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道水渠畅通无阻,润泽万亩良田;一股股清泉流进千家万户,滋润百姓幸福生活;一座座水库坚固耐用,筑起坚实防汛墙;一条条河流碧波荡漾,为美景增添光彩……在江西省宁都县城乡,从生活、生产到生态,这片土地正发生着喜人的变化。这一切,离不开殷殷小康梦,浓浓水利情。
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水利部带着对赣南革命老区的深情厚爱和“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殷殷嘱托,开启了对口支援宁都的征程。十年间,水利部动真情,用真心,全力支持宁都水利建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民生水利的深刻内涵,为宁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持续增强百姓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水利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充分发挥水利行业优势及挂职干部的纽带作用,水利部先后精心选派的何猛、刘云波、张鸿星、陈何铠、黄一凡等5位挂职干部。他们真情融入、真挂实干、真锤实炼,克服家庭和生活等方面的重重困难,与宁都干部群众朝夕相处、并肩奋斗,全身心投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倾情服务宁都水利和县域经济振兴发展,在脱贫攻坚、争资争项、重大项目推进落地等方面积极助力。用自己实际行动,赢得了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信任和赞誉,展现出水利部干部的风采。
宁都是农业大县,但水利基础薄弱、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管理落后。有水不能保、有水不能蓄,山区群众饮水困难,农民耕作的大多是“望天田”,风调雨顺时还能温饱,可稍有洪涝、旱情就会陷入困境。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让老百姓早日告别靠天吃饭的困境。5名干部四处奔走,积极向上争资立项。
“身入革命老区,心入基层一线,是我们水利干部脚踏实地的作风要求,也是我们挂职干部造福人民群众的‘金钥匙’。”作为首位到宁都挂职的何猛,初到宁都就深入基层一线调研,与宁都干部群众想在一起、吃在一起、干在一起,探索水利发展新路径,成为一名来自北京的“宁都人”。
“挂职不是‘做客’,更不是‘镀金’,作为挂职干部,不仅人要到,心更要到。”2016年初,刘云波刚一上任,就马不停蹄,奔赴一线,深入调研。
“宁都需要什么?部里能支持什么?怎么筹措资金?如何尽快争取到和实施上相关项目?”为了摸清情况,他翻山越岭,进村入户,深入一线,短短一月,他就走遍了宁都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
围绕县里重点打造的蔬菜大棚基地,第三批挂职干部张鸿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深入调研,会同该县水利局技术人员创新施工方式,开展万亩蔬菜大棚、标准化脐橙和茶叶基地建设,田里实施高效灌溉、山上开展“引水上山”工程,解决了山上、山下种植缺水难题,现代生态农业蓬勃发展。
第四批挂职干部陈何铠来到宁都后,针对宁都至今还没有一个系统性、管全局、顾长远的重大水利工程的现状,站在建设赣南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新起点上,打破固有的山区丘陵灌面散而小、不宜建设大型灌区思维,创新拓展思路,推动打造梅江灌区。梅江灌区从谋划到取得可研批复,仅用不到2年时间完成了以往需要8年才能完成的工作,创造了重大项目建设“宁都奇迹”。该项目是水利部对口支援赣南苏区宁都县第一项重大水利项目、江西首个山区大型灌区,也是赣州市历史上首个重大水利工程。陈何铠同志还创造性谋划赣州市6个重大水利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水利专项规划,总投资638亿元,打破了“十三五”期间赣州无重大水利工程的历史。
努力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惠及更多宁都百姓,是第五任水利部挂职干部黄一凡的心愿。上班第一天,他便前往梅江灌区现场,调研了解开工准备情况,落实水利部及省委省政府有关要求。挂职期间,他多次深入灌区办、水利局等相关部门、项目现场和基层一线,积极谋划水利惠民生工作。
在挂职干部的大力推动和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水利部先后出台《关于支持江西革命老区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水利部对口支援江西省宁都县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2013-2020年)》,转发《宁都县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为宁都打造了一套量身定制的政策体系,为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提供了水安全支撑。
政策支持,项目落地。十年来,水利部5位挂职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累计争取上级水利建设资金30多亿元,实施河道整治和防洪工程32个,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16座,解决5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宁都水利高质量发展得到长足进步。宁都县被列为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县、全国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创新管护机制试点县、赣州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对口支援工作仍任重道远。未来,水利部及挂职干部将源源不断地帮扶苏区宁都的发展,加快革命老区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