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高度的上升,助推贫困群体快速致富,加速步入小康社会,已成为社会各行业的共同认知。地处安徽省大别山红色革命老区的六安市成立了“资金互助合作社”,从金融助力脱贫入手激活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任督二脉”。
创新金融支农方式:“支农、支小、支散”
2015年11月24日,以六安市供销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主体打造的“资金互助社合作社”(以下简称为“互助社”)成立了。在推进资金互助业务中,互助社针对“四有一缺”(有意愿、有技术、有劳力、有基础、缺资金)的农户、农村中小微企业以及贫困户,创新性地实施“资金互助合作社+理事长+村级党组织负责人+农户”的创新金融支农模式,有效解决了发展资金短缺问题,为深化农村金融“造血式”扶贫提供了实践经验。
互助社将乡镇干部、村干部纳入业务体系中,充分发挥当地基层组织的作用。村支书或村主任,作为互助社的驻村联络人,可向互助社推荐合规、优质的贷款需求;互助社的工作人员在实地勘察、调研时,会征求村干部的意见;同时,村干部还可承担相应贷款的保证责任,累计担保额度最高为50万元,单笔不超过5万元。
“目前,脱贫攻坚的压力较大,想要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没有资金支持怎么行。村干部们认同互助社的模式,也愿意为村民的贷款提供担保。”苏埠镇淠河村书记汪显富说。
三十铺镇黄大塘村村民王大胜在当地很有威望。他从云南、贵州等地收购700-800斤的水牛,喂以稻草、酒糟,待几个月后养肥了出售。2016年11月,他遇到资金短缺,提出要求4天后,就拿到了30万元的贷款,村里六个村干部都为他做了担保。
“以银行流水为例,农民大多采用现金方式结算,就无法提供银行流水。来我们这贷款的农民,很多无法提供银行认可的抵押物或证明材料,有的是临时资金周转不开,而银行批贷所需时间过长,无法满足农业阶段性投入的需要。”互助社总经理张本奎说,“互助社更看重贷款人本身是否是做事的人,资金的用途是否合理。因此,村干部的筛选、评价作用十分重要。”在长期研究合作经济的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教授方春龙看来,资金互助社的这一做法“是用人情为贷款风险作了兜底”。
农民脱贫致富、创新创业,无一例外离不开资金支持,突破了资金瓶颈,农村经济就有了源头活水。
苏埠镇沛河村的养羊户沈宜军也是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典型受益者,2013年春节期间,他利用积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羊圈,但是由于规模小,且自身养殖技术不成熟,刚进来的一批羊中有5只在运输中死去。没有羊羔更没有饲料的老沈感到绝望。2016年1月15日,恰逢六安市供销资金互助社苏埠分社成立,他抱着试试的心态走进了互助社,在对老沈家养殖情况和资金需求进行了一番了解和实地走访后,互助社当即决定放款。两天后,3万元的“救命钱”就到了老沈手中。此后,已经还完贷的他再次来到互助社并申请了6万元的投放金购置生产机器以此扩大规模。得到这笔投放金后,他的羊圈开始正常运转起来,养殖的规模也从一间羊圈扩展两间,养殖的羊从800只拓展到1000只。
“如果没有资金互助社,那道坎就过不去了!”说到自己的借款经历,老沈难掩激动,“以后买饲料、买机器、建羊圈再缺钱,再也不用低声下气到外面去借钱,家门口的资金互助社就能满足我们农民的需要”。
惠及农民:把互助社这条水渠修到村村户户
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难以解决根本问题,互助社对农户有针对性地发展实体项目,带领并教会他们创业赚钱,服务对接到每一个农户,才能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致富!据了解,目前,互助社正在苏埠镇淠河村进行脱贫试点项目,通过互助社为有意愿、有技术、有劳力、有基础、缺资金的贫困户担保贷款,贫困户在从银行获取5万元贫困贷款后,统一归置在合作社管理,用于发展养羊、种植等特色产业,政府辅助配套建设养殖大棚,兑现产业发展补贴政策,帮助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试点成功后,将有一系列接地气的创业模式在该镇推广。
互助社最关键的做法就是找准了贫困的根源——即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资金短缺和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制约因素——即农村货币资本供给严重不足。以发展资金互助合作社和以“资金互助合作社+理事长+村级党组织负责人+农户”的形式运作村级互助资金,即农民资金互助社为抓手,发挥广大农户及贫困户迫切希望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和激情,充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最终以金融助力实现产业富民,农民增收致富,贫困户和贫困村摘帽,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六安市供销资金互助社的这种模式现已在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宿州市灵璧县得到孵化推广,形成了标准化、流程化、可复制的完整体系。
以“小额、分散、及时、灵便”为特点,按照社员制、封闭性、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的基本要求,互助社服务过家庭农场、合作社、私人、散户。此外,互助社还支持乡镇企业等主体进行创业创新。“资金占用费率为7.8%-13.4%不等,此外就没有任何其他费用。“同时,非发起人社员入社缴纳10元,便可在资金互助社办理登记入股。社员将钱存在互助社,能拿到年化收益率为5%-6%的惠农补贴”。
截至2017年3月31日,7家网点合计入社社员19543名,其中:农民社员16880人/户,占社员总数的86.37%;非农社员2543人/户,占社员总数的13%;互助金累计缴存金额41604万元,互助金余额8880.90万元,已支付惠农补贴112.26万元,待支付惠农补贴388.68万元。七社累计发放投放金548笔,累计发放投放金20,751.40万元,其中:小额农户投放(单户10万元内)400笔,累计金额2,392.40万元。投放金余额6075万元。
不忘初衷,挑起担子:要对每位社员负起责来
布局金融创新,风险是无法回避的关键环节。在金融系统性风险频发的行业背景下,风控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所有的业务经理都在网点,是主要的风险控制者。每笔贷款都要经历借前调查、借中审查、借后检查。其中借前调查由经办的网点业务部门完成,后两者则由网点和市社风险部共同完成。” 风控合规部总经理张敏说。
“让社员付出最低的成本,享受最优的金融服务。”互助社成立以来坚定不移地走出了扩大覆盖、延长半径的普惠之路。通过试点,已形成市级、县(区)级、乡(镇)级、村级四个层级社、五类不同区域的市级运行框架,设立7家网点,计划三-五年内基本覆盖六安市所有重点村镇、街道。营业网点的增加、服务半径的扩大,让更多地处偏远地区的农民群众也能够就近享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2016年6月党员代表大会 慰问老党员并送去慰问金)
“面向农民,要让资金大部分集中在农民的种植、养殖和农业创新上,要通过一个人的创业带动村内更多人就业,让农民充满干劲,才更有助于从根本上实现脱贫”。互助社执行理事长张本奎说。“弱化抵押物,把重点放在考察农民干实事的能力上”的风控理念,与银行、小贷等金融机构“看重抵押物是否足额”的做法截然不同。
坚守“支农、支小、支散”的初心,合理投放、合规运营,严把风控关是对每一位社员负责,也正是抱着这样的初心,使得资金互助合作社在农村地区站稳脚跟。在全力发挥金融助力作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热情投身公益慈善事业,资金互助合作社还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据了解,截至2017年2月,互助社执行理事长张本奎及其企业一直以扶贫、公益慈善、助学、救灾等形式帮助社会贫困人群,捐款金额共计3827.5万元。
金融创新的路上有付出也有收获,资金互助合作社的真情付出换来了广大农户、贫困户和小微企业主们的广泛认可与支持,被称之为“助农及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