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中国新闻 >

湖南吉首“摘帽”不摘政策 脱贫劲不松 持续练内功

2018-08-29 08: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湖南吉首“摘帽”不摘政策
 
脱贫劲不松 持续练内功(民生调查·一线新探索)
 
 
本报记者 杨 彦
 
  核心阅读
 
  脱贫之后,还要扶贫吗?今年4月摘帽的湖南吉首市给出了答案:整体脱贫不代表全体脱贫,面上脱贫不代表点上脱贫,为巩固脱贫效果,防止再度返贫,吉首继续扎实推进扶贫工作。干部管理更严格,完善制度防止干部产生懈怠情绪;产业政策更科学,将建立市乡村户四级产业扶贫项目发展框架;扶贫理念更和谐,适当提升普惠性政策标准,兼顾帮扶相对贫困的非贫困村和非建档立卡户。
 
  
 
  今年4月,经湖南省政府批复,作为省级贫困县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正式脱贫摘帽。脱贫了,还要扶贫吗?思路有何调整?8月,记者赴吉首展开调查。
 
  产业政策更科学
 
  将建立市乡村户四级产业扶贫项目发展框架
 
  走进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漫山遍野全是茶园。“一共15000亩,村里除了房屋、道路、河流、树林,就是茶叶。”村支部书记向天顺笑着说道,“全村人均种茶5亩,2017年人均纯收入超过8300元。”
 
  49岁的杨全新,全家9口,因为承包期内“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只有他一人有田地,面积不足半亩。以前只能靠在城里打点小工维持生活,2014年被评为建档立卡户。今年仅春茶一项纯收入就达3万多元。
 
  “我家现在一共是16亩茶园,开摘的只有6亩,我今年打算再开发四五亩。”杨全新说。
 
  “不是只有半亩田吗?怎么出来16亩茶园?”记者很不解。
 
  “开荒山。”向天顺解释道,2012年当地政府开始发动群众种茶,从当年腊月初一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全村一次性开发茶园5000亩,“除了大年三十吃顿年夜饭,村里人全在山上。”
 
  “现在茶叶这么好卖,荒山早没了吧,怎么还有地方再开发?”记者再问。
 
  杨全新笑而不语,向天顺继续解释:村里有一部分公用山地,为鼓励村民种茶,村里的政策是,谁开发收益归谁。所以,村民们首先开发的大都是村里的公用山地。“他现在要开发的才是他自家的山地。”
 
  积极性咋这么高?就不怕有风险?杨全新答得实在:“就算不成功,只要干,政府有补贴哩!坐在家啥也不干,就什么都没有。”
 
  向天顺告诉记者,茶农每新开发一亩茶园,除政府免费提供苗木、肥料外,稻田每亩还可享受1200至1800元(旱地200至800元)的培管费补贴。建档立卡户在以上政策外,每人还可以享受不超过1500元的产业奖补资金。
 
  在河溪镇易地搬迁百里安置区,8栋六层楼房整齐排列,旁边有一栋二层建筑正在施工。河溪镇党委副书记吴春建介绍说,这是为安置区配套建设的“扶贫车间”,这家电子厂预计今年12月投产,可解决100至150人就业。吴春建说,除了电子厂,在安置区附近,还将建起百里工业园。
 
  吉首市委书记刘珍瑜认为,发展产业和转移就业是贫困户稳定脱贫的重要途径。吉首市在产业发展方面,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有乡村旅游业、特色农产品种养殖和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区开办扶贫车间等。此外,还鼓励建档立卡户外出务工就业,对外出务工时间达到半年以上的建档立卡户,每人每年奖补800元,同时按省内200元、省外400元的标准给予交通补贴。据吉首市就业局估算,自2014年以来,全市累计转移贫困劳动力1.4万余人,总收入4.27亿元。
 
  今年4月,吉首市印发了《2018—2020年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办法》,提出建立市、乡、村、户四级产业扶贫项目发展框架。“发展到户产业,见效最快最直接,是在龙头企业和大户带动之外的有益补充。”吉首市扶贫办主任刘筱华说,巩固脱贫效果,需要打出多种形式的组合拳。
 
  帮扶措施更普惠
 
  消除建档户和非建档户间的“悬崖效应”
 
  今年5月,吉首市公布了包含40个脱贫攻坚“巩固提升重点村”的名单,一定3年,每年投入50万元,主要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产业。
 
  “其中有11个原来是非贫困村。”吉首市扶贫办副主任科员张忠文告诉记者,因受相关政策影响,2014年确定的部分非贫困村,其实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也较差,“特别是经过3年扶贫以后,这些村子与脱贫村相比,基础设施就更显落后。”
 
  矮寨镇排兄村党支部书记龙川江就深有感触:与排兄村交界的幸福村,经过3年扶贫,不仅亮了路灯、铺了青石板路,还完成了全部民居改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房屋吸引了大批游客,村民们开始尝到发展乡村旅游的甜头。“可我们村,因为没评上贫困村,变化较慢,村民经常抱怨我们村干部没有能力。”
 
  听说村里被定为“巩固提升重点村”,龙川江总算松了一口气。“我们村有高山金秋梨,和周边两个村子一起,形成了2000多亩的种植面积。近几年,政府年年组织办‘开园节’‘梨花节’,让梨子和村子都有了一些名声。”龙川江期待地说,“等项目资金到位后,我们也要修路、修公厕、搞绿化,发展乡村游。”
 
  “脱贫摘帽后,吉首市需要巩固提升的不仅是4.3万贫困人口,而是16.8万农村人口。”张忠文认为,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落实,防止建档立卡户和非建档立卡户的“悬崖效应”值得注意。
 
  刘筱华表示认同,“部分非建档立卡户虽然达不到贫困户的标准,实际上也处于贫困边缘。但现在给予建档立卡户的产业、住房、医疗等扶贫政策,与非建档立卡户相比,差异较大。”
 
  “我们适当提升了普惠性政策标准;对非建档立卡户中的相对贫困户,通过加大各方扶持力度、发动社会组织救助等形式,解决其孩子上学、重病大病等问题。”刘珍瑜表示,下一步,吉首市将继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并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干部管理更严格
 
  工作队员依然每月驻村至少20天
 
  张黎明是吉首市经信局驻矮寨镇家庭村第一支书,为发展村里的西瓜产业,今年他自掏腰包1.6万元,请贫困户试种了10亩,还把住在其他乡镇的父亲喊来,无偿指导村民种植。“10亩地能产西瓜4万到6万斤,目前已经卖出去1万来斤,批发价每斤1块钱。”张黎明说,已经有好几户老百姓找到他,想跟着他种西瓜。
 
  “去年工作特别辛苦,经常加班加点,想着脱贫以后能轻松点,没想到一点也不轻松。”张黎明说,市里仍然要求工作队员每月驻村至少20天,宿村至少10天。“驻村每天打卡2次,朝九晚五;宿村每天打卡4次,早晨、上午、下午、晚上各一次。”
 
  今年以来,吉首市共有19名未遵守驻村宿村规定的扶贫干部被通报批评、7名被给予诫勉处理,还有7个驻村扶贫责任单位的分管领导被约谈。另外,吉首市委组织部与市纪委一道,对4名扶贫不力的干部予以党纪立案,最终处分2人。“去年,对扶贫干部最严重的处理是‘通报’和扣单位、个人作风建设‘双百分’,没像今年这样出重拳。”吉首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驻村办主任杨志解释,“为防止脱贫以后干部们产生懈怠情绪,我们的管理不是松了,而是更加严了。”
 
  杨志介绍,吉首脱贫以来,市委组织部完善、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文件加强对扶贫干部的管理。“前段时间,有驻村工作队反映,村支两委和乡镇驻村干部不作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8月通过走访、发问卷等形式,形成了对工作队员、村支两委干部、乡镇驻村干部等上千人的综合报告,评定出好、中、差三个档次。”杨志说,他们将根据评定结果,提出组织处理意见,“9月全部落实到位。”
 
  对扶贫干部,除了严管,还要厚爱。杨志介绍,吉首市今年投入18万元,为500多名驻村工作队员和乡镇驻村干部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险。同时,实行扶贫干部年终绩效考核单列制度,“扶贫干部的绩效只看他的扶贫工作成绩,不受派出单位整体考核结果影响。”
 
  “整体脱贫不代表全体脱贫,面上脱贫不代表点上脱贫,现在脱贫不代表永远脱贫。”刘筱华说,尽管已脱贫摘帽,但吉首仍有1%的贫困人口,另有10%的脱贫户年人均纯收入在4000元左右。“这些脱贫户,大多发展能力还不够强,稳定脱贫致富的基础还不牢固,一旦出现大病或其他意外,很可能再次返贫。”
 
  刘筱华表示,脱贫了,仍需长期扶贫。“目前,省里对我们没有出台新的考核指标。我们的工作,重点是把脱贫之前的工作继续做扎实,反复回头看,查漏补缺。”
 
  “对吉首来说,目前的各项工作,五个手指头伸出来,精准扶贫仍是大拇指。”吉首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向洪琼补充道。
 
《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29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