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村级工业园改造攻坚战
顺德:为高质量发展腾空间(庆祝改革开放40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本报记者 刘泰山
2012年,800人;2017年,8120人——5年时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的设计师数量增长了9倍。
上世纪末,北滘顺达毛纺厂衰落,厂房废弃。2009年1月,这片旧厂区挂上了“顺德工业设计园”的牌子,第二年9月改名“广东工业设计城”。去年,这里设计服务总收入7.5亿元,成果转化应用率85%。入驻机构从9年前的6家增加至今年的253家。
一座工业设计城的“无中生有”,留下顺德产业嬗变的烙印。
腾出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之初,顺德加工企业一哄而上,“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为工业化积累了“第一桶金”,也带来一些“后遗症”。全区土地开发强度超过50%,382个村级工业园、1.6万家中小微企业,工业产值只占全区两成,工业用地却占全区七成。
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郭文海进村摸底半年,思路逐渐清晰,“要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妥善改造村级工业园区,依法淘汰落后产能,为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
今年初,顺德将酝酿已久的村级工业园区改造列为“头号工程”。区里出台文件,“一园一策”,合理规划,淘汰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企业,计划3年改造5万亩以上村级工业园区,达到“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集约发展”的标准。
乐从镇上华村村口工业园,原先的破旧厂房已被拆除,不远处几栋新楼正在封顶。以前,这里家具、五金、玻璃等加工厂连成一片,粉尘弥漫,气味刺鼻。今年5月,上华村工业区重新规划,打造“智能制造园”。东箭集团副董事长马永刚说:“我们扎根乐从几十年,对这里有感情。园区改造好,我们肯定不搬走。”
创建园区,是发展需要;改造园区,也是发展需要。道理都懂,要动真格,还是棘手——既要考虑各方利益,还要克服情感障碍。上华村一位60多岁的村干部谈起园区改造,心情颇为复杂:“当年上级要求每个村建工业园,我们苦口婆心求人进园办厂,合同一签几十年。现在终止合同,不知怎样开口!”
为此,顺德不搞“一刀切”,而是“两手抓”。一方面,制度对接,共享改造——确定土地权属,制定补偿标准,兼顾村民、业主、经营者等各方利益;另一方面,分类改造,技术帮扶——保护优质中小企业,组织“百人进百村”“百企扶百园”。
目前,顺德10个镇街均确定了300亩以上连片规划、改造的园区示范点。今年前8个月,全区共拆除旧厂房1487亩。
智能制造担纲
“腾笼换鸟”“扩笼壮鸟”,通过村级工业园区改造,“顺德智造”走向前台。
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巨头中,三家已落户顺德。本土的利迅达、美的等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企业也异军突起。德国汉诺威机器人学院还在顺德成立了海外分支机构——佛山机器人学院。
顺德人对“智能化”并不陌生。2012年初,首个国家级装备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在顺德试点。不久,大疆创新科技公司、沃特玛新能源汽车等相继进驻顺德。
顺德以智能化为突破口,探索转型升级之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村级工业园区改造是集约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顺德制造’智能化的必由之路。”广州现代城市更新产业发展中心执行院长江浩分析。
产业升级,人才是关键。这些年,顺德创新体制机制,改善营商环境,“筑巢引凤”。每年投入50亿元发展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引进创新型人才;兴建广州大学城卫星城,吸引高端人才定居;斥资70亿元,修建广州南站至顺德大良的地铁,方便人才流动。
“说到底,创新驱动就是人才驱动,智能制造必须有人才支撑。”顺德区区长彭聪恩说,“要想继续领跑,顺德还得培养和引进更多高层次人才!”
重绘美丽顺德
改造村级工业园区,既能推动产业升级,又能带动乡村振兴。
顺德提出,统筹规划村级工业园区改造、村居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腾出产业发展空间、生态文明建设空间,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乡村生态,“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集中了26家电镀酸洗企业的华口电镀城一直是环保投诉焦点。改造后,园区废水、废气分类回收,集中处理,废水回用率达60%,污泥减量达50%。
今年,顺德启动建设“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共融”美丽田园示范区。未来5年,全区将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520公顷。区农业局局长黄锦培说:“村级工业园改造,必须留够面积,复垦复绿。生态环境好,古村落活化好,顺德乡村一定会宜居宜业宜发展。”
改革不停歇,开放不止步。过去,顺德人“洗脚上田”,率先探路城镇化;如今,顺德城区反哺乡村,重建“美丽顺德”。
今年9月,顺德获批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郭文海说:“顺德有基础、有能力、有信心,以更大担当、更大魄力,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27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