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21日 第 10 版)
图①:夏日的杭州富阳区场口镇东梓关村村居外景。 |
精细管理 提升执法效率
本报记者 顾 春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市民黄先飞最近很开心,第一天递交申请、第二天就拿到批复的餐饮店营业执照。“我满意的不仅是批复‘加速度’,一天时间,执法部门已经联合对我的选址、设备、排污安装等进行把关,这让我开店特别有底气!”
几天前,当黄先生在“善膳汇”应用APP上一递交申请,嘉善县油污办、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便收到申请情况推送,当天下午便组织人员成立联合踏勘小组,对其申请店铺的选址、店招设置、设备安装等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实地核实,并出具相关意见书,形成联合踏勘意见。第二天下午,黄先生便通过“联考”,顺利拿到了营业执照。此后,这支队伍将陆续对排水、排油烟、处理餐厨垃圾、建隔油池等工作进行“保姆式”联合指导。
“把过去‘多条线’分散执法变为‘大综合’协同执法,现有执法力量集中办公,形成‘一支队伍管执法’,真正实现跨部门、跨领域的‘综合查一次’联合监管。”嘉善县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嘉善建立涵盖200余项监管事项的“一张清单”,检查频次同比减少30.3%。
“一支队伍管执法”是浙江“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探索之一。浙江通过构建监管全覆盖、执法全闭环的“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体系,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多项执法事项归纳综合,通过梳理职能事项、整合执法力量,令行政执法变为“进一次门,查多件事”,破解重复执法、监管真空等问题。
按照相关部署,截至今年底,浙江的综合执法事项将拓展到60%以上执法领域,60%以上高频率、高综合、高需求执法事项纳入综合执法范围,60%以上行政执法量由综合执法部门承担,85%以上的执法力量下沉到县乡。
科技助力 引领制造升级
本报记者 窦 皓
偌大生产车间里,齿轮热前加工数字化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正自动完成工件安装。过道中,自动驾驶的AGV(自动导引运输车)将零件从智能中央立库运送到智能生产线上。工人通过电脑、手机以及AR眼镜,就可以掌握生产设备的运行情况,哪里出了问题,动动手指,一目了然。
这是位于杭州萧山区的杰牌传动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制造车间里的一幕。该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实现智能齿轮减速电机智能制造的老牌民营企业。去年,由15个主要信息系统和100条主要智能产线构成的“未来工厂”,正式投入运营。
在齿轮热前加工数字化生产线旁,总经理陈德木介绍,产品线上的工人从过去的20个缩减到2个。而原来产品生产需要2—4周,现在只需要4个小时,综合测算效率提升了168倍。
“规模的扩大以及科技创新都需要大量人才,我们的用工并没有减少。”陈德木说。目前企业研发人员占员工数的15%,“产学研用”全链条持续完善。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起的智能监测系统,让减速机等智能传动方案从设计、生产、销售、运维等全生命周期实现了信息化,运行人工成本减少80%。
点上的“盆景”正在变成面上的“风景”。2021年,萧山区新实施区级智能制造项目110个,数字化改造项目128个,形成了点面结合、普遍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的新局面。
截至目前,浙江省已认定未来工厂32家,打造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423家,累计实施国家智能制造应用和试点项目总数居全国前列。
古村新戏 丰富文化内涵
本报记者 窦瀚洋
村民自导自演,台下掌声不断……盛夏时节,在太湖南岸的千年古村,好戏正轮番上演。
在浙江湖州吴兴区潞村文化礼堂,一场以“寻找丝绸之源”为主题的话剧演出正酣。礼堂管理员汤斌昌介绍:“现在平均每月举办10多场大小活动,礼堂一年能吸引1万余人次,不光受到本村村民欢迎,还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和外国友人。”
2013年起,浙江在全省启动建设以“农村文化礼堂”命名的乡村文化服务综合体,截至目前,农村文化礼堂总数已达1.9万余家,500人以上行政村覆盖率达97%。
潞村村党总支书记费震祺告诉记者,礼堂落成后,村干部走街串巷广泛征求意见,旨在充分发挥文化礼堂作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如今,文化礼堂内文化讲堂、村民舞台、村史馆、图书室等设施功能一应俱全,乡贤能人也开始献计出力——礼堂管理员汤斌昌致力于搜集潞村红色史料,书法家慎召民邀请海外学者前来授课,企业家慎潺华通过普及刺绣技艺,带动周边群众就业……
2022年,浙江省提出将实施农村文化礼堂效能提升十大举措,不要形式上的“日日开门”,而是追求实打实的内容供给。
“潞村的钱山漾遗址曾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绸片,丝绸文化就是我们最好的名片。”费震祺介绍,以文化礼堂为主阵地,潞村建起丝绸之源旅游度假区,通过项目招引、壮大产业,丝绸手工坊、陶瓷文化馆等一批文旅项目陆续入驻。去年潞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50万元,今年又张罗着引入 10多家与丝绸文化相关的艺术文化类项目,开设红色研学、精品游玩路线,不断丰富古村内涵。
乡村旅游 绘就绿色画卷
本报记者 窦瀚洋
群山环绕,竹海溪流相映成趣,在浙江绍兴上虞区陈溪乡雪花潭景区内,民宿经营者王炜荣刚送走一拨远道而来的外地客人,又接到老朋友的预订电话,“我家8间客房预订早就排到一个月后。”
2003年以来,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搭乘“千万工程”快车,陈溪乡虹溪村乡间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依托村庄特色,通过小流域整治工程、美丽乡村升级版示范村建设等项目,虹溪村大力提升村庄“颜值”和“气质”,新农村整体风貌向景区化方向发展。
“2018年民宿刚开业不久,不仅雪花潭景区完成提档升级,乡里的盘山公路也提前竣工通车,客流量显著增加,我家还被评为全区唯一一家省级白金级民宿。”王炜荣自豪地说。
在距离虹溪村不远的太平山村,曾经因采矿留下累累“伤疤”的棋盘岩被外地投资客看中,计划改建为文旅综合体,“未来通往太平山村与虹溪村的6公里道路贯通后,游客来往两地更方便,将带动更多消费。”陈溪乡党委书记郑哲军说。
“两年多来,全乡景区累计接待游客人次超百万,旅游综合收入突破亿元,基础设施投入超亿元,解决本地就业近千人。”在郑哲军看来,串点成线的新时代美丽乡村亮丽风景线魅力无限、机遇无限。
陈溪乡的蝶变正是浙江奋力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的缩影。“十四五”期间,浙江将在坚持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打造100条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建设1000个具有未来乡村品质的示范村,新增1万个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着力绘就乡村大花园“富春山居图”。
智慧服务 便捷居民生活
本报记者 窦 皓
“丁爱珍老人家中用电情况异常。”杭州余杭区径山村网格员吴礼宝的手机微信小程序中跳出这样一条红码信息。吴礼宝立即联系国网径山服务站副站长吴建青,一同前往老人家中查看情况。
原来,老人家里的插座发生故障,造成厨房停电。“你们来得太好了,我这一个人都不知道咋办才好呢。”丁爱珍老人连连道谢。
居家养老,需要提升社区精细化管理水平。“绿码表示用电无异常,黄码表示用电量变化幅度在50%至80%之间,红码表示用电量变化幅度大于80%。”国网径山服务站负责人介绍,从2019年开始,国网杭州供电公司运用电力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通过智能电表分析老人用电情况,经过云计算生成用电“画像”和红、黄、绿三色“电力关爱码”,协助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服务独居老人等。如今,“电力关爱码”小程序也已上线,方便社区工作人员实时掌握独居老人情况。
智慧生活融入日常点滴。现在,余杭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安心就餐服务场景,集成了老年人身份证、市民卡、长者卡、人脸生物信息的“脸码卡”,能够实现多种结算。此外,“余杭一码通”打通多部门数据,完善“多码融合”,打开数字身份码就能实现公交地铁乘坐、水上巴士乘坐、政务办事、医院就诊、公园游玩等多重功能。
截至今年6月底,浙江已上线运行“七张问题清单”“外卖在线”“浙医互认”等107个应用,推动社会各领域治理能力提升,打造更加智慧、贴心的生活服务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