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孔德晨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4月26日 第 11 版)
日前,在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星光夜市,个体商户向游客售卖傣味美食、民族服饰、特色手工艺品等,为傣乡“夜经济”增色不少。 |
福建省石狮市的永恒阳光馒头店已经营10多年。近期,石狮市灵秀镇政府为该店提供免除店面租金、水电费等优惠,助其渡过难关。 |
日前,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干部在宜昌花木城花卉基地走访,了解个体户经营中的实际困难。 |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强调要积极帮助个体工商户解决租金、税费、社保、融资等方面难题,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政策帮扶。
截至2021年底,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已达1.03亿户,同比增长11.1%,是2012年的2.5倍,约占市场主体总量的2/3。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个体工商户数量依然保持稳定增长,尤为不易。
广大个体户是如何爬坡过坎、顽强打拼的?国家及相关部门的帮扶政策,为他们解决了哪些难题?他们对于今后的发展还有什么期待?本报记者采访了3家个体户。
“希望能与大家共渡难关”
“要想吃炒肝,鼓楼一拐弯”,这句北京流行的顺口溜,让位于京城鼓楼脚下的姚记炒肝店声名远播。姚记炒肝店自1989年创立,经过两次扩店,33年来一直在经营中坚守“做老百姓的饭、谁都爱吃、谁都吃得起”。姚记炒肝店第二代经营者姚燕告诉记者,这是自家店铺秉承的初衷。
“之前我们一直发展得比较顺利,但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措手不及。”姚燕对2020年的春节印象深刻。“按照以往经验,春节是经营旺季,全国各地的顾客会慕名而来。可疫情给我们带来不小的冲击,备了很多货,都放坏了。”
姚燕果断调整店铺经营方向:将堂食改为窗口售卖,增加主食厨房,售卖切面、花卷、糖三角、豆沙包、小吃半成品、老肥发面馒头等十几个品种,满足周围居民需求。“调整经营策略后,各种食品卖得不错,还有顾客从南城驱车几十公里来购买,这说明顾客对我们很认可。”姚燕说。
“姚记炒肝”也上了线,开启外卖模式。“疫情之前,我们店堂生意都忙不过来,也就没想过做外卖,现在算是赶了‘末班车’,顺势创新。”姚燕说,“堂食调整+线上外卖”让店铺实现了盈亏平衡。
这两年,政府频频出手帮扶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6部门2020年印发了《关于应对疫情影响 加大对个体工商户扶持力度的指导意见》,帮助个体工商户应对疫情影响;税务总局2021年推出所得税新优惠,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北京市明确,以个人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可自愿暂缓缴纳当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国家出台的这些政策,为店铺顺利过坎铺平了道路。”姚燕说。
让姚燕高兴的是,小店不仅挺过了难关,还实现了不涨价、不裁员。
防疫期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提出三保(保供应、保质量、保价格)倡议,姚记炒肝店积极投入到餐饮行业的三保行动中。“‘好吃不贵’是我们小店的定位,尽管这两年经营不容易,但我们一直保持原价,有的品类还下调了价格。”姚燕说。
对于员工待遇,姚燕也十分看重。“亏自己也不能亏员工。”姚燕介绍,这两年她没有裁掉一人,员工们也都按期拿到了工资。“有班上、有工资拿,这是我给员工们的承诺。”
姚燕告诉记者:“前阵子政府提出要为我们减免一个月的房租,但我们放弃了这项福利。特殊状况下,各行各业都受影响,我们虽然艰难,但还能坚持,希望能与大家共渡难关。”
“主动求变,抓住机会闯出去”
最近,凌海波在深圳创立的咖啡小店开业了。
“设计、装修、试营业,这两三个月忙得很!”凌海波告诉记者,这是他从事咖啡行业12年以来,第一次独立创办咖啡品牌。“做餐饮这行,就要根据市场需求,主动求变,抓住机会闯出去。”凌海波说。
疫情刚开始时,凌海波在深圳与人合伙经营咖啡店,店铺一度陷入零销售额的困境。“那时正值春节,商场人流量骤减,我们的店开在商场里,没客流、没收入,每天都在亏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凌海波说,“我手下还有十几个员工,只好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几万元发基本工资。好在大家都理解,同我一起挺了过来。”
凌海波开始找寻新出路。一方面,他和合伙人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将疫情前的线上外卖业务占比20%调整为50%以上。另一方面,他下决心做新品研发,开办自己的咖啡小店。
凌海波告诉记者,之所以在经营困难的时候决定创业,是受到同行朋友的启发。“朋友每研发出一种新口味的咖啡,都会请专业团队拍短视频,宣传介绍他的咖啡品牌。他的店只做外卖业务,一天营业额就能达到几万元。”经过调研,凌海波发现,眼下到店喝咖啡的顾客虽然少了,但整个咖啡市场正处于快速上升期,商机不小,“我下决心要做出自己的品牌,铆足劲头创新品,力求别出心裁、口味独特。”
回顾这段时期,凌海波特别感谢两项帮扶政策。
一是免租金。商场为合伙经营的咖啡店免去了2个月租金。“一共免租2万元。当时我们资金正紧张,营收几乎没有。这2万元至关重要,为小店转型添了底气。”
二是免税政策。自2021年4月1日起,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由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了15万元。“这真是一场‘及时雨’!”凌海波说,“免去税金后,我们的负担更轻了,收入也增加了。”
凌海波合伙经营的咖啡店流水已从零逐渐提升至每天3000余元,经营状况好转。新店也一天一个样。“凭借短视频等多渠道线上宣传,我的小店在试营业阶段就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果,营业额每个月都有不小的涨幅。未来我会潜心创新、做好品牌,用优秀的产品和温暖的服务留住客人。”凌海波说,“帮扶给力,自己努力,就有奔头!”
“这些帮助给了我们信心”
早上7点半,杭州市拱墅区半山街道上的藏龙面馆已排起了长队,这源于面馆老板吴玉兴10多年来坚持的一项公益活动——为附近的环卫工人分发爱心早餐。
吴玉兴告诉记者,即使疫情期间,这项活动也没间断。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办茶楼、成为当时少有的“万元户”以来,他开过百货公司、花店、物业公司,卖过音像制品,2011年开始经营现在的藏龙面馆。“面馆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流水能有1万多元。”吴玉兴说,“疫情对生意的影响不小,但好在能保本,我坚持了下来。”
经营状况虽不太理想,吴玉兴仍在最艰难的时刻拿出家底,给员工发足薪资,同时自费成立爱心工作社,采买蔬菜、肉蛋奶等生活必需品,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吴玉兴说:“赚1000块,我就拿出100块做公益。多亏平日里顾客们关照、国家政策支持,我才能安然挺过危机,理应与大家共患难!”
吴玉兴特别提到消费券对小店的带动作用。2020年以来,杭州市在“十一”、春节等时段发放不同额度的消费券,鼓励消费。“这个办法好,来吃面的人多了,生意旺了。我们开店的和消费者都开心。”吴玉兴说。
吴玉兴介绍,周边的个体户都在积极想办法,发力拼搏,“服装店转型线上做带货直播,餐饮店发展外卖业务,零售、五金、超市等各自想招。我们面馆也及时作出调整,发展外卖、半成品,努力保住老客户的生意。”
“管控最严格时,社区街道给每家每户发放生活物资,满满一大包肉和菜,让人心里暖暖的。”吴玉兴说,“我的不少个体户朋友还得到了房租减免、水电费八折等不同优惠福利。前两天,一位开修脚店的朋友跟我说,他拿到了5000元的补贴!”吴兴华表示,感觉自己的小生意牢牢地被国家兜着,“补贴数目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帮助给了我们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