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要闻 > 头条 >

外媒:中国“降准”为改革赢得时间

2015-02-06 17:20 来源:欧洲网

欧洲网引援欧洲时报消息 就在多国央行纷纷开启印钞机之际,中国央行4日宣布,自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也是近3年来,中国首次全面降准。据预测,此次降准能够释放6000亿元人民币的流动性。外界纷纷猜测,中国是否也加入了新一轮货币战争?

从全球经济情况来看,除美国外,各主要经济体过去一年的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尤其是艰难复苏的欧元区,通缩风险大有转向实质性危机的可能。面对此种形势,今年以来全球十多个央行纷纷开启宽松模式,无论是意料之中的“欧版QE”靴子落地,还是任性脱钩欧元的瑞郎,以及丹麦、土耳其、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各央行的相继降息,都让人嗅到新一轮宽松风潮的强烈气息。

有观点认为,宽松也许并非中国所愿。因为就在半个月前的瑞士达沃斯论坛上,中国央行的掌门人周小川还曾谈到,希望货币政策保持稳定,而不追求经济中有过多流动性。但正所谓“水无常形”,需因势利导,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也需根据外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就目前而言,如若全球主要央行都在“开闸放水”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一个相对紧缩的经济体就有可能成为压力集中的爆发点。因此,中国也势必要注入流动性。

从中国本土情况看,2014年克服了下行压力以及诸多挑战,中国经济实现了7.4%的增长。然而,这一数据仍让外界担忧,同时,结构调整的阵痛也在进一步显现。无论是去年12月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还是今年1月的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都不甚理想。更值得关注的是,近半年来中国通胀指数持续走低。加之实体经济遭遇困境,外汇占款流入下降,亟需央行出手托底。因而,此次降准也被市场看做是央行春节前给市场的“大红包”。

中国坊间常以“央妈”戏称央行,大抵也反映了央行与市场的关系。“央妈”温柔了,市场这个“孩子”有时就会任性,而这时,“央妈”就会出手严厉管教,但孩子真遇到困难时,“央妈”则会尽到责任施救。

这次“央妈”出手,从近处看,可为即将到来的春节“用钱高峰”释放充足的流动性;往远处看,则可弥补外汇占款趋势性减少带来的基础货币缺口。微观而言,因为此次降准是全面与定向同时启动,对符合“定向降准”标准的金融机构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0.5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显示出官方在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支持“三农”等方面着墨更多;宏观来讲,则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的背景下,为人民币市场化改革及稳增长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

外界预测,中国央行在未来3个月内仍将继续降准。但这并不表明中国进入了实质性宽松阶段,说到“货币战争”则更有些危言耸听了。与世界几大央行相比,中国央行显然弹药更为充足,有能力采取更多行动。事实上,这次“普降”与有针对性的“定向降准”相结合,就体现出中国央行调整既注重数量又注重结构,同时在货币工具使用上具有灵活性。中国只是采取更适合自己的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

更重要的是,正在迈向“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需要的是深入改革,而非仅仅依靠货币政策刺激。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只是为解决问题创造了一个较好的环境,欧洲经济未来的发展关键还是要将重点放在解决深层次矛盾、对不合理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上。

中国央行这次降准是在为深化改革赢得时间。降准能提高银行信贷投放规模,缓解市场对信用风险的担忧,缓解外部压力对中国改革进程的影响,保证了政府稳经济、调结构的思路得以延续,此时,就需要加快金融改革,建立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

可以说,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跑输了,开闸放出的水可能翻滚成泡沫,跑赢了,改革的洪流方可奔腾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