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 超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22日 第 04 版)
7月2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系列中外记者见面会首场活动。5位投身基层的高校毕业生代表围绕“激昂青春 筑梦基层”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介绍用实际行动诠释将小我融入大我、将青春献给祖国的情况和感受。
“之所以回农村,是因为我自己来自农村,想用学习到的农业技术知识,改变农村贫困面貌。”重庆市荣昌区吴家镇双流村第一书记杨媚,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扎根基层,成为村民致富的引路人。
双流村是蔬菜种植基地,曾经种植技术落后,农户收入低。大棚蔬菜上市早、产量高,但在村里一度推广困难,没人愿意建。于是,杨媚挨家挨户做工作,自己流转土地做示范。不到4个月,蔬菜上市,收益是露地种植的2—3倍。“大家切切实实看到好处,就跟着一起干。”杨媚说,如今双流村有100余户村民建起600余亩蔬菜大棚,建立了专业合作社,村民收入大大增加。
90后山东姑娘崔久秀,2014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选择到南疆工作。她把新疆当家乡,先后在社区、乡镇、农场等多个岗位锻炼,如今担任喀什地区岳普湖县副县长。
“为什么到边疆、到基层?我常常被问到这类问题。”崔久秀出生在沂蒙山一个小山村,家庭条件不好,大学靠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等才完成学业。“我满怀感恩,立志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她说。
为下岗职工办专业合作社,为各族孩子开“红领巾小课堂”,为老年人建“幸福养老苑”,帮助当地青年创业……这些年,崔久秀努力办实事、积极服务群众,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她“小崔古丽”。
除了谈选择、说理想,几位代表分享最多的便是收获和成长。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石柱镇上安小学校长陶建刚,毕业于西安文理学院。他曾在当地支教,因为学生家长一句“孩子很喜欢你,你能不能留下来”,他决心留在革命老区,投身乡村教育。
近年来,他一点一滴推进红色书香进校园,开展每周讲红色故事、每学期进行红色研学等活动,创造性地探索红色课程、红色基地建设。“有位同学学习成绩一般,缺乏自信,我鼓励她当‘小红星讲解员’。经过数十次练习,她能有声有色地讲述很多红色故事,在区里多次获奖。”陶建刚说,把一名名学生培养成新时代少年,“是我在乡村小学最大的收获。”
从贵州医学院毕业后,雍朝斌到基层医院从事护理工作,多年来,她锻炼在一线、成长在基层:脱贫攻坚时,申请到偏远山村任驻村第一书记;疫情发生后,请战赶赴武汉方舱医院任医疗工作队队长……
如今,雍朝斌任贵州省织金县医保中心主任。“欠发达地区基层医疗条件是弱项,急需医务人员。我们在基层成长迅速,业务技能不断提高。”她表示,希望更多医学专业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用所学所长守护群众生命健康。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受到社会高度关注,今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见面会现场,大家积极建言,鼓励广大高校毕业生改变择业观、就业观,投入踏踏实实的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生史晓刚,科技创业多年,从事纳米光栅波导光学显示器件等研发和成果转化,30岁出头已是正高级工程师,担任一家AR(增强现实)领域科技企业董事长。“一些大学生刚毕业时容易迷茫,我非常理解,因为我也是从那时候过来的。”史晓刚建议,一是把自己对某件事的热爱和兴趣转化为驱动力,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决心深耕细作,二是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感兴趣的高校毕业生可以通过创新创业实现人生和社会价值,为国家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据中宣部新闻发言人介绍,系列记者见面会将邀请“时代楷模”、“最美人物”、优秀志愿者代表。其中,“最美人物”由中宣部会同有关部门推荐,2014年以来发布了“最美科技工作者”“最美职工”“最美基层民警”等20个系列。此次参加中外记者见面会首场活动的,就是近年来获得“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称号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