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以晴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05日 第 06 版)
|
【绝活看点】
上身探入高铁车底,在筷子头大小的操作面积里,不到7分钟,完成7处点位焊接……从业25年,在高铁装配一线,胡俊祥见证了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总结出操作法30余项,累计获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3项,形成技术成果130余项,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上身探入高铁车底,电线、端口密布,右手举焊枪,左手拇指食指捏电线、中指推送焊锡丝,抬头眯眼……走进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装配产线组,铁路车辆电工、高级技师胡俊祥(见图,邵越摄)正在焊接连接器。
筷子头大小的操作面积里,密集分布着7处焊接点,不足一毫米的间距里,取锡、焊接、定型……胡俊祥举着焊枪在车底反复穿梭。“完成。”不到7分钟,胡俊祥甩甩手,从车底钻出来。连接器的焊接断面如同一朵梅花,因此有工友将其称为“微缩梅花烙”。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目前,这种焊接结构的连接器主要应用于高铁控制系统,为制动机等核心部件传输刹车、启动等信号。精密仪器焊接,“偏毫厘不敢安”,焊接时,工人需要一直用手指垫着零点几毫米粗的电线,找到位置、对准焊针、开始焊接,直至凝固成型。焊接烙铁温度可达400摄氏度,稍有不当,就会被烫起泡,起初,胡俊祥总是下意识地缩手。
练!为节省成本,胡俊祥从焊接电线练起,一天就能用掉两三百根。直到经他焊接的两根电线,结实得能吊住两瓶矿泉水,胡俊祥才松了口气,长期刻苦的训练在他的食指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疤痕。
今年是胡俊祥在中车长客工作的第二十五年,焊接电线、检线布线,他始终和线路打交道,从绿皮车、蓝皮车,到和谐号、复兴号,流逝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始终如一的坚守。
1997年,为绿皮车设备控制柜排布、连接电线,是18岁的胡俊祥进厂后第一个任务。在不足2平方米的空间里,他要理清约200根电线。“天天摸线,它们都通向哪儿?”胡俊祥忍不住琢磨起来,记背电气图纸、学习装配技能,5个月后,他成为当时厂里最年轻的副班长。
之后,胡俊祥从绿皮车走向动车组,仅仅是设备控制柜的电线数量就翻了十倍,装配方式也从线对线,变成车下形成系统线网,再整体装配。胡俊祥和工友白天跟着外国专家学技术,晚上扎在车间抢进度,“专家做一次,我们就做两次、三次,早晚能赶上!”工人们逐渐摸索出作业方法。
2015年,中车长客开始试制生产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试验阶段,线路数量再次增加15%。系统线路日益复杂,接错线的情况时有发生。以往主要采用万用表校验,耗时耗力,且存在误差,一旦判断失误就需要拆卸返工。
胡俊祥一连尝试了几种校验方法,结果依旧不理想,直到家里连续接到几通打错的电话。通信公司解释是因为转换盒接错线,胡俊祥突然有了想法:同样是信号发射、线路传输、“一对一”接收,高铁线路检验能不能“打电话”?
2016年,胡俊祥和工友们建立起信号发射源,经由被测线路向接收器发送信号,通过接收情况判断线路连接是正确、中断还是接反。这种检测方法沿用至今,被命名为电气线路导通自动检测系统,促进电气线路检测工序生产效率提升62.5%,确保了接线正确率100%。截至目前,胡俊祥累计获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3项,2018年,由他领衔的工作室被授予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
临近中午,车间依旧忙碌,“现在会‘烙梅花’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都是我手把手教的!”从车底钻出,高强度的焊接操作使他的手有些颤抖,语气却充满骄傲,“工匠传帮带的老传统不能忘。”胡俊祥联合17位技术工人组建讲师团,累计授课1800小时,近3年培养高级技师9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