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蜀道难”迈向“全球通”(一线视角·让一带一路走深走实②)
宋豪新
路是人走出来的,机遇是人创造出来的。四川的机遇就在于,破除“盆地意识”,以全域思维和全局视野,走出一条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新路
沿着成都天府大道驱车一路向南,一座高达192米的“人”字形建筑格外引人注目。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对欧综合合作交往平台,这里先后承办了2017国际创业孵化峰会、第十二届欧洽会、中欧创新创业投资峰会等活动,接待过25个国家的代表来访……这就是“中国—欧洲中心”,四川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实现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窗口”。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地处西南盆地的四川,受外围山脉地形影响,自古在资金、货物、人员乃至信息的流动上相对受限,对外流通、交往成本较大。近现代以降,虽然交通技术的进步实现了天堑变通途,但不沿边不沿江不沿海的地理条件,也让四川几乎占不到任何区位优势的先机。然而,盘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的各项先期成果就能发现,路是人走出来的,机遇是人创造出来的。去年西成高铁开通,昔日木牛流马翻山越岭的漫长旅途,而今只需要几个小时。在开放发展的语境下,“路”的含义,早已超出了柏油路、高速公路、铁路。敢于破除“盆地意识”,以全域思维和全局视野,就能够走出一条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新路。
欧亚通道建设方面,中欧班列(成都)立足西部,服务全球,线路更多、走向更成熟。截至今年8月,中欧班列(成都)累计开行634列2.4万车,国际铁路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作为西部地区唯一航线覆盖世界五大洲的机场,成都双流国际航空枢纽已建立起109条国际(地区)航线,2017年,成都航空口岸年度出入境流量达540万人次。四川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陆地通道和空中桥梁,正在形成。今天的蜀道,不仅不再难,而且已经通达四海、连接全球。
有形的互联互通体现在交通建设上,无形的互联互通体现在平台和机制上。没有支撑交流交往的常态化平台,没有托举开放发展的体制机制,互联互通就难以行稳致远。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四川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和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将对外开放与对内改革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一流的营商平台和开放机制。建成运营的“中国—欧洲中心”,涵盖欧洲商品贸易展示交易中心、中欧技术交易中心、欧洲中小企业(双创)孵化中心等6大功能区,目前已收到“一带一路”39个参与国家和151家国际组织、机构和企业的入驻申请。天府新区拔地而起,保税港区日臻完善,金融服务更趋高效,诸多平台和机制,让四川这个“一带一路”的战略节点名副其实。
共建“一带一路”,成都作为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加快产业“自强”的步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高端成长型产业蓬勃发展,抢占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新兴先导型产业发展的主导权。走产城融合路子,拿出几个货真价实的“拳头产品”,省域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就有了最好的压舱石。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节点城市与外界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通畅起来,“一带一路”的经济地理版图就会更加生动。扬帆新时代,具备“向外看”的胸怀,传统的内陆区域完全可以占据开放的新起点。
(作者为本报四川分社记者)
《 人民日报 》( 2018年09月26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