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中国新闻 >

贵州正安吉他制造师魏友兵——手工打磨 调出好音色

2018-08-13 06:4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贵州正安吉他制造师魏友兵——
 
手工打磨 调出好音色(工匠绝活)
 
 
本报记者 黄 娴
  【绝活看点】魏友兵,贵州省正安县吉他协会会长,吉他制造师。制作吉他对音色和手感要求极高,一把手工民谣吉他,有200多道工序。面对这项细活,魏友兵一干就是30年。
 
  
 
  轻敲面板,“高音不够高亢”,拿出锉刀,一点点细细打磨音梁,如此反复,直到将音色调至满意为止……多年制作吉他的经验,练就了魏友兵(见上图,本报记者黄娴摄)一双灵敏的耳朵。他一听,就知道音色问题出在哪里;上手一试,就知道哪里手感不合适。一敲、一听、一看,3招便调整出一把好吉他。
 
  49岁的魏友兵制作吉他是“半路出家”。1990年,他下海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广东一家吉他制造厂。自此,魏友兵与吉他制作开始了近30年的“亲密接触”。
 
  吉他一般由吉他桶、琴柄、指板、琴桥、琴弦等几个部分组成。从选材到拼板再到琴柄、琴桥的制作与组装,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影响吉他的音色和手感。魏友兵告诉记者,“一般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一把手工吉他的制作。”
 
  “纹路越细、越直,敲木板的延音就越长。”选材后,开始面板制作。只见魏友兵把一块木材一劈为二,而后将两块板拼接。随后,他把板子拿到灯光下,仔细看着接缝,“完全不透光,不行;透光太多,也不行。”魏友兵看上一眼,立即就知道板拼得好不好。一边检查,一边拿出刨子,他开始刨面板。把面板刨到适宜的厚度,一般需要3到4个小时,处理到80%的时候,因为面板太薄,之后需要用钢片一点一点地刮薄,这是个细致活儿。
 
  薄厚适宜的面板制作好后,进入吉他制作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贴音梁。这时,魏友兵将一条条长短不一的木方粘贴到面板上,然后拿出大小不一的锉刀在木方上来回移动,一点点修出高低起伏的弧度。修一下,用手指叩击面板听一下音色,边听音边调整,“这是个细活,得一点一点来,一下弄不好,就回不去了。”光是大大小小的锉刀,魏友兵的工作室里就有30多把。
 
  音梁贴完后,拿出一块2.2毫米厚的木板,魏友兵开始侧板的制作。在加热到一定温度的铝棒上覆盖一块湿毛巾,待蒸汽起来后,魏友兵手握侧板顺着铝棒轻轻移动,微微弯出一点弧度,然后拿起来比照旁边的模具,根据需要再在铝棒上来回移动。“手要快、准、稳,力度要合适,温度过高或者用力过猛,都会让侧板爆裂”。魏友兵的操作行云流水,不一会儿,一块侧板便弯好了。
 
  面板、侧板和底板粘贴在一起后进行定型,一把吉他的箱体便形成了,接着就是琴柄制作环节。“琴柄做得不好,弹奏起来就费劲,演奏者就不想弹。”对吉他手感的把控,是魏友兵很在意的环节,“弹奏起来轻松,才会有更多人喜欢和弹奏这个乐器。”
 
  “吉他制作是一套整体的工序,每一个细节都决定着整把吉他的好坏,过程往往不可逆。”从最初学习制作到现在的精益求精,魏友兵一直在追求做出更好的吉他。魏友兵正在申请一项面板制作的发明专利,有了这项技术后,吉他面板将更加轻薄,音量更大,共鸣更好。
 
  即便是工业制造技术发达的今天,一把吉他的制作,70%还是要靠手工来完成,“手工”对手艺人的“磨练”,只有真正做手艺的人才能体会到。每次接到订单,魏友兵经常一个人制作到凌晨两三点。
 
  这些年,只要一有时间,魏友兵都会出去学习、观摩最先进的制作技术,回来后再一一实践。“吉他是舶来品,所以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琢磨和研究它。”
 
《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13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