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大丰锡剧团新剧《大先生》评析
文:沈建华
台上、网上,怀抱实业救国振兴中华大情怀的“大先生”张謇,废灶兴垦植棉花,面对创建“大丰公司”的种种艰难,重重障碍,凛然不馁,决然向前,引得台下、线下大丰干群,乃至各地观众感动感喟、敬仰褒赞“大先生”和这场好戏。
经记者推荐,国家文旅部艺术司一位负责同志观后说:“锡剧《大先生》生动再现了百年前张謇忧国忧民的大爱情怀,展现了他经略宏图和民生至重的悲悯情怀,好题好剧!”
多家央媒、新媒特约评论员袁清院长说:“大型原创锡剧《大先生》舞台公演,通过结合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语境,赋予实业救国新的时代内涵、表现形式和生命活力。”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无锡市作协主席陆永基同志观后,特写《非同寻常的<大先生>》一文,赞誉“非同寻常的意识境界,非同寻常的创作技巧,非同寻常的表演真挚。”
中央主媒一位知名高级记者则认为,刚刚召开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明确提出要“依法规范和引导我国资本健康发展。”此剧正是一曲唱越时空的爱国资本大风歌。
一位坚守实业救国大情怀的“大先生”
陆永基主席在《非同寻常的<大先生>》一文说:“我是无锡人,对锡剧有着自然的情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地方剧种的式微,对有好锡剧的产生,并不抱持很大的期待。
“描述历史人物的现代戏,对家乡本邑人的关注是各地常例性的做法。张謇是南通人,其主要业绩也是在南通。在大丰的作为,只是其价值实践的一个不算最重要的部分。
“然而,《大先生》不仅对张謇在大丰废灶兴垦的过程和意义作了推崇备至之艺术再现,让我感动并不止于对张謇,更是对大丰,对知恩感恩、胸襟开阔的大丰人深深之敬重。”
大丰籍资深剧作家、评论家谢天德同志说:“看完视屏,忽觉心头一怔:我们前人没有完成的夙愿,现在竟被这些后生们践行了!高兴之余,不免有些愧疚。
张謇扮演者汤达
“张謇对于大丰,早应成为一个大书特书的人物。记得当年大丰准备筹建张謇纪念馆时,我参观了南通、海门张謇纪馆,又去北京拜会了其孙张绪武先生。
“虽然此事后来因故作罢,但我对张謇这位清末实业家的创举还是敬仰无限的。当时我还草拟了一副对联:‘开沿海垦殖之先河,奠大丰发展之根基’……”
袁清院长说:“锡剧《大先生》生动再现了百年前张謇忧国忧民的大爱情怀。剧中刻画张謇为处理垦区水利事务,亲自撰写《先治王家港商榷书》,坚毅执着,不折不挠。”
我的家乡大丰地处黄海之滨,是由淤沙并陆、海岸增滩而成。成陆后的第一个产业便是盐业。岁月流逝,海涂东迁,陆地增大,盐业渐萎,封建王朝严令禁垦,盐民艰困无计。
1914年,张謇出任中华民国政府农林工商总长后,各地呈请垦荒日多,张謇顺应民意,主持制订了法规条例,彻底废止历代封建王朝对沿海荒滩资源实行禁垦的规定。
张謇不但是废(盐)灶兴垦的倡导者、政策制定者,而且是废灶兴垦的先行者。他弃官办实业,在南通、大丰等地废灶兴垦办公司,大丰地名就来自于“大丰盐垦股份有限公司”。
剧中的“买地”、“招佃”、“移民”等场次和剧情,均基于史实史料的再创作。上世纪初,大丰产盐区域地广人稀,劳力缺少,本地灶民不懂农业生产,更不会种植棉花。
大丰公司成立后,开垦种粮、植棉的主要熟练劳力,大多来自于南通的启东、海门等地移民,有13万人之多,约占总垦户的80%以上,这样大规模的移民兴垦,创举壮举空前。
吴婶热心为张謇打抱不平
剧中再现的“买地”、“招佃”等矛盾冲突和“大先生”的襟怀大度,惠及民众,贡献巨大,至今大丰人不能忘怀。大丰70余万人口,半数海门、启东人,剧中演员也不乏其籍。
“实干兴邦,实干惠民,作为我国近代史上实业救国的伟大先驱张謇先生的实干兴邦,是他留给我们的一座可世代景仰、千秋传扬的精神丰碑!”袁清院长观后感怀深切地说。
一曲唱穿时空的爱国资本“大风歌”
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强调,必须深化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各类资本及其作用的认识,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发挥其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要素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但它又是一柄双面刃,过度逐利则伤业害民,适度则利业益民。张謇在大丰投资兴垦植棉的新型农业,其启示和意义巨大。
剧名《大先生》,记者认为非常恰当,意涵丰蕴。“大先生”大在大胸怀、大格局、大情怀。锡剧《大先生》由此生动、深入、深刻地再现和诠释了一份爱国资本“大风歌”
首先大在大胸怀。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包括在大丰,纾难克坚,破旧立新,让资本最大限度地为地方和民众祛害增益,造福乡梓。
眼见张謇遭遇困境,周扶九忧心忡忡
正如剧中所表现的,公司开办之初,移民招佃很难。大丰公司采取招佃承垦制度,最大限度让利佃农,每户给耕牛1头,并月给3元购买口粮,又代建住房,代办农具等。
“大先生”大在大格局。盐城市和大丰区几任领导,与记者谈及都认为,没有张謇当年的废灶兴垦,请来荷兰水利专家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就没有大丰今天的农业和水系。
张謇重视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技术,主张洋为中用,对圩堤、道路、涵闸、沟河、桥梁、防洪闸等建设统一配套进行,改变了大丰经济结构,成为全国闻名一时的重点产棉区。
“大先生”大在大情怀。他兴办盐垦公司,首先有一个为民造福的大情怀。剧中可见,他率民垦荒,改良土壤,造福于民,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商一生,造福一方”的宗旨。
他不图虚名,在滩涂盐碱地上兴建一条条农田和开挖星罗棋布的沟河。这是一项巨大工程,没有艰苦的付出,是难以办到的。但他却为地方,为国家,为后人,留下千古基业。
天灾将至,众人惊惧
他不图眼前的“轰动效应”,只求为民留下实实在在的业绩,体现了他的长远眼光、务实作风和科学严谨的态度。他的这“三大”,也是当今当政者,一份难得的历史好教材。
2021年11月12日,在江苏考察调研的国家主要领导人来到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陈后指出,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要把这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锡剧《大先生》的筹演和公演,正当其时。
大丰锡剧团团长王晖、业务副团长戚月华说,区委、区政府、区委宣传部和市、区文旅局的领导都非常重视和关心,给予有力支持,为成功演出创造了良好环境和必要条件。
省锡剧图的支持和指导也是强有力的。全国“艺德标兵”、中国“锡剧王子”、省演艺集团党委副书记、省锡剧团团长周东亮,特委派青年俊杰刘军章导演全剧、高徒汤达主演张謇,擎起一面面鲜亮的表演艺术大旗。
一台力争经典打造的艺术创新“大戏剧”
一部以人物为主的历史正剧,编演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是否有好的选题、好的选题思想,好的人物,更取决于驾驭、体现和表现这些重要因素的编、导、演。
因此,央媒、新媒特约评论员袁清院长说:“‘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锡剧文脉与中华文脉之贯通,通在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和精神追求。”
为实现这“文脉之贯通”,在省锡剧团联合与指导下,大丰锡剧团的领导和编导演们,从精神到物质,从编导到表演,竭尽全力,将一个县级剧团的能量和努力发挥到极致。
作为锡剧诞生地的无锡市作协主席陆永基同志,因为见得多了,很少评赞。但这次观后却说:“感动总是不意的,唯感动之后的回味才会让人会悟内中的成因。观看锡剧《大先生》,就经历了这样的状态。”
他觉得这感动的成因有三:
非同寻常的意识境界。他说,大丰创作的锡剧《大先生》,用“愿为石桥,躬身渡人”这样高度概括又极富艺术内蕴的表述,将张謇整个人生的意识境界推向了一个让人高山仰止的地步。这其实也是大丰人非同寻常之意识境界的一种体现。
非同寻常的创作技巧。他认为,将一个专系人物的事件用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是相当有难度的。这难度在于,既要说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又要将人物形象在这事件中予以鲜明地突显。而要做到这些,不仅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里,更要让受众很直观地得到理解、领悟和感动。
《大先生》做到了。他说,试以该剧最核心部分的第四幕为例。在这一幕中,创作者既将张謇在废灶兴垦过程中,所蒙受的各种天灾人祸之巨大压力都汇集在了一起,同时还将张謇特殊的身份背景,在他充满悲壮感的抵御作为中,予以了极其自然且有益深化人物内心世界之巧妙揭示,尤能显示出创作者非同寻常的创作技巧。令人感佩。
非同寻常的表演真挚。他感言,都说演员表演是不可或缺的二度创作,这是对的。作为典型的视觉呈示,如果少了演员精湛的表演是不可思议的。就《大先生》这个严格意义上的正剧而言,这表演的精湛,最至要的该是表演的真挚。
而这表演真挚的前提,则是对剧情和人物充分的理解和把握。我并不知晓这剧的排演过程,更不了解演员是怎么理解剧本的。然而,实际的观看,让我充分感受到了那份非同寻常的表演真挚——
张謇种种义举感动众人
大先生张謇、吴婶、扶九老、马灶头、盼儿等等这些人物表演者,一招一式,都极其契合人物的形象定位且情发由衷。甚至最后的谢幕,演员们那诚恳又不失端庄的次第鞠躬,都保持着这种真挚的气息,让人感动又感慨。
有了这三个“非同寻常”,大丰锡剧团创作的锡剧《大先生》,无疑就该是非同寻常的了。资深剧作家、评论家谢天德同志,作为大丰人,他感受尤深:
“锡剧《大先生》,万朵桃花摘一朵,情节选取恰当,大丰原灶民生活艰辛,张謇团队来大丰兴垦废灶,本土与外来者的斗争,开发成功后的喜悦和自然灾害时的人心波动,南通张謇股董们段责难,大丰棉农们30大洋的回奉,感动得这位实业先躯下跪以表致谢……
众人在张謇的描绘中,看到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剧情起伏跌宕,张弛有序,既有群情激愤的紧张,又有轻歌曼舞的抒情;既有诸多的群体交锋,又有深沉的个人抒发……总体来说,本剧的表、导、演,超越了剧本的创作。
“现代舞台声光电的使用,使得舞台环境变得或深沉悠远,或热烈华丽;角色表演既有时空变幻之朦胧,也有表情追光特写之功效。登台演员阵容也颇具实力,张謇的扮演者汤达、吴婶的扮演者戚月华、周扶九的扮演者王晖等,都演得相当成功……”。更不用说编剧朱晓娟的构思与创作了!
专家、评论家们的嘉许褒赞,让我想到国家文旅部那位朋友问我的话:“你对此剧为何如此关心用心?”我回答,除了大丰是家乡外,还有我对张謇的崇敬。
上世纪90年代,我率中央主媒“全国沿海万里行”采访团,由渤海湾采访数月至广州湾,历经数十省地、市、县,大丰是采访得最翔实,发稿文字最多的县。
因为被张謇大丰创业史所牢牢吸引,采访团回京后,我又单独回大丰采访半月有余。更加深入地采访调研,写出多篇深度报道,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思想。
譬如,张謇为水利兴修,与上层和地方官场的所申所争所斗,与土地私有者、豪强者的所酌所缠所难,与外国水利专家的所请所谋所共,均有诸多矛盾冲突与生动故事。
如果本剧再充实一下兴修水利的矛盾冲突等内容,或许其思想和艺术的体现与表现空间则更多更大,更丰富而更有厚度,其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则更强更佳。
但这有些过高苛求了,对于一个县级剧团来说,做到这样,已经是尽一切之所能,非常之不凡了!
向家乡锡剧团和文宣部门的同志们致谢、致敬!
(作者为中央主媒高级记者、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