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中国新闻 >

做中乌“一带一路”建设的坚守者(“一带一路”)

2017-05-06 11:5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做中乌“一带一路”建设的坚守者(“一带一路”·互利互惠)
本报驻乌克兰记者 谭武军
 乌克兰法斯托夫市市长涅加茹克(中)在二期厂房建设工地向何生根(左)等厂方人员了解工程进展。
  本报记者 谭武军摄 
 
  “中乌产能合作潜力大,互补性强。‘一带一路’建设给我们企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我们计划下半年上马第二条生产线,为当地再创造150个就业岗位。”在乌克兰法斯托夫再生化纤厂二期厂房前,工厂总经理、来自中国杭州的企业家何生根向本报记者分享着自己的发展规划。
 
  乌克兰是中企进入欧洲市场的重要门户。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展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向海外,在开拓乌克兰市场的同时,也把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带给当地。
 
  坚守,换来收获的喜悦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何生根与乌克兰结缘。几年前,乌克兰哈尔科夫一家企业进口了中国的再生化纤生产设备,但苦于不会安装,设备闲置了两年。后来,何生根派出2名技术人员,只用3个月就帮他们解决了难题,实现了投产。也正是这次合作,让何生根发现了乌克兰蕴藏的商机。
 
  中国是世界上再生化纤产量最高、技术最成熟的国家。何生根在这个行业闯荡了20年。2013年10月,在距乌首都基辅80公里的卫星小城法斯托夫,何生根与合伙人投资1200万美元的工厂破土动工。尽管已在海外打拼多年,但投资建厂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对何生根来说还是空前的。
 
  “熟悉当地的营商环境,度过中乌合作的磨合期需要时间。” 建厂之初吃了不少苦,也交了不少学费的何生根谈及往事并没有过多的抱怨。
 
  2014年4月,在一座废弃工厂的基础上,乌克兰国内产能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再生化纤厂竣工投产了。何生根说,“我们只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旧厂改造、设备安装、员工培训等工作,‘中国速度’令当地朋友惊叹不已!”
 
  然而,沉浸在项目投产喜悦中的何生根没有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让他的企业面临更严峻考验。2014年初爆发的乌克兰危机愈演愈烈,形势急转直下,给何生根当头一棒。2015年乌克兰经济下滑10%,本国货币大幅贬值,当地原材料供应急剧减少,下游客户不断流失……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困难让新生的企业陷入困境。
 
  “很多外国投资者都选择了撤退。但我想,这已经是最糟糕的时候了,还能坏到哪里去呢?风雨之后一定会见彩虹。”何生根喜欢辩证地看待问题,执着地选择赔钱也要把厂子办下去。
 
  开拓欧洲新市场,扩大原料进口渠道,提高产品针对性和竞争力……为应对流动资金短缺和产品积压带来的挑战,何生根想尽了办法。
 
  守得云开见月明,何生根的坚守换来了收获。随着乌克兰危机的缓解,当地的政局和经济形势渐趋稳定,企业经营出现转机。
 
  乌克兰新政府推进司法改革,地方政府保护外国投资者利益的意识逐步增强。乌能源短缺,电力供应不足,但当地政府优先保障给工厂供电。2016年伊始,乌克兰和欧盟自贸区协定正式生效,工厂产品出口欧盟享受免关税待遇。何生根的客户主要在欧洲国家,产品从法斯托夫装车,只需一天就能送达客户,物流成本优势明显。他的企业很快实现了赢利,产品供不应求,目前占据乌国内市场70%的份额。
 
  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惠及各方
 
  厂子红火了,全厂300多名当地员工都开心。这家工厂的最低工资6000格里夫纳(1美元约合26格里夫纳),比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还高。
 
  曾在英国打过工的弗拉德,从建厂之日就被招进工厂。“在厂里上班收入不错,福利也好,我们上4天班,休息4天,过节有过节费,加班有加班费,上下班有班车接送,每年有一个月的带薪假,‘三八节’女职工们还收到了化妆品等礼物。”
 
  弗拉德告诉记者,化纤厂已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企业,年轻人不仅在这里找到工作,有的还收获了爱情,这两年有4对新人在厂里相识、相爱、喜结良缘。
 
  车间主任瓦季姆最大的感慨就是“稳定是福”。他说,“以前在基辅打工,每天路上要花2个多小时不说,每份工作还都干不长。现在工厂离家就5分钟的路程,工作稳定,收入稳定。”
 
  工厂总会计师奥莉加来自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以前她在该市一家企业担任总会计师,生活安逸。2014年,乌东部爆发严重武装冲突,奥莉加所在的工厂被迫停产。2016年4月,奥莉加离开家乡,来到化纤厂应聘上岗。当得知奥莉加80多岁的老母亲还独自留在顿涅茨克,无人照顾,何生根向奥莉加伸出援手,把奥莉加的老母亲接了过来。
 
  “乌克兰东部战事爆发后,有150多万人背井离乡,我无疑是其中的幸运者。中国企业不仅给我提供了工作,我和我母亲在厂里吃住免费。在这里,我们和中国员工相处非常愉快,如同一家人一样。”奥莉加向记者讲述这番话时,眼眶闪烁着泪光。
 
  受益的不只是化纤厂的职工,还有法斯托夫的当地百姓。再生化纤的原料是废旧塑料瓶。厂里职工们说,过去当地人喝完饮料,瓶子随手就扔了。现在都知道要攒起来,送到工厂卖钱。
 
  法斯托夫市市长涅加茹克动情地向本报记者表示,“患难见真情”,何生根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仍心系法斯托夫,不离不弃,难能可贵。中国企业不仅给当地创造了就业岗位,还热心公益,回报社会,为当地学校捐款,给福利院送食品,资助当地文化演出等。涅加茹克说,中国企业的到来,给当地发展带来活力和生机。期待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乌克兰将会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
 
  合作,进一步提升中乌经贸关系
 
  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瑞士达沃斯会见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双方就进一步加强互利共赢合作达成新共识。2017年4月,中乌“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周在基辅举行,波罗申科通过媒体表示,希望深化与中国的全面合作。围绕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波罗申科认为,这一倡议蕴含着巨大发展潜力,乌方愿积极参与。
 
  何生根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国与沿线国家利益相融,命运与共。中国驻乌克兰使馆商务参赞刘军向本报记者表示,何生根将企业的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紧密结合,在乌克兰经济困难的时期,毅然选择坚守,这既表明中国企业家具有商业眼光,也体现了中国与乌克兰的友谊。这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正确义利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中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生动体现。像法斯托夫再生化纤厂这样的中国企业根据乌克兰市场需求,自发地形成产业聚集,实现上下游产业配套,在中乌“一带一路”合作中做大做强,值得鼓励。
 
  2015年,在中国驻乌克兰使馆支持下,乌克兰中国商会成立,担任副会长的何生根有了新使命,帮助更多中国企业在乌落地生根。何生根说,乌克兰土地租金便宜、人工成本低、工人素质高、出口欧盟便利,这些都是吸引投资的重要优势。
 
  何生根告诉记者,他有两个心愿:一是希望乌政府能加快推动投资便利化,包括为符合规定的投资者快捷办理长期居留手续;二是梦想能在法斯托夫建个中国工业园,让中国企业形成合力,降低“走出去”的风险与成本。他相信,在“一带一路”建设带动下,中乌两国经贸关系一定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本报基辅5月5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7年05月06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