自然与艺术相交融的“开放式展馆”中。

  发动村民参与艺术实践

  脱掉遮阳帽,卸下采茶篓,43岁的胡振兰有了个新身份——艺术展览讲解员。

  2021年5月春季展时,村里召集首批志愿者。有村民来找胡振兰,可当时的她并没动心,一心想着自家茶园的农活。

  开幕式那天,艺术家齐聚村里,在每一个作品前为游客讲解。从史子园和附近村子里来的农家大姐,听得起劲儿,还有人拿出本子记笔记。“这不就是我们自己村里的故事?”“那让我讲也没问题!”“太有创意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即将上手的工作有了期待。

  除了直接向艺术家学习,志愿者们还接受了策展方的专业培训:作品内涵、服务礼节、电脑和手机操作……而村民们的态度也从犹疑到主动,服务从简单讲解拓展到全程导览。有游客反馈说,“从农家大姐们热情、真诚、淳朴的讲述中,感受到了作品的内涵、展览的诚意。”

  看着身边同伴纷纷当上了讲解员,胡振兰也提起了兴趣。秋季展来临时,她马上报了名。今年春天,一位专家来到浮梁,特意打卡史子园,负责讲解的便是胡振兰。她说:“紧张是肯定的,但我现在讲得越来越自然了!”

  2021年5月底,春季展即将结束。夜幕下的田野,一只只萤火虫闪烁其间。“我们的志愿者来自史子园和周边村落,志愿者们带着游客穿梭在村里的各个展览点,讲述关于这片土地的故事,不正像散发着微光的萤火虫吗?”一位艺术家为志愿者团队取名“萤火虫队”,还设计了专门的标识。

  如今,包括史子园及周边村庄在内的志愿者有近60人。志愿者们农忙时采茶制茶,得空便参与讲解。随着志愿工作的开展,村民们不仅对生活的这片土地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在和游客的交流过程中更加自信、开心。

  “艺术在浮梁”运营团队成员贺岁华表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村民的自信一定是基于他自己生长生活的地方。”

  文旅融合激发村庄活力

  在村民王泉有家的老房子里,记者才坐定,一杯清香扑鼻的米酒便递到眼前,“尝尝,度数不高的!”王泉有热情招呼。

  作品《泉有米酒酒馆》是在王泉有家的老屋上创作的。这是一栋上世纪80年代建起的两层小楼,上下6间,墙体来自山上的石头。艺术家在外墙上绘制了两名对饮的卡通人物,屋内设计成旧式酒馆模样。

  王泉有做米酒20多年了,一直是小本生意,但2021年展览举办的两个月里,仅米酒一项便增收7万多元。

  雪里蕻、明前茶、春笋干……村民孙金玉也成立了老孙杂货铺,平日里卖点自家地里的好物,“看看这新采的茶,我们村里卖300元一斤,品质很好哟!”

  艺术展把史子园的名气打响了。尽管2022年春季展时间推迟,村民平日里仍能有不少收益。在浮梁会客厅,王泉有的堂哥王顺有说:“才有个顾客打电话找我买茶叶,她说家里长辈就喜欢喝我们家的茶!”

  在办展之前,史子园没有一家饭店、民宿。如今,村集体和项目团队合作成立了一家文旅公司,打造了“拾八方”这一品牌,专门售卖各类艺术衍生品和红茶、米酒等土特产,村民也开起了餐厅、民宿、小卖部等。寒溪村党支部书记谢恩安介绍,过去一年,村里累计接待游客20万人次,增收近百万元,带动村民就业200余人。文旅融合为村子注入了新的活力。

  依托“一户一景点、一村一画面”,艺术的介入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让史子园成为“好看、好听、好味道”的地方。贺岁华说:“未来,通过艺术节这个平台,我们还要发动村民建立公共文化艺术社区,让更多人感受乡村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