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 >

站在高处看首钢园

2022-07-14 08:5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站在高处看首钢园

 

本报记者 严 冰 刘少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7月14日   第 05 版)

 

  图①:讲解员赵志永在演示当年的操作流程。
  本报记者 刘少华摄
  图②:站在首钢园,远眺滑雪大跳台和新首钢大桥。
  本报记者 严 冰摄
  图③:首钢园三高炉和秀池夜景。
  袁德祥摄
  图④:游客在首钢滑雪大跳台出发区参观拍照。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摄
  图⑤:7月2日,首钢滑雪大跳台出发区参观恢复运营。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摄

 

  在北京,沿着长安街延长线一直往西走,会在石景山区看到一座飞檐斗拱、红墙绿瓦的首钢厂东门,抵达白色的新首钢大桥前。这里是首钢园,曾经,作为首钢集团的核心生产区,“钢花四溅、铁水奔流”;如今,却已成为举世闻名的冬奥会滑雪大跳台所在地。

 

  今年2月,谷爱凌、苏翊鸣两位“00后”中国运动员分别在首钢滑雪大跳台完成惊世一跳,世界各国顶尖运动员在这里留下了飒爽英姿。视频、图片里,他们的背景都是一个工业风十足的冷却塔,上面写着“Beijing 2022”。

  以冬奥会为契机,首钢集团将首钢园打造成了截然不同的模样。通过对老工业区工业遗存和风貌的保护再利用,实现了让世人惊叹的转型。 

  

  一

  看首钢园的一个高度,是60米。

  首钢滑雪大跳台,见证金牌奇迹的地方,如今静静矗立在首钢园。它被称作“雪飞天”,设计灵感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建筑的曲线与丝带飞舞的形态格外契合。夜幕灯光下,还像一只水晶鞋。乘直梯抵达最高点,距离地面60米处,便站在了运动员出发的地方。从这里俯瞰周遭,让老首钢人感慨万千。

  西边,远处是苍茫的西山,近处是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过去,河床一度干涸,如今,绿树成荫、水草丰美,跑道、健身步道穿梭其中。冬奥会带来的遗产之一,是激发人们对体育的热爱。这里,42公里长的全马路线串联起莲石湖公园、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首钢工业遗址公园等8个公园,永定河沿线的公共绿地空间无缝衔接。

  北边,是今年冬奥会上被世界各国媒体和网民赞叹不已的大跳台背景。过去,几座冷却塔在首钢园西边一字排开,直到2010年首钢老厂区停产前,还往天空中排放着白色的水蒸气。如今,冷却塔既成为冬奥标志,也成为绿色转型标志。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感言:“双奥城,这是独一份。首钢大跳台是绿色转型,钢铁产业转型变成了体育产业。”

  冷却塔下,原来的电力厂厂房还在,只是也摇身一变,成为五星级的香格里拉酒店,装饰一新的酒店里还留着厂房的柱子。这个为冬奥会准备的酒店,如今以其“钢景房”吸引着各地游客。浓浓的工业风,住起来别是一番风味。

  再远处,是著名的石景山,上面立着一座功碑阁。在这里,人文景观与工业景观相互交织。

  东边,是群明湖。栈桥、凉亭、绿树,在蓝天白云下,空气清新宜人。远处,保留了几座高耸的烟囱。当年,首钢园里光这样的烟囱就有100多座,如今留下这些,无声诉说着钢铁厂曾经的历史。如今,游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在湖边,享受着现代化道路、建筑和设施带来的惬意夏日。

  放眼冬奥历史,首钢滑雪大跳台绝无仅有,这是冬奥历史上第一座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直接结合的竞赛场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多次来到首钢滑雪大跳台,他的评价十分具有说服力:“我见证了这个伟大建筑的诞生。它实现了竞赛场馆与工业遗产再利用、城市更新的完美结合。”

  一家德国媒体则给这个场景起了一个浪漫的名字:“这里正是最适合奥林匹克运动的地方,堪称‘工业迪士尼’。”

  首钢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邱银富告诉记者,冬奥会为首钢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下一步,首钢园将坚持老工业区工业遗存和风貌的保护再利用,把奥运遗产利用、老工业区有机更新、绿色高端发展紧密结合,实现文化复兴、产业复兴、生态复兴、活力复兴。

  二

  另一个高度,是40米。

  这里是首钢园3号高炉。首钢文旅讲解员赵志永对这里可太熟了,从踏上这片地面起,他就不自觉地提高了说话音量。老赵说,有点习惯了,当年在这里说话都靠吼。从1994年毕业起,他就在这里做起了炉前工,一干就是8年。那可是最靠近高炉的岗位,到了冬天,工友们都编出了顺口溜来形容工作的感受,“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艰苦程度可见一斑。

  “铁水先从铁沟进溜槽,然后摆动这个溜槽,就能让铁水流到铁路上的鱼雷罐,就这么反复操作,高炉连续出铁就一点不受影响了……”“这里是高炉主沟,同时连通着铁沟和渣沟,在这里边铁水和炉渣用物理方式逐渐分层……”,说起如何炼铁,老赵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他领着本报记者,边走边详细介绍,边说边比划,眼前仿佛又出现1000多摄氏度高温下“铁水奔流”的场景,机器轰鸣,工友们各司其职,大家在这里度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后来,老赵又做过主控工、热风工、作业长,直到这座高炉停产。但他没想到,自己这一生会跟3号高炉产生如此深的牵绊。他掰着指头说起一个个巧合——2010年,他正好值守了3号高炉最后停产前的那一班;之后,又被安排筹建首钢博物馆,同样是围着3号高炉转;如今,他作为解说员,面对五湖四海的游客介绍这个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每每把人说哭。

  “我把3号高炉当成兄弟一样,真的。”老赵动情地说,这是一名工人对高炉28年的感情。

  曾经的高炉,变成了工业文化体验中心。这里,保存着一座现代炼铁高炉的完整形态,107米高、80米直径的巨大高炉钢铁巨构群体,冲击着人们的视野。在城市里,这是难得的科普。站在当年热火朝天的高炉平台上只见,不远处是山野、湖水和垂柳,平台上清风习习,在全新的多媒体放映手段辅助下,人们在这里体会现代工业之美。

  像这样的高炉还有几座,每一座都在被改造成截然不同的风格。

  就在距3号高炉不远处,“超体空间”的牌子已经悬挂在1号高炉上。首钢集团企业文化部部长郭庆介绍,1号高炉目前已由两层改造成6层,面积大约1.8万平方米,正在打造科幻超体空间。未来,科幻将成为首钢的一张新“名片”,大量科幻企业正在此汇聚,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落户,聚力打造科幻产业聚集区,努力成为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的重要承接地和科幻产业创新展示的重要窗口,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幻产业特色园区。

  三

  还有一个高度,是70米。

  只需沿着3号高炉往上再走30米,就是一个开阔的平台,这里是曾经的高炉炉顶天车梁,也是游客所能到达的首钢园最高点,如今上面搭建了悬空玻璃景观平台。从这里看首钢园,大小景点一览无余。

  “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室原来就是炼铁料仓、筒仓。”听到郭庆的介绍,大家兴奋地望向北侧,曾经存放炼铁原料的西十筒仓,从几年前起被改造为冬奥组委办公地。

  此前,这里之所以叫西十筒仓,还要从民国时期说起。当年,这里是龙烟铁矿公司从龙关和烟筒山运输铁矿石的卸料场,这段铁路在当年的火车运输系统中编组为西十线,因此得名。百年来,这里都是钢铁厂的用地,但它也恰好因此见证了一段足够伟大的奇迹——曾经,它寄托着仁人志士实业救国梦;如今,它见证着一个站在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

  最显眼的,是一条长长的浅绿色钢桁架结构通道,从3号高炉直通冬奥组委办公区。无论从空中向下看,还是从地面向上看,都别有一番风味。这是曾经的皮带通廊,长达385米,在高炉停产前,它内部安装有皮带上料系统,将配比、称量好的炉料按照生产工艺要求运往高炉炉顶。停产后,关于它是否保留,一度有过争论,但自从留下来,它便成为首钢园里一处亮眼的景观。

  东侧,一处斑驳的建筑上,红色的“瞭仓”二字格外显眼,这是一个沉浸式数字艺术馆,观众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味光影艺术盛宴,还可以解锁一个新的“网红打卡地”和科幻隐藏玩法。“瞭仓”,是料仓的谐音,这里原来是首钢的铁粉储料仓。

  西侧,原来的精煤车间被改造成“四块冰”——花样滑冰、短跑道速度滑冰、冰壶和冰球4个场馆。

  北侧,原来的三高炉空压站、返焦返矿仓、低压配电室、N3-18转运站等工业建筑,已经被改造为工舍智选假日酒店,金属料仓成了酒吧廊,排风管成了灯光带。

  从这里俯瞰整个园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首钢曾经的模样。

  四

  无论多高,都是人攀爬出来的。

  首钢园极限公园里,设置了一片攀岩区。在现场专业教练指导下,即便没有相关基础,也能体会到攀爬的快乐。在运动品牌卡帕(Kappa)冠名赞助后,这里成为首钢集团内第一个发挥无形资产价值,达成商业合作的项目。

  首钢的转型之路,正是一条攀爬之路。

  首钢园承载过无数人的梦想与期待。老首钢人曾经是北京这座城市的名片之一。曾经,滚烫的铁水照得工人们红光满面;如今,园区里有了更多让人激情澎湃的事业。

  从钢铁之城到城市复兴新地标,这是一条何其艰难的路,首钢完成了从山到海、从火到冰、从厂到城的转型。

  老本行不但没有丢,反而变得更好。钢铁产业从石景山搬到位于海边的河北唐山曹妃甸之后,迎来了腾笼换鸟的全新姿态。以举世瞩目的“雪飞天”为例,据郭庆介绍,建设大跳台所用的4100吨钢材,全部是首钢自产。首钢人骄傲地说,过去炼钢是一件“傻大黑粗的事”,如今他们能生产出薄如蝉翼的高端板材,实现了智能制造、绿色制造。

  2010年底,首钢北京石景山厂区全面停产。短短12年后,曾经的钢铁厂,如今迎接着一波又一波游客。

  环境变化是最直观的。上世纪80年代末,本报记者曾在首钢公司初轧厂均热工段车间劳动锻炼过。那时的首钢与今天相比,景象迥然相异。中午吃饭的时候,食堂饭菜的香气里混合着机油味。一到上下班时间,穿着工装、带着饭盒、骑着自行车的人流穿过整个厂区。细心观察会发现,人们尽量少穿白衬衣。因为在那“钢花飞溅、铁水奔流”的年代,一天下来,白衬衫的领口就黑了。如今,蓝天、白云之下,绿树、湖水环绕之中,人们在精心修建的林荫步道中徜徉,呼吸着散发着草香、花香的格外新鲜的空气。这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建筑的变化背后,有着非常先进的基本理念。2014年,首钢委托中国工程院等组织开展了城市风貌研究,由徐匡迪院士牵头,吴良镛、张锦秋、何镜堂等5位院士领衔,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保留工业素颜值、织补提升棕颜值、生态建设绿颜值”的整体风貌理念。通过对厂房、料仓等建构筑物缝合加固、织补院落,回归人性空间,推动工业建筑向民用建筑的转化。

  一个细节,耐人寻味。过去,首钢园很多建筑用了钢铁作为装饰,日久天长难免生锈。转型之后,经过一番改造后的全新建筑上,不少依然“锈迹斑斑”,原来是保留了这样的工业痕迹,但其实悄悄做了防锈蚀保护,“修旧如旧”也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转型不是与过去“诀别”,而是最大化尊重了历史。

  转型的结果,让人欣慰。近年来,首钢园圆满承办了中芬冬季运动年开幕式、平昌冬奥总结会、冬奥吉祥物发布会、奥林匹克博览会、外国驻华使节招待会、“一带一路”全球青年领袖荟萃活动、BTV跨年晚会、中国科幻大会等数百场重要活动。到首钢园办活动,成为很多品牌的首选。

  今年6月27日,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肯定,“新首钢成为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

  五

  “一起向未来”。对于未来发展的高度,首钢人已心中有数。

  今年3月,《深入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 加快推动京西地区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正式发布,为这片热土勾勒出了新的蓝图。

  人们都还记得,2018年12月印发的《加快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发展建设 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行动计划(2019年—2021年)》,被人们熟知为“新首钢三年行动计划”,为首钢园带来过巨大的变化,通过紧抓冬奥机遇,顺利实现转型发展。

  如今,在后冬奥时期,首钢园瞄准的,依然是发展这篇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叮嘱:“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办过之后就成了‘寂静的山林’。”

  事实上,过去滑雪大跳台通常在赛后即拆除,但首钢滑雪大跳台将作为世界首例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冬奥场馆,除了冬季用于雪上竞赛外,在其他三个季节它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改造成为滑板、小轮车等运动的场地。此外,还将通过申办国际赛事、打造赛事IP、举办演艺活动等方式在一年四季得到充分利用。

  2021年1月,国际奥委会正式批复首钢园(工业遗址公园和冬奥广场两个区域)为“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标志着北京冬奥会一项重大遗产正式形成。

  有太多可以作为的空间。从科幻到体育,从文化到消费,在京西这片广阔的空间,首钢园正筑就高质量发展的“钢筋铁骨”。

  比如消费,为未来提供着更多的可能性。今年6月18日,六工汇购物广场开业,首钢园又多了一处网红打卡地。这里主打“体验+展厅+餐饮”综合型消费,建在工业厂房里的商场,让许多北京市民携家带口前来体验,周末时,客流量甚至能达到万人以上。很多新能源汽车品牌看中了这里,专门开了品牌店甚至旗舰店,展示自己的产品。在富有特色的露台空间上,可以欣赏到新首钢大桥、首钢滑雪大跳台、群明湖等景色。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购物广场开业之后,还会有更多区域陆续开放,更多厂房将得到有效利用。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推进新首钢地区转型发展,打造“一起向未来”的城市复兴新地标。

  未来是什么模样?对于首钢人来说,既在蓝图上,也在奋斗中。好在,经历过一次次淬火重生后,这个走过了百年风云的老钢铁厂,这个曾经创造过无数辉煌的地方,可能最不怕的,就是一次次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