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人品尝丰收的滋味(域外听风)
强 薇
在英国,每年秋季都会举办节日活动庆祝丰收。今年英国的丰收节是9月23日,但庆祝活动从9月下旬一直持续到10月。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甚至评选出了“十佳丰收节”,足见英国人对丰收节的喜爱。
英国丰收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但时下的节庆习俗主要来源于维多利亚时代。在丰收节,人们制作“玉米娃娃”企盼来年收成,将收获的食物分享给他人。除了庆祝粮食丰收,作为岛国,龙虾节、扇贝节等和“海味”有关的特色节日,也是英国丰收节里不可或缺的部分。尽管农业在英国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2017年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52%;大部分英国人也不再亲自播种收割、出海打鱼,但他们依然热衷过节,以此来传承农耕渔牧的精神,让后代了解丰收来之不易。
丰收节之于英国人,早已超越了对收获的单纯庆贺,而是感恩自然、致敬祖先的真挚表达,是对分享精神、勿忘根本的积极倡导。在亚欧大陆另一端,作为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的中国,庆祝丰收的传统同样深厚。将国家称为“社稷”,即是中国先民把对谷神和土神的崇拜融入社会构造的体现。自今年起,每年的秋分被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在丹桂飘香、谷物满仓之时,各地百姓用不同形式欢庆丰收。知时节而感恩时光,愿付出而感恩回报,这是全世界勤劳朴实的人们的共同愿景。
伦敦的“珍珠国王和王后丰收节”早已蜚声遐迩。在这一天,人们穿上钉着上百颗珍珠饰品的服装,云集在市政厅广场,评选“珍珠国王”和“珍珠王后”。这些被戏称为“草根皇室”的市民,是丰收节最惹眼的明星。当节日的喜悦从农村蔓延到城市,参与者虽然不一定是农民,但慈善募捐与分享丰收果实的传统习俗一脉相承。重视农业是固本安民之要。尽管农民是创造丰收的主体,但丰收硕果却由所有人共享。全民一道享丰收,社会各界话丰收,将助推丰收一浪高过一浪。
一地有一地的风俗,一方水土有一方物产,丰收节也不会千篇一律、千村一面。在秘鲁,人们载歌载舞为太阳神庆生;在德国的葡萄酒产区,人们从酿酒能手中选出本地区的“葡萄酒女王”;在中国,安徽花鼓灯、辽宁地秧歌、云南长街宴营造出别有风味的丰收景象。开展特色节庆活动,既是展示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农村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所在。深挖特色资源,打造“拳头”产品,通过旅游体验、民俗展示、产品推介等活动,让农事触手可及,让所有人都能和农村形成更深刻的联系。在把丰收硕果带进城市的同时,也把技术、人才带回农村,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无论是载歌载舞、体育比赛,还是热心公益、共话农桑,丰收节的作用正是要通过参与活动的每一个人,形成强大影响力,增强文化认同感。节日的喜悦一年只有一次,但对农业的重视、对农村的爱护、对农民的尊重却应该常存于心。若是能打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品牌活动,相信丰收节将会过得更有内涵、更有滋味。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15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