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2019夏季达沃斯在大连举办还有10天
辽宁:正在吸引世界的目光
面向东北亚,南临黄渤海。
辽宁,从来都是开放的热土。
举办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峰会、第五次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当选2019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省州长联合会中方主席省,七次承办夏季达沃斯论坛……
辽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扩大对外开放“朋友圈”
2019年6月11日,第五次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省州长联合会工作组会议在大连召开。这是辽宁省创建中国—中东欧“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工作在平台载体建设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近年来,辽宁省高度重视与中东欧国家间的经贸合作,提出创建中国—中东欧“17+1”经贸合作示范区以来,省直相关部门和省内各地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全力推动创建工作并取得重要突破。
辽宁具有与中东欧国家开展经济合作的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目前,辽宁省举全省之力,在平台载体建设、工作机制建立、核心载体城市建设、强化规划引领等基础性工作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为进一步推进“17+1”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在平台载体建设方面,2018年以来,辽宁有针对性地举办了“中东欧国家代表团辽宁行”“中国辽宁—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推介会”等一系列大型推介活动,同时组织企业前往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黑等地,开展一系列经贸洽谈活动,积极为企业对接搭建中东欧资源平台。
在核心载体城市建设方面,沈阳、大连、营口3市积极主动参与核心载体城市建设,在全面梳理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和双向投资合作工作基础上,规划了一系列具体承接平台和工作推进方案。沈阳市在“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设立中东欧装备制造业展区,举办中国沈阳—中东欧经贸合作论坛;大连市积极推进大连天呈捷克工业园区项目进展,持续推动与中东欧国家间的中欧班列双向物流通道建设;营口市积极推进罗马尼亚辽宁工业园建设,推动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还专门编制了创建“17+1”经贸合作示范区的“营口方案”。
今年,辽宁出台方案,提出要创建全国“17+1”经贸合作示范区。辽宁将充分发挥与中东欧合作的综合优势,用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实施一批重大示范项目,打造地方参与“17+1”合作样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作出“辽宁贡献”。辽宁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2018年辽宁省与中东欧国家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一批重点合作项目进展顺利。
打造互联互通新通道
进入6月,葫芦岛泳装基地物流园内变得更加繁忙,旺季来临,大批泳装正在被装车运往营口港,再沿“一带一路”发至全球。“辽满欧”“辽蒙欧”“辽海欧”大通道一直以来都是辽宁省逐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如今,三大通道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往返货源不断增多,已成为诸多中外企业的优先选择。
去年,“辽满欧”“辽蒙欧”大通道往返班列累计达394列,完成3.2万标准箱;“辽海欧”大通道实现第三次通航,营口港成为全省第二个“辽海欧”航线始发港。全省港口总吞吐量达到11.2亿吨,集装箱1925.9万标准箱。辽鲁大通道累计运营74个航次,装卸货物23万余吨。全省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量持续突破100万标准箱。中欧班列达到“四去二回”水平,重箱率有所提高。
大通道运行质量的提升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立体化网络建设上,当下公路、铁路、水路高效衔接的多式联运模式已经形成,“陆海空网冰”的立体多维通道正在建设。
“陆上丝路”,目前大连—新西伯利亚国际道路运输线路已试运行。辽宁省将联合新疆、内蒙古等地开拓辽宁—新疆—中亚铁路物流新通道,大力吸引日本、韩国至欧洲的货物运输。同时,启动中国TIR(国际公路运输系统)便利通关系统,加快推进大连港“壹港通”智慧物流跨界服务大平台建设。
“海上丝路”,辽宁港资源整合进展顺利,大连太平湾港区东北亚“新蛇口”项目建设即将启动。沈阳港项目核心区规划基本完成。大连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有序进行。2018年5个港口设施项目均按计划开工建设。其中,大连港大港港区二码头邮轮泊位改扩建工程沉箱安装完成22个,葫芦岛港绥中港区绥中电厂二期配套码头工程巷道疏浚、港池疏浚、挡浪墙施工已基本完成;盘锦港荣兴港区泊位改扩建工程正在开展控制楼打桩施工。加强与中俄滨海国际交通走廊等重大跨境基础设施项目联通,完善边境口岸交通运输基础设施。
“空中丝路”,国际航线达到55条,沈阳机场新增直飞法兰克福、意大利博洛尼亚、柬埔寨暹粒和西哈努克航线,大连机场加密至日本大阪、富山和韩国济州航线,沈阳机场第二跑道、大连新机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沈阳机场、大连机场2018年旅客吞吐量分别达到1902万人次、1876万人次。
“数字丝路”,沈阳和大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14个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获得国家批准,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在这片“港口”驻足。
“冰上丝路”,今年辽宁省将积极对接国家北极航线运营计划,继续加强与中远海运集团合作,力争推动“辽海欧”大通道再次通航,并尽早实现常态化运营。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辽宁样本
在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沈阳片区,有创业意愿的外国留学生只需在片区内注册公司,提供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并出具片区开具的创办企业证明,就可以申请办理“创业签证”;在海关等有关部门的通力支持下,大连片区混矿业务量累计突破3000万吨大关,实现了铁矿石由单纯进口向转口贸易的“华丽转身”;营口片区推出“16+X”集成化监管执法,实现“一支队伍,一次出动,全面体检”,让企业从繁琐的迎检中解脱出来。
119.89平方公里的辽宁自贸试验区正在成为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制度创新的“苗圃地”。自2017年4月1日揭牌成立以来,辽宁自贸试验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以突出辽宁特色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各项工作。截至2018年末,辽宁自贸试验区实有企业4.7万家,其中内资企业4.6万家,注册资本6438亿元;外商投资企业1300余家,累计实际使用外资36亿美元。
两年来,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不断进行“首创性”探索,开展“压力性”测试,创造出一大批制度创新经验,并全力推动这些经验在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
一系列“自贸首创”时刻在自贸试验区被见证。2017年10月25日,辽宁省首张企业电子营业执照在沈阳片区发出;2018年6月26日,新一代海关税费电子支付系统大连关区上线,东北地区首票支付在大连片区完成;2018年12月6日,营口片区创新实施多领域“包容免罚”构建政企互信新模式,针对符合一定条件的违法行为,给予免除罚款处罚的创新监管方式……改革筑高地,创新显特色,辽宁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接连出招、各显神通。
一大批制度创新经验在辽宁落地开花。截至2018年末,国家总体方案中赋予辽宁自贸试验区的123项试验任务已有113项落地,落地率达到91.8%。从国家层面看,大连片区“保税混矿”监管创新被列入国家第四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沈阳片区优化涉税事项办理程序、大连片区进境粮食检疫全流程监管、营口片区集装箱风险分级管理制度3项创新,被列入国家第五批改革试点经验。从省级层面看,辽宁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自主创造的政府职能转变、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加快老工业基地机构调整、面向东北亚开放等45项改革创新经验,经过实践检验成效显著,目前已向全省推广。
数据来源:辽宁省委宣传部
《 人民日报 》( 2019年06月21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