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4月23日 第 08 版)
3月23日,无人机拍摄的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即坐落于此。 |
4月1日,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开展水稻杂交工作。 |
科研人员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工作。 |
4月10日拍摄的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种子实验室的植物幼苗。 |
4月10日拍摄的三亚崖州湾种子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彩霞(左)和团队人员在进行探讨。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彩霞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进行科研工作。 |
在三亚市崖州区城西村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魏元浩(左)在指导村民种大豆。 |
凭借良好的光热条件,海南已经发展成为全国育种基地。据统计,每年冬春两季,有来自29个省份的上万名科技人员到海南开展育种工作,累计超过2万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南繁(南繁是指将夏季在北方种植的农作物育种材料于冬春季节在南方再种植一季或者两季的农作物育种方式)加代、繁育,占全国育成新品种七成以上。
成立于2021年5月的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依托和服务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聚焦种业创新、监管服务、合作交流,旨在以国家战略任务为使命,通过项目牵引、开展联合攻关等方式,突破种子创新“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保障国家种子安全,助力我国种业高质量创新发展。
作为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搭建的公共科研平台,种子实验室的成立,使各南繁单位告别了以往的“单打独斗”,实现联合攻关。南繁产业集聚效应日渐凸显。
(本报记者 曹文轩)
(本版图片除压题图片外,均由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张丽芸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