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国家 成就香港
——香港同胞参与国家改革开放纪事
本报记者 连锦添
罗湖桥头,每天早上入境的人潮中有许多年轻的面孔。留学返港的黎加,刚在一家律师事务所找到工作,立即被派往深圳上班。“这里机会多。刚看报道,前海那边注册的港企已超过1万家,政策好环境好,香港很多青年人愿意每天往来港深上班。”
全港各区工商联会长卢锦钦告诉记者,他年轻时因办厂常跑珠三角,新时代改革开放又召唤着他,这条“北上”路,跑得更勤了。“我们的会员共有3000多家企业,也是个个摩拳擦掌!”
改革开放40年,香港同胞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是受益者也是贡献者。他们敢为人先,除了为内地引进资金、技术,还示范如何搞活经济、管理城市,带来不少先进经验,助推多个领域的改革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11月1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强调,在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港澳所处的地位是独特的,港澳同胞所作出的贡献是重大的,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一起走过的岁月,可圈可点。抚今追昔,香港同胞倍感自豪,纷纷表示要继续投身国家改革开放事业,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香港更好发展,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篇章。
“改革开放,关键是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到2017年底,内地累计使用港澳资金1.02万亿美元,占引进境外资本总额的54%。
资本是逐利的,但港商投资内地又是充满情怀的。
记者难忘一次采访,那是1992年冬专访来京开会的霍英东先生。他说,他在内地投资兴建酒店,初衷是希望让内地民众享受好生活。“苦干出成绩,中山温泉宾馆土建完成后,距离开业只有6个星期,很多港澳知名人士表示怀疑,我决定破釜沉舟,把开业典礼的请柬发出去,退路没有了。我们拿着这些请柬到各个环节的主管部门催办手续,包括进口物品通关。我日夜盯在现场,在最紧张的13个日夜,累得我鞋都没有脱下来过,一开业我就病倒了,但我觉得值得。”
霍英东说,中国人很勤劳。“改革开放,关键是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他的家乡广州番禺布满水网,1973年政府拨款建第一座大桥,历经三任县委书记才完成。对比改革开放后,政策一活,番禺自筹资金竞争投标,十来年的工夫就建成150多座桥梁。
近日,霍英东次子霍震寰接受媒体采访说:当年员工“做就36元、不做也36元”,霍英东冒着风险率先引入奖金制,还解聘了违规的员工,政府最终没干预,白天鹅宾馆拔地而起。宾馆开业时,广州人争相参观,每日迎来成千上万人。
原全国政协常委伍淑清向记者展示当年获得的批文时,表情是自豪的。她参与创办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是内地第一家合资企业。
1979年,中国民航局找到香港美心集团,希望办好内地的航空餐。美心创办人之一伍沾德和女儿伍淑清赴京,与有关部门商谈合资办厂。谈了20次,批文一直没下来,因为没人敢批。民航局领导对伍先生说:“大家都是中国人,能不能帮个忙,先把建厂的前期工作做起来?”这句话打动了伍沾德,在拿到批文之前,就花500万港元引进设备运到北京。
传经送宝,向内地介绍国际规则和有益经验
改革开放要与国际接轨,与外界联通。
20多年前,王卫从香港到顺德创立“顺丰快递”。他熟知物流的国际标准,善于结合内地广阔市场,让“港式服务”在内地开花结果。
改革开放之初,北京要接待更多外宾,有些宾馆的厨师不会做西餐,伍淑清就义务帮忙,邀请他们来港两星期,学做西餐和调鸡尾酒。她还出资从法国聘厨师到北京,教做地道的酥皮汤。
香港专业人士率先向内地介绍国际规则和有益经验。测量师出身的梁振英先生1978年就到深圳、上海等地,免费开讲座,介绍土地管理制度及房地产开发的概念。1987年他参与编写了全国第一份土地拍卖中英文标书。
原香港证监会主席梁定邦忆述,当年内地方面请他担任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时,对他说“薪金多少任你开”,他只要1元。更早时,为帮助内地企业来港上市,他促成香港联交所创立H股,1993年H股总市值180亿元人民币,到今年6月底达6.4万亿元,25年扩大350多倍!
香港经济学会顾问刘佩琼,40年来为内地开了无数培训课程,参培人员上万人。
邵逸夫对内地公益捐款超过100亿港元。田家炳为了兑现捐赠承诺,卖掉自己的别墅,晚年租住在公寓里。累计捐献内地12亿港元的曾宪梓曾表示:“只要金利来的事业不倒,我的捐献行动就不会停止!”
依托内地,发展自身,最终也成就了香港的繁荣。
1984年,在香港荃湾开塑胶厂的吴换炎在报纸上看到,深圳宝安沙井要招商引资。他到实地一看,一片荒芜。他决定把工厂搬到深圳,员工最多时达4000多人。“当时这个决定太对了!如今变化翻天覆地呀!”如今是香港福建社团联会主席的吴换炎说。
谈到香港是受益者,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认为,香港把握了内地制造业起飞的契机,大量生产线北移,香港成功转型成为内地连接世界市场的重要桥梁,建立和巩固了香港今天作为国际商贸、物流、航运、金融和专业服务中心的地位。
北上创业,趁着年轻“再搏一次”
香港年轻人选择到内地学习、创业者越来越多。他们与40年前的前辈港人同样有着勇于拼搏的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才几年工夫,深圳前海这片曾经的泥泞滩涂,焕发出勃勃生机,“前海奇迹”刷新着“深圳速度”,不仅企业巨头纷纷落户,更成为香港青年的追梦之地。
前海深港青年创新创业梦工场累计已孵化创业团队340个,接待近2万名香港学生前来交流学习。这里先行先试的政策、租金减免的办公场地、15%的所得税优惠税率等,十分吸引青年人。
“90后”郭玮强,两年多前和另两位香港创客在这里成立科技公司,重点研发个人随身物品智能化。内地同事擅长生产规划、市场落地,香港同事则在英语运用、国际视野方面具有优势。公司今年已达成A轮千万元级意向融资,项目估值逾1亿元。
香港青年胡斯博,在湖南长沙智能驾驶研究院专攻重型卡车的自动驾驶。在大疆公司创办人、香港科大教授李泽湘引荐下,他来到湘江之畔这片热土。近一年来该研究院已成功完成十余例重型车智能驾驶系统改造,争取三年实现量产。而他自己,半年多就已适应长沙生活,并且收获了爱情。
2010年刘奋洋从香港到上海发展。他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于2013年创办了粤语培训机构“港你知”。如今,“港你知”在线课程覆盖20余个城市,学生累计达2万余人次。
香港特区政府研究注资3亿港元,帮助青年跨境创业。广东省青联结合港澳100多个青年社团,推进“青年同心圆计划”,5年内争取5万名港澳青年到广东就业创业。
再出发,创造新时代“香江传奇”
踏入今冬,香港密集举办活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大小小的活动有数百场。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举办“共享伟大荣光”大型图片展览,展出千张珍贵照片。香港中华厂商会冠名赞助无线电视“中国改革开放40年”节目,在黄金时段播出。
特区政府的庆祝活动以“飞跃四十载 同发展·共繁荣”为主题。12月10日举行专题研讨会,与会者热议香港在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的新角色。
“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相信香港在未来对国家发展仍将起重要作用。”香港经贸商会会长李秀恒向记者表示。
近期, 一个个考察团奔赴内地,越来越多港人前往粤港澳大湾区追梦。
多项便利港澳居民学习、就业、生活的措施相继出台。火车站的售票机可自动识读回乡证了;港澳人员在内地就业不必再办许可证了……
亲历40年巨变的香港成功人士许荣茂说,大湾区建设为香港提供了新机遇,希望香港青年和中小企业家千万不要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遇。
采访中多位港商对记者表示,自己的“第一桶金”得益于改革开放,未来自身事业的发展,更有赖于改革开放。把握机遇,融入大局,不仅可继续贡献国家,更能进一步成就香港。
《 人民日报 》( 2018年12月28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