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中国新闻 >

中铁十一局集团六公司:数据“模因”演绎网络化管理模式

2016-09-17 21:26 来源:国际商报

  ——中铁十一局集团六公司青岛地铁项目部创新管理模式纪实

  通讯员黄跃勇 姚强强 文华

全国第一座地下车辆基地全景——青岛二号线车辆基地。黄品青摄影

 

  走进地处青岛市崂山区辽阳东路的中铁十一局集团六公司地铁二号线车辆基地项目部施工现场,一眼就看见一架无人航拍飞机,盘旋在工地上空。

  项目部党工委书记王学寿告诉笔者,二号线车辆基地乃是全国第一座地下双线车辆运转检修基地,占地面积为26.69公顷,车辆基地盖体为二层结构,地下工程包括运用库、检修库、物资库、综合维修车间、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污水处理站、消防控制室、危险品库、消防水池等相关单体工程的土建和风水电施工,以及牵出线、联络线区间隧道、铺轨和供电施工。出入段线为四条隧道,两出两入,两上两下(中间两股进出盖上二层,侧边两股进出盖下一层)。地上工程包括综合办公楼、商业楼等设施,工期为20个月。工程项目分布地下地上、高高低低、拐弯抹角,耸立的塔吊遍地林立,大型机械轰鸣穿梭,数以千计的施工人员日益奋战,安全风险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每个人的头上。紧靠几十个管理人员的眼睛,必然是力所不逮,难免挂一漏万,现实逼迫我们创新管理模式,用电脑来代替人脑,用大数据分析代替经验管理,用远程全覆盖监控代替人工巡视,用“互联网+”取代传统管理模式。

  “用无人机巡航、拍照、传递信息,就是网络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王书记自豪地说。

  BIM技术:为施工管理提供可视性数据化信息

  今年的9月10日,由青岛市地铁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贾福宁带领地铁公司的各级管理人员,以及二号线十八家施工单位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齐聚二号线车辆基地, 观摩中铁十一局集团施工现场。

  观摩团由2号门进入,首先观看混凝土自动喷淋养护系统展示区,随后,顺序走进满堂脚手架实时监测展示区、运用库预埋管线保护展示区、砌体实体展示区、立柱刮白保护展示区、剪力墙展示区,最后来到BIM技术展示视频前。

  这时,地铁公司董事长贾福宁,戴上VR眼睛,在项目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拨动着转换按钮,无论是地下还是地上的工程项目,尽收眼底。他身临其境般地查看着车辆基地的各个角落和细微之处,顿时对整个车辆基地有了清晰的真知实感,禁不住连声赞叹。

9月10日,青岛地铁集团董事长贾福宁(中)带领地铁观摩团体验BIM技术的运用。黄品青摄影

  据六公司副总经理兼车辆基地项目经理刘军介绍,BIM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在项目策划、运行、管理和维护的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分析、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对有关工程信息作出高效应对,并通过创建三维模型,生成核心节点三维照片或制作工艺流程动画,对现场技术人员及劳务班组进行可视化技术交底和管线、钢筋碰撞分析,提前发现碰撞、净高、构件尺寸标注不合理、构件配筋缺失、预留洞口漏标等问题。

  截止目前,项目部采用BIM技术先后检测发现了952个碰撞点,其中严重碰撞 13 个。通过BIM5D手机端及时采集问题照片,描述问题并传送给有关责任人,责任人收到消息后及时整改,并自动在web端生成曲线图、柱状图、燃烧图,实时反馈现场问题处理进展情况,有效地减少返工和材料浪费现象,规避了安全风险,加快了施工进度,提高了施工质量。在业主多次组织的综合评比中,六公司项目部一直名列前茅。

  大数据分析:让施工策划和管理过程会变得非常智能科学

  二号线车辆基地原是一片丘陵地带,仅需要开挖的土石方就达近190多万方。如果将这些土石方排成一米见方的土路,可以从北京排到广州。

  在青岛这样的大都市里,想找个这么大土石方量的存土场,简直是异想天开。而且,诸多的单体工程相互交错,有的先挖,有的后挖,有的需要弃土,有的需要回填……如果策划不周,不仅会导致相互干扰,更重要的是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延长施工工期。

  为使施工策划更趋合理、科学,项目部搭建一个汇总了各个方面数据的大数据可视化平台,管理人员就只需要通过电脑、手机或者大屏幕来随时查看自己想了解的数据,随时分析不同数据之间的变化和关联,使得施工有条不紊,循序渐行。

项目部工作人员向观摩团演示安全教育多媒体工具的运用。黄跃勇摄影

  在土石方开挖和回填施工中,职能部门根据大数据提供的实时监测分析结果,动态地随时调整施工程序,开挖出来的土石方立即作为回填土石方,一举两得,即节省了施工时间,又节约了施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混凝土自动喷淋养护系统展示区,观摩团兴趣盎然地观看了混凝土自动喷淋养护全过程,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喷淋养护系统按照预定程序按时、按量进行喷淋养护,并做到分毫不差。经理刘军向观摩团人员介绍说,计算机控制、大数据分析避免了人的随意性行为,对工程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号线车辆基地仅满堂脚手架就需要240万方,模板40万方。这些脚手架和模板,如果使用不当或者安排衔接不合理,必然会减少周转次数,造成待工、窝工,增加施工成本。六公司项目部运用大数据分析,使得各单体工程和各施工工序之间实现流水化作业,紧密衔接,合理轮转,没有发生一次因计划不周而影响下道工序工作的现象,每一套满堂脚手架和模板周转次数都在3次以上,节省了大量施工成本。

  现在,六公司项目部各级管理人员都养成了时时刻刻用数据说话的习惯,让数据规划施工进过程,摆脱了靠直觉经验的管理模式。

  远程全覆盖监控系统:让安全质量隐患退避三舍

  今年4月的一天,一位劳务队队长突然接到常务副经理吴家宏的电话,询问顶层楼板已经到了养护时间,为什么还没有进行养护?这位劳务队队长转眼看了看周围,没有看到吴经理的身影,难道吴经理有特异功能,能掐指会算?

  他支支吾吾地说:“我们正在养护啊!”吴家宏生气地说:“我就在视屏前看着你,你还在糊弄我?”这位劳务队队长顿时无语,赶紧安排人员进行养护。

  事后,他给同事聊天时说:“过去人言‘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如今变成了现实,吴经理坐在办公室里,对现场的事一清二楚。”

  正如党工委书记王学寿所说,二号线车辆基地工程项目纷繁复杂,紧靠几十个管理人员的眼睛,必然是力所不逮,难免挂一漏万。为此,项目部利用监控器、摄像头、全站仪、红外线监控系统、门禁系统,构成远程全覆盖监控系统,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看各工点的施工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项目部管理人员正在操作远程全覆盖监控系统。黄跃勇摄影

  笔者有意验证一下远程全覆盖监控系统的性能,没戴安全帽便直接进入施工工地,谁知门禁系统立即响起警报,门卫当即阻止我们进入场地。王学寿书记说,门禁系统实行实名制管理,胸牌和安全帽相对应,服装按照红、黄、蓝、绿4种颜色,分辨着管理、施工、监理和领导人员,任何人进出施工现场都有记录,任何的违规违章行为都会被监控制止,让安全事故退避三舍。

  一天,负责安全的副经理龚天顺在视频里发现混凝土罐车,不能及时到位。如果混凝土不能连续浇筑,必然会影响工程质量。他仔细查看录像,发现是由于堵车,使得混凝土罐车不能及时到达。他随即用对讲机疏通了车辆,并对各单体工程施工单位的车辆行驶路线,进行了错位安排,保证了车辆行驶畅通。

  一纸二维码:为每一个零部件“建档”,使工程质量具有可追溯性

  在二号线车辆基地每一项单体工程上,都贴有二维码,你只要用手机扫描一下,就可以得知施工责任人是谁,每个零部件都是谁安装的,什么时间做的,检验结果是否合格?为每一个零部件“建档”,使工程质量具有可追溯性。

  让二维码进入施工管理过程的,是技术管理部的青年大学生吴亮平。

  一次,吴亮平在工地检查管道时 ,发现一个法兰盘安装不合理,他询问施工队人员,由于时过境迁,大家都说不清是谁安装的。小吴觉得保有可追溯性,是实现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的根本保证,也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他通过应用服务器中给定的5位数编码,形成相应的QRcode二维码,人们通过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对单体工程和零配件名称、规格型号、使用部位、调试数据、施工人员、施工时间等一目了然,实现了零配件管理的智能化,杜绝了材料和零配件使用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现象,保证了工程质量。

  年仅40多岁的公司副总经理兼项目经理刘军,已经头发斑白,他由衷地说,因车辆基地具有“规模大、工期紧、项目种类繁多、风险遍布、质量要求高”等特点,起初深感“亚历山大”,真是有一种“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头”的真情实感。但被逼上梁山的项目部员工,通过创新“互联网+”管理模式,实现网络化管理,终于搬掉了压在身上的“工期、安全、质量”“三座大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实现了与公司机关的“互联互动”,公司领导也可以直接观看现场景象。更重要的是通过管理模式创新,使企业管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通讯员黄跃勇 姚强强 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