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中国新闻 >

“中国梦”提出两周年——朴实概念赢得全民认同

2014-11-28 08:3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梦”提出两周年——
朴实概念赢得全民认同(中国梦系列述评①)
 

 
    本报记者 申孟哲
 
  【编者按】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正式提出“中国梦”这一概念。如今,已届两年。
 
  两年间,“中国梦”由一个新词、一个新概念,逐渐成为凝聚中国奋进的精神力量,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同和讨论的热点词汇。而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梦”也与“法国梦”、“非洲梦”、“亚洲梦”等产生共鸣,彰显出中国和平发展的决心和价值。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系列述评,讲述“中国梦”不平凡的两年。
 
 
  从新词到热词,“中国梦”只用了很短的时间。朴素的提法背后,是全国民众对幸福生活、民族复兴的渴望和向往。而在这一概念实现的过程中,能依靠的路径只有一条:实干。
 
  从新词到热词
 
  走进北京的地铁,随处可见“中国梦·地铁梦”的广告图片。漫步于中国的大街小巷,都可能看见被冠以当地地名的“××梦”字样。在百度上搜索“中国梦”,会得到超过270万个结果。解读、评论、视频、歌曲、书籍、调查……各种各样的形式,显示出“中国梦”丰富的内涵和想象空间。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梦”两年来在中国的传播速度,恐怕只有“蹿红”。
 
  “中国梦”这一概念提出后1个多月,便传遍中华大地。中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的《2012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中国梦”成为该年度使用频率上升最快的新词;而到了2013年,在不同机构涵盖平面媒体、有声媒体、网络媒体的不同版本的“年度热词”盘点中,“中国梦”都当仁不让地高居榜首。
 
  使用频率迅速增长的背后,是普通中国民众对于这一平实概念的强烈认同。
 
  去年3月,英国最大的广告和公关集团WPP集团发布的《中国梦的力量与潜力》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已经有92%的受访民众知道“中国梦”,其中八成是从网上获悉的。
 
  在用“妇孺皆知”来形容“中国梦”的同时,这一报告还显示,中国民众对实现“中国梦”有着充分的自信——42%的中国民众认为,再过10年,中国将会成为“理想国度”。
 
  “理想国度”,或许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另一种表述。
 
  “中国梦”为什么这样火
 
  在著名语文刊物《咬文嚼字》的语言学专家们看来,“中国梦”之所以能迅速走红,源自于这一概念中蕴含的“清新的理念和亲和的风格”,容易为广大民众所认同。这一简要的构词法,已衍生出无数的“××梦”版本,从而更适宜传播。
 
  “中国梦”超越语言的,是朴素简明、直指人心的理论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从来就不缺乏这种朴素而有力的理论。从革命战争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到铸造人民解放军军魂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毛泽东对共产党人的定位“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提出的新时期建设方针“改革开放”,每一个简明的理论背后,都有明确的历史背景、现实关切和奋斗目标,从而成为凝聚起全党、全军、全民族的理论之魂。
 
  “中国梦”的提法,则在中国共产党的传统基础上,具备了更加“接地气”的味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上接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史,下承“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则凸显出国家发展过程中对个人价值、机会均等的追求。正如习近平所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去年6月,《广东省居民对“中国梦”概念认知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居民表示,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相关相依。
 
  这也是WPP报告的结论之一——“中国梦”最独特的地方,就是“个人梦”与“家国梦”交织在一起的特性。
 
  理论要凝聚人心,首先须具备的就是这种对社会“最大公约数”的尊重和追求。
 
  世界眼中的“中国梦”
 
  “中国梦”,不仅引来了国内的热议,还吸引了海外的目光:这个全新的提法,究竟是什么意思?
 
  美国《华尔街日报》首先看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居安思危的战略眼光:“虽然新的早晨尚未来临,但习近平已着手确保所有人对未来保持警醒。”这样的评价,显然着眼于习近平对近代以来中国的百年屈辱史的论述。
 
  而在《纽约时报》看来,“中国梦”里更多的是“中国的抱负”。他们看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放在一起,显示出中国在发展中更多维的关切——如果说前30年人们关心的更多是物质层面的话,那么在当下,人们更加关心环境问题、政治进程和精神生活的丰富。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一个全中国、全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目标。
 
  两年来,“中国梦”逐渐从模糊走向细化,从理念走向轰轰烈烈的作风建设、紧锣密鼓的全面深化改革、已经绘制的依法治国蓝图。而解除个人和市场身上的束缚,让全社会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也是为了“中国梦”的每一个“具体版”个人梦想的实现。
 
  有梦想,就要去追求。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11月28日   第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