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 >

听“最美家庭”讲述家风故事

2022-06-16 09: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听“最美家庭”讲述家风故事

 

本报记者 叶晓楠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6月16日   第 05 版)

 

  图①:刘军(右)和王娟(左)
  图②:陈晓冬(右)和李向锋(左)
  图③:乔安山(前排左三)家庭照片。前排左二为乔安山老伴张淑芹,前排左一为乔安山孙女乔婷娇。
  (全国妇联供图)

 

  他们是林海深处的“绿色守望者”,用奉献书写“最美”;他们一辈子不忘践行雷锋精神,用传承兑现“最美”;他们夫妻携手返乡创业,用实践诠释“最美”……日前,中宣部、全国妇联发布了10户2022年“最美家庭”先进事迹,展现“最美家庭”的文明风采。

 

  这些家庭是如何追求“最美”、追求幸福,又是如何传承优良家风的?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其中部分获评者,听他们讲述“最美家庭”的美好家风故事。

  

  甘当林海“不眠的眼睛”

  “我从小就在塞罕坝生活,这里的林子每年都在长大,伴随这些树木成长是我们最大的荣耀。”电话那头,刘军朴素的话语里,透着对林场深厚的感情。

  刘军和妻子王娟,都是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防火瞭望员。他们夫妻俩常年与森林为伴,与寂寞为伍,默默无闻地担当着“绿色守望者”。

  “能被评为2022年‘最美家庭’之一,我感到很自豪,这不仅是对我们家庭的肯定,也是对众多塞罕坝家庭植根林场、无私奉献的肯定。”刘军说。

  在塞罕坝机械林场不同位置的高山之顶,挺立着9座人工值守的望海楼,18名瞭望员24小时值守。由于远离人烟、条件艰苦,望海楼的瞭望员以夫妻档居多,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夫妻哨”,他们昼夜观察火情,又被称为林海“不眠的眼睛”。

  刘军、王娟夫妇就是其中一对。他们夫妻俩先后担任过防火检查站检查员、营林区护林员以及林海深处两座望海楼的瞭望员,经历过零下数十摄氏度的严寒,承受过“感觉能把人刮走”的狂风,忍受过与子女常年分离的煎熬,在年复一年的坚守中,刘军一家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塞罕坝精神。

  夫妻俩最早工作的地方,位于塞罕坝交道口防火检查站,当初,这里只有一根木杆、三间平房,方圆十里不见人烟。

  最早的时候,检查站没有水井,吃水要靠刘军到山涧里挑。刘军记得,那是在1998年的冬天,雪大路滑,他到山涧挑水,返回时摔了个脸朝地,水桶滚下山沟。回到站里,妻子见他浑身泥泞和血痕,眼泪“唰”就下来了。

  检查站的日子寂寞,连糊墙的旧报纸,刘军都能读好几遍。年幼的孩子被送到姥姥家,留下的几张照片,夫妻俩翻了又翻,怕磨坏就藏在信封里,想得厉害才拿出来看看。

  2008年,根据林场安排,刘军和妻子来到小光顶子山望海楼,作为瞭望员开展森林防火工作。2018年,夫妇俩又调往千层板分场月亮山望海楼。

  在防火紧要期内,刘军每天从早晨6点开始到晚上9点,以每15分钟一次的频率登楼,用望远镜眺望周围的火情,在记录本上记录下瞭望情况,再通过电话向场部报告林区最新情况。晚上9点以后,每隔一小时要观察一次火情,没有火情也要记录、报平安。

  在望海楼工作的这些年里,刘军、王娟夫妻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夜晚为了能准时瞭望汇报,他们养成了和衣而睡的习惯。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夫妻俩的瞭望工作从未懈怠。

  如今,生活上的困难已逐步解决,望海楼条件大大改善,吃水、用电、上网都不成问题。就拿刘军夫妇所在的月亮山望海楼来说,冰柜、热水器、抽水马桶等设施齐全,还通了互联网,用上了新能源电热柜。他们的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并参加了工作。2021年过中秋节时,女儿还特地到望海楼与他们共度佳节,他们开心极了。

  与生活条件一同提高的,还有夫妻俩的工作经验。在多年的瞭望工作中,刘军练就了“千里眼”和“活地图”的绝活,对这里的沟沟岔岔了如指掌,还琢磨出了一套“瞭望经验”,辖区哪里是火险高发区,哪里是瞭望死角,他们都掌握得一清二楚。

  在森林防火技术不断提升的今天,虽然有了卫星、红外线监控等高科技设备,但人的坚守依然不可缺少。一对对像刘军夫妇这样的“望海楼夫妻”默默守护,用无悔的青春,为塞罕坝森林资源的安全保驾护航。

  “每到春天,当看到塞罕坝的林海又变得满目苍翠时,我们感到再多的辛苦和付出也是值得的。”刘军说。

  组成家庭版“雷锋班”

  今年81岁的乔安山,家住在辽宁省抚顺市的一座老式楼房里,陈旧的装修、普通的家具,显得极为简朴。客厅里,摆放着许多他到各地做学雷锋报告的照片、关于雷锋和传统文化的书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雷锋的塑像。

  每天,乔安山都会将这尊塑像擦拭一番,边擦边跟老战友“叙旧”:“老班长,你放心吧,我活着一天,就传承你的精神一天。”

  辽宁省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名誉馆长乔安山是雷锋的生前战友,多年来,他带领一家人走雷锋没有走完的路,做雷锋没有做完的事,用实际行动延续着雷锋的“生命”。

  乔安山和雷锋在鞍钢相识,又和雷锋同时入伍到一个部队,分到一个汽车班、同开一辆车。在和雷锋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深刻感受到雷锋精神的伟大。1996年,以乔安山为原型的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上映,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此后,乔安山应邀到全国作学雷锋报告4000场次,担任160多所院校校外辅导员,扶贫助学捐款10多万元。

  “我是把雷锋精神作为家风来传承的。”乔安山对记者说。在乔安山的教育下,家庭成员间十分和睦,家里的日子虽不富裕,但却过得和和美美。孙子孙女出生后,家里正好八口人,孙子、孙女从小听着雷锋的故事长大,孙子乔廷路成了厂里的“学雷锋标兵”,孙女乔婷娇也参军入伍。乔安山笑着说:“我们是家庭版的‘雷锋班’。”

  乔安山几十年如一日学雷锋,老伴张淑芹是他的坚定支持者。张淑芹曾是铁岭橡胶厂一名保管员,“在单位就保管物资一辈子,退休了还要保管老乔这些证书和全国各地的来信,做他的学雷锋秘书。”张淑芹说,20多年来,她帮助乔安山收信、写信、整理资料,足足有上千份。

  两个儿子结婚时,乔安山送给儿子儿媳们的新婚礼物都是《雷锋日记》。1997年,两个儿子相继下岗,乔安山鼓励他们自谋职业,他说:“雷锋精神就是咱们的家风,咱不能让别人指脊梁骨。”两个儿子也听从父亲的教诲,一个摆茶摊、一个开餐馆,以诚信为本,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

  孙女乔婷娇从小跟乔安山一起生活长大,“从小,我就通过塑像和照片认识了雷锋。”乔婷娇对记者说。

  “我觉得雷锋是亲人,一位我未曾谋面的亲人。”乔婷娇说,“我小的时候,爷爷就给我和哥哥讲雷锋的故事,让我们背诵《雷锋日记》。为了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爷爷还用竞赛抢答的游戏方式,提问关于雷锋的知识。”时至今日,提起儿时的故事,乔婷娇体会到了爷爷的良苦用心,而这些儿时的积累,也成了她一生的宝贵财富。

  2009年,正在大学读书的孙女乔婷娇,看到鼓励大学生入伍的宣传海报后,毅然报名参军入伍,成了原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为当好讲解员,乔婷娇认真了解纪念馆里的600余件文物,感悟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把1万多字的解说稿记在心里,同事们都夸她“一口清、问不倒”。

  2019年,乔婷娇回到抚顺,在抚顺雷锋学院承担对外联络工作。她先后赴26个省份,作学雷锋报告1200场,协助多地组建志愿团队,助困捐款3万多元。

  乔安山对于雷锋的思念,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淡去。“每逢过节,家里要留一副碗筷给雷锋;每年清明节,我们一家都去祭扫雷锋墓……”说起家里的传统,乔婷娇感慨地说,“雷锋一直活在我们家每个人的心里,雷锋精神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

  近期,乔安山家庭被评为2022年“最美家庭”之一。对此,乔安山说:“雷锋精神就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会继续努力,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返乡创业种出“网红芭乐”

  “我们村种的‘网红芭乐’去年产量105万斤,今年预计产量还能提高。虽然5月是芭乐的休果季节,但咱也不能闲着,要给芭乐树矮化枝头,整形管理,为后期提高产量和降低采摘难度做好准备。”说话的是陈晓冬,说起种芭乐来,头头是道。

  谁能想几年前,陈晓冬还是个在城里工作的女白领,对农活并不在行。2015年底,在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金星乡院前村,陈晓冬和丈夫李向锋一起返乡创业,打造出“陈老师芭乐”品牌产品,帮助家乡农户增收。

  “80后”的陈晓冬是诏安本地人,大学毕业后在厦门工作。“一次偶然机会,我发现,在城市的水果店里,好品种的芭乐比我们老家的芭乐价格高多了。我打心眼里替村民们觉得可惜,同时也觉得农产品电商大有可为。”谈起返乡创业的初衷,陈晓冬说。

  万事开头难。创业初期,经济收入大不如前、缺乏经验和资源、家人不理解……困难接踵而至。在外公的帮助下,陈晓冬从翻地干农活开始学起,第一期种下了42棵试验芭乐苗。彼时,夫妻二人对于芭乐种植还是“门外汉”,“我们只能带上手机,在地里一边拍照一边向专家请教,并多次到省外其他基地去学习取经。”陈晓冬说。

  “村里虽然长期种植芭乐,直到开始干这一行,我才发现家乡的芭乐品质有待提升。”陈晓冬说。

  为改变现状,陈晓冬夫妇依托农业专家、科研院校的科技力量,改良品种,引进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

  很快,品质与产量获得突破,2019年底,改良后的芭乐种植技术成熟,口感绵密香甜,他们还注册了品牌。同时,陈晓冬挨家挨户说服村民加入标准化种植,“渐渐地,愿意加入的村民多了起来。”

  “种植传统芭乐一亩地年收入4000元左右,种植新品种芭乐,一亩地能收入约两万元。”陈晓冬说,“一开始,村里很多人觉得奇怪:你俩都是大学生,为什么不在城市里工作,还回村里种芭乐?现在当然不一样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对我俩竖起了大拇指。一开始,只有3个村民愿意跟着我们干,如今,有更多农户改种新品种芭乐,合作农户种植面积也扩大了。”陈晓冬笑着说。

  好产品如何卖出好价钱?陈晓冬瞄准了短视频、直播电商等新风口,打造芭乐品牌。“仅通过电商预售就已供不应求,顾客复购率超过40%。”陈晓冬说,目前,她家的网店预售排队发货,旺季时还对接了多个电商平台。

  几年来,陈晓冬负责参赛参展、对接资源和农户,李向锋则专注电商运营。夫妻二人各司其职,逐渐改变着村民们的种植方式和理念:留优质果,矮化树枝抗台风,改用滴灌抗旱……陈晓冬还将新技术、新肥料与村民共享。

  深感乡村女性创业艰辛,陈晓冬夫妇还成立了“金星乡芭乐花外来媳妇创业小分队”,帮助周边10个村的外来媳妇融入本地生活、在家门口创新创业。村里许多家庭深受影响,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从芭乐的种植、包装、运输等环节,带动留守妇女就业超过3000人次。他们还时常组织其他家庭参加电商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养更多乡村优秀人才。

  “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小时候家乡哺育了我,长大后我回到她的怀抱,我希望把爱的火种传承下去,让我的孩子,我的后辈,接过爱的接力棒,把家乡建设得更好!”谈及获评2022年“最美家庭”的感受,陈晓冬这样说。

  制图:潘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