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体验,感知伟大成就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侧记
本报记者 史一棋
“爸爸,我坐上船了!你猜这是要去哪儿?”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清明上河图》穹幕影院里,观众乐乐激动地挥着小手,笑得十分开心。
《清明上河图》穹幕影院由故宫博物院等打造,影片采用一镜到底的技术手法,将散点透视的原作画面还原成视觉上可移动的立体空间,观众可以“坐”上汴河之舟,领略“两岸风光天下无”的繁华盛景。
11月26日,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包含互动体验项目的展品周围总排着长队。当天,现场观众达38186人次,累计现场观众达524517人次,当天讲解260批次,累计讲解4137批次。
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打造的“时光博物馆”,是一个以展现改革开放40年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巨大变化为主题的创意体验空间,包括时光杂货铺、时光音乐墙、声音博物馆、岁月交通局等项目,吸引了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热情参与。
在北京市海淀区军休办五棵松休养所工作的岳蓉蓉,是一名有着20年军龄的军队转业干部,一大早就陪着父亲岳辉进馆参观。在“时光博物馆”的年代照相馆中,岳蓉蓉说:“父母那辈人原来就在这样的屋子里生活。”岳辉曾在艰苦的边防部队工作20年,父女俩一左一右,坐在红色皮面的旧式沙发上,拍下了一张“穿越”照。“展览办得很有趣,让我切身地感受到40年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岳辉十分感慨。
“在分众化、智能化、信息化时代,人们更注重亲身体验、交流互动。”展览办负责人表示,“本次展览广泛运用‘互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手段,营造立体展陈体验空间,实现艺术与技术高度融合,使观众通过眼观、耳听、体感等多种方式参与进来,在互动参与中感到震撼、得到感悟、受到教育。”
展览现场的一角,不少观众触摸屏幕的手掌形区域,点亮挂在空中的“太阳”。这个“太阳”其实是“中国聚变能源开发与ITER计划”展项上直径3米的LED显示球,它与透明互动屏幕、直径2.4米的ITER装置模型联合演绎,为观众虚拟展示聚变能源开发的全过程。该展项由科技部核聚变中心、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共同打造。
“ITER计划是聚变能源商业化的重要一步,将为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说。
观众江政奇说:“我国的科学技术人员越来越多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的研发项目,太值得自豪了!”为更好满足小朋友对聚变的科普需求,该展项特地设置高1米的触摸显示屏,3岁以上的小朋友均可自主浏览。
现场还设置了“展览说吧”、语音留言台,“祝福祖国,愿你越来越好”“不负伟大新时代,同心共筑中国梦”“撸起袖子加油干,为我们中国加油”……观众用留言表达着参观展览的心情和感受。
为扩大大型展览的社会覆盖面,让受众能够随时随地体验展览,展览办同时建设了数字化网上展馆,与实体展馆同步推出。网上展馆支持多种设备和终端,只要扫描二维码,就能通过电脑、手机等打开,轻点鼠标、触摸手机,能够360度领略展览的精彩内容。
“网上展馆弥补大家不能实地观展的遗憾,也能让看过展览的观众重温精彩内容,还能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获得沉浸式、漫游式的情境体验。”展览办负责人说。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27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