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市场活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福建 启动数字经济新引擎
本报记者 蒋升阳 钟自炜
核心阅读
刚刚落幕的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让福建再次迎来数字热潮……一年来,福建数字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加速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从山到海、从农到工,数字经济为传统产业插上转型发展之翼;“数字政府”建设提升了政府服务水平,为企业松了绑,激发出市场活力。
1.42万亿元
2018年,福建数字经济规模达1.4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2%,增速位居全国第二位
2890亿元
2018年,福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预计2890亿元,同比增长16%
5000万张
截至目前,福建已有40个省直部门、2718个市县部门实现在线同步生成电子证照,累计生成超过5000万张电子证照、电子批文
第三位
2018年,福建信息化综合指数居全国第六位、互联网普及率居第四位、跨境电商和农村电商交易额均居第三位
“手机上可以看到您了!”——语音流畅、画质清晰,4月23日,福建省通信管理局局长张丽娟拨通的这个特殊电话,成为福建第一个5G语音和高清视频通话。
伴随着这通电话,福建首个“移动开放实验室”同时授牌。“实验室囊括设备制造骨干企业、互联网及软件服务龙头企业、行业应用单位和福建高校及科研院所,有利于促进5G创新技术向实际成果转化,提升福建5G产业,尤其是重点领域5G应用创新发展的整体竞争力。”张丽娟介绍。
逐浪技术前沿、抢滩布局5G产业的连环招,恰是福建加快数字化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2018年4月22日至24日,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举办。抓住峰会契机,福建数字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2018年,数字经济规模达1.4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2%,增速位居全国第二位;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预计2890亿元,同比增长16%;福建省信息化综合指数居全国第六位、互联网普及率居第四位、跨境电商和农村电商交易额均居第三位。
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加速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坐落于福建泉州洛江区的国家特种机器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在填补国内空白:“这是国内首家、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特种机器人质检中心,将推动福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智能化,促进和规范产业发展,加快标准和质量提升工作。”福建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副院长、国家特种机器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林尧自豪介绍说。
在没有先例借鉴的情况下,不到3年累计投资2.5亿元,中心实现国内一流的特种机器人公共检测平台、标准制修订平台、技术培训平台、产业研发和推广平台全面落地。“中心实验室建成后,将具备1000台(套)的特种机器人整机和5000台(套)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性能的年检测服务能力。”林尧表示,未来将持续推动福建智能制造产业升级,显著提升我国特种设备监测、检测的智能化水平。
当质检中心着力填补空白时,同属泉州的南安市则充满“芯”意。这片被称为“泉州芯谷”的园区,是全国唯一定位发展“化合物半导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我们致力于打造千亿级、航母级的化合物半导体全产业链集群。”南安分园区管委会主任蔡映辉表示。
这样的目标并不遥远——作为园区引进的首个龙头项目,三安光电是全世界LED产能规模最大的半导体厂商,在化合物半导体领域已拥有1700多件从芯片外延制造到全产业链条的主流专利积累。“项目总投资约333亿元,产品将广泛运用于5G通信,主要包含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相关产品。”公司有关负责人陈文欣介绍说。
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勇立潮头的福建数字建设正加速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目前,数字福建(长乐)产业园、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福州软件园、厦门软件园、马尾物联网基地、泉州芯谷等重点产业园发展势头良好。福建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基础,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通信服务业为增长点,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卫星应用产业为突破口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
传统产业插上转型发展之翼
数字经济活力四射
不仅新业态点燃新动能,数字经济同样为传统产业插上转型发展之翼。
“以前为避免设备连接出问题,我们只能尽量购买相同品牌的设备;现在有了工业通用控制平台,更新设备就有了更大自由度。”在位于福建龙岩的紫金矿业,一场数字技术创新的生动实践正在发生……
紫金矿业使用的平台,正是福建中海创集团自主研发的新型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简单来说,一套系统就能兼容多个品牌、厂商、型号的设备,实现在同一流水线上的协同。”中海创集团董事长陈米力介绍说,平台不仅实现互联互通,更能让建设时间不同、工艺维度有别的不同厂区,实现集中统一调度管理,安全性与融合性大幅提升,生产线建设与维护成本显著下降。
出山望海,波涛翻腾中的鲍鱼养殖同样迎来改变。
作为我国鲍鱼养殖第一大县,福州市连江县鲍鱼产量占全国三成。然而,高收益的鲍鱼养殖同样面临高风险,最怕台风、赤潮、高温。2018年10月,福州市与上海振华重工共同研制的“振鲍1号”在连江启用。作为全国首创的深海鲍鱼养殖平台,平台可容纳近5000个鲍鱼养殖网箱,采取机械化养殖、风能供电、远程监控等手段,具有防台风、抗风浪能力。“全新数字化养殖方式,将节省人力60%,预计单台年产量可达20吨。”连江县鲍鱼行业协会会长吴永寿说。
从山到海、从农到工,数字经济活力四射。2018年福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居东部首位;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居全国第七位;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的企业数居全国第一位。
夯实实体经济根基,福建还提出实施工业互联网“十百千万”工程,即培育不少于10个工业互联网行业示范平台、100家以上应用标杆企业,建设不少于1000个“互联网+先进制造业”重点项目,推动上万家中小企业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
“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惠企政策明晰为企业松绑
近日登录福州市网上办事大厅办理业务的企业,欣喜发现首页多了“我的惠企政策”选项。“点开企业所属的分类,与我们有关的高新技术企业116项惠企政策列得清清楚楚。”尝试之后的福建嘉恒信息公司负责人陈佳洵由衷点赞,“以往相关政策繁杂分散,如今一键就能查到,太方便实用了!”
让惠企政策精准直达企业,正是福州依托数字创新、服务企业的新举措。如今,加快建设“数字政府”的举措在福建遍地开花。“目前,福建的电子政务应用体系已基本建成。社会管理已普遍实现信息化,80%以上主要业务实现了信息化应用,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省直部门数据中心物理整合和信息中心业务整合。”福建省数字办技术应用处处长陈同彩介绍说。
“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更为企业松绑、激发市场活力。目前,福建已成为电子证照、无线政务专网、电子政务、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健康医疗大数据、“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等信息化建设领域的全国试点省份,在全国率先推行文件证照电子化应用,已有40个省直部门、2718个市县部门实现在线同步生成电子证照,累计生成超过5000万张电子证照、电子批文,省电子证照共享工程列入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工程。
5月6日至8日,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顺利召开,福建再次迎来数字热潮。面对未来,福建的数字蓝图业已擘画——2020年,初步实现“处处相连、物物互通、事事网办、业业创新”;2025年,天地一体和陆上、海上、海外“三位一体”数字福建基本建成,全省信息化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跻身全国领先行列。
《 人民日报 》( 2019年05月13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