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美术评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指出:“生活情况发生大变化的时候,人的观念势必逐渐发生相应的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44年了,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44年砥砺前行,44年时代荣光。中国书画艺术也同步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书画艺术思想的解放,书画艺术家的个性风格及艺术表现力得到极大的发展,书画艺术的形式、内容和笔墨技巧的新探索得到空前的自由发挥。古老的中国书画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气象。
党和国家希望广大美术工作者树立精品意识,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筑就文艺高峰,最根本的是要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要把创新精神贯穿到美术创作全过程,大胆探索、大胆创造,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不断提高美术创作的原创力,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努力形成体现中国精神的新画风、新画派。
蜀人袁竹的“逍遥画派”,顺应时代应运而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画创新创造的探索者,经过长时间实践而创立的一个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画派。
“逍遥画派”开宗名义;坚持“三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创作方向,贯彻“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双创”(创新、创造)原则,采取“两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法,探索中国画“四化”(创新化、现代化、国际化、未来化),既继承优秀传统,有孔孟老庄之道,有魏晋玄学,有宋明理学心学之蕴意又艺随时代、艺随个人,道法自然,生态环保,以“四自”(自然、自由、自在、自得),“三逍遥”(逍遥自己、逍遥社会、逍遥天下)”,用中国“道”当世界的“芯”,实现天下大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终极目标。
逍遥画派创始人袁竹,勇当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布道者,他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创作方向,对山水画创作进行新的尝试丶新的探索,用国际视野来发展国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他提出新时代国画要走创新化、现代化、国际化、未来化之路的理念,并不断寻找山水画创作的突破口,经过多年的实践,新创独树一帜的“豹纹斑”、“牛毛纹”山水皴法,己取得可喜成绩,作品先后入编世界知识出版社《新中国当代书画史》、黑龙江美术出版社《百年经典·中国近当代书画名家选集》和中国文联出版社《致敬经典·中国书画传承代表人物》等70余部画集,还入选“一带一路·传世国瓷”和“传世国粹·瓷酒中国”庆祝建国70周年献礼工程,两次制作成国礼。出版个人作品集:《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袁竹(大红袍)》《中国书画百家精品集(袁竹卷)》《中国传世名家名作·袁竹作品集》《中国当代艺术名家·袁竹逍遥派画作品集》》《中国传世名家名作·传承古今系列·袁竹逍遥画派作品集》《中国当代书画名家袁竹邮册》《中国传世名家名作专题邮册(袁竹)》等。个人简历已收录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19版)、《世界艺术名人录》、《世界非遗文化名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大典》、《中国美术年鉴》、《福布斯》、《经典传承》等文献。
袁竹的写意抽象画作品从一露面就有名有姓,让人过目不忘,都晓得这画叫“逍遥派”画。近些年,已名晓华夏大江南北,还飘洋过海,迹留美国、俄罗斯、英国、意大利、奥大利亚等地,登的都是大雅之堂,海外的纽约曼哈顿、圣彼徳堡,世界著名的列宾美术学院,国内北京的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保利国际会展中心、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中心、中央电视台星光影视基地和中国国际会展中心2018第13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难怪江苏一位欣赏者撰文写道“ 我偶然读到逍遥派画家袁竹的作品,当时就有一种感觉:在华夏大地降生了一个文化精灵,这些作品来到我们中间,将在平静的湖面掀起涟漪,会令一部分人欣喜若狂,也将让一部分人恨之入骨。佛家说:此人之肉,彼人之毒。好之者推尊之上天,宝若己身之肉,恶之者贬抑之入地,弃若害己之毒。这不过是人生世态之常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成了欣喜若狂的那一部分人,一见到他的作品,一种非读不可的渴求油然而生”。
国画大师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曰: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承易而革难。然常从非常来,变从有常起;非一朝一夕偶然得之。故历代出人头地之画家,毎寥落若晨星耳。
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周光召院士曾经强调:“现在大家都在提创新,一般来说,创新分两种,一种是渐进性创新,一种是颠覆性创新。中国目前最需要的是颠覆性创新。
“逍遥画派”将中国画的灵魂“写意精神”和当今世界绘画主流“抽象艺术语言”相结合,真正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兼收并蓄,扬长避短,用其所长,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自成一体,风格别具。
著名书画评论家江项在《“逍遥风尚”是影响世界的中国力量》一文说:
袁竹先生的美术创作,已经突破了艺术固有的边界,走向了关注全人类命运的境界,他所创立的逍遥画派,就是用艺术的方式整合人类命运的寓言,以寓言为导向,让全世界的人们在他的画境里看到宇宙的本质,体察到遵道贵德的真谛,从而生成统一的价值观、世界观,让人类思想在趋同融合的道路上,走向美好和谐的未来世界。袁竹先生的画之逍遥,就是全人类社会终会走进大逍遥、大和谐的事前证喻!
……
袁竹先生创建逍遥画,以水墨自然的艺术引力,让人们的思想得以道的醇化,让人类的价值观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序列中得到统一与整合。于是,袁竹先生的画是画给当下的全人类的,是画给未来全世界的!
中国哲学的水墨玄机,我们自己看得懂,弄得明白,这里边唯观与客观的统一,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理解社会,把握未来的哲学奥妙。当“放不下”时,看袁竹先生的逍遥画,比如《菩提》里的空空智慧,立即可以放得下;当“看不开”时,看袁竹先生的逍遥画,比如《向上》里的生机勃发,立即可以想得开;当“得不到”时,看袁竹先生的逍遥画,比如《生生不息》里的用之或不勤,立即就没有了得不到的苦恼。
最为关键的是,这些富有中国哲学属性的价值观与天地意识,不仅仅能让中国人看得懂,还会让四面八方的全人类看得懂。袁竹先生把水墨意象,焕生成通晓于一切人的艺术符号,用最妙、致简的水墨纹理,引起人心向道,以觉悟“反者道之动也,弱者道之用也”的真像。知反守柔,心则无有烦恼,行则必定逍遥。凡是看过袁竹先生的逍遥画之后,心田里的困顿、行为里的滞碍就如冰之将释,亦是浊而静以徐清的通透!他的画能够让所有的人静下来,把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彻底想得明白,不执不迷,以证人生与心灵的豁达!
由画知理,由理宜性,当越来越多的人皈依逍遥画理之后,无论是观览《佛佑东方》还是看《圣山仙境》都有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体验。看这些画,是价值观的统一进程,是道可道非常道的认知深刻,也是中国艺术力量影响和谐世界构建的逍遥风尚!”
有人曾预言:“逍遥派画”将影响中国绘画风格走向。
最非凡的成功,不是超越别人,而是战胜自己;最可贵的坚持,不是久经磨难,而是永葆初心。
生命的价值,在于修炼,在于探索,在于创造。“逍遥画派”在当今画坛能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于袁竹先生能正确面对继承与创新的问题,牢牢把握国画的精髓,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学习借鉴传统和他族的艺术之长,尤其重要的是艺随时代、艺随个人。
“逍遥画派”扎根于人类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文化土壤之中,与传统国画一脉相承,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逍遥画派”不仅己摆脱以往的程式,且新创“豹纹斑”、“牛毛纹”皴法,独树一帜,将影响中国画画风未来的走向,逐渐改变用像不像来判断一件艺术作品的好坏的习惯思维,养成探寻画面内在的意义,逐步提高审美的判断力。
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画命名为“逍遥派画”?袁竹觉得:
新时代需要新艺术;新时代孕育新艺术。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是袁竹先生创作一以贯之坚持的原则和方向。他说:
“对中国传统书画,我一直都很敬仰。但不是盲目地祟拜。而是辨证地看待,汲取精华,弃去糟粕。黑格尔曾说:辨证的否定性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他认为克服对立以达到统一即自由之境的动力是否定性。这种否定性不是简单抛弃、消灭对立面和旧事物,而是保持又超越对立面和旧事物。这种否定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精神性自我前进的灵魂。没有否定性,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就不能实现人的自由本质。弘扬中国传统书画,我们就应该用黑格尔辨证哲学中的否定性观点来指导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辨证法“喜新”,但并不“厌旧”,它所强调的是在旧的基础上对旧事物进行改造、提高,从而获得前进。中国书画要振兴、前进、要走向世界,就得讲辨证哲学,就得有“否定性”的动力。我就用这个辨证观点来指导我的创作。”
文化是全部历史之整体。须在历史之整全体内来寻求历史之大进程。中华文化延续数千年以至今天,由其演进之总全程,包括一切方面,而来研究其会通合一之意义与价值者,乃是所谓文化。文化演进,总是呈波浪式的,有起有落。对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之评价,不能单就眼前所见作评判的定律。应懂得会通历史全部过程,回头从远处看,向前亦往远处看,才能有所见。不少人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或懂一点皮毛,只知模拟古人之躯壳与声貌,却未得古人之神髓。文化交流,先须自有主宰。文化革新,也须定有步骤。当知文化与人生,莫不由人的心智血汗栽培构造而成。发扬自己文化传统,正可对将来世界文化贡献。路在前面,要人开,要人行。不开不行,便见前面无路。失却自信便真可悲观。“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必须要先把自信心树立起。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文化立世,文化兴邦。我们一定要有文化自信。现在,中西方文化经过一个世纪的碰撞,犹如两条大河交汇,己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最终,在全球化的格局中谁又成主流?我们要有主体意识,用世界视野去传承,并独创我们的“中国书画”。
文化一词,包含至广,而哲学思想是其根柢。其他学问及一切制度,无不与哲学思想有关。逍遥画画以载道,诠释的就是老子的道德经。可以这么说,古有道德经,今有逍遥画。逍遥画将艺术与哲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既给人美感,又给人启迪。
保守留下了秩序,丢掉了创造。近年来,袁竹边从事艺术创作,边静下心来读书,并从学术角度进行理论思考,他认为,不能做一个艺术的啃老族,只守着前人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吃老本不思进取。必须摆脱保守的阴影,赋予新的创造活力,致力于中国画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和中国画走向世界的探讨,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深思熟虑提出了用世界视野去传承并独创中国画,探索中国画创新化、现代化、国际化、未来化,并将观点、看法象散落的珍珠一颗颗穿连起来一样,撰写成一篇篇体会文章,并在媒体上发表,和大家交流,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其目的是深化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的思想理论认识,为使国画这门充满活力的艺术,不仅进入更高阶段,而且走向世界。袁竹将尽最大努力,开拓新的创作领域,挖掘新的创作手法和艺术语言技法,履行一位当代艺术家肩负的人民和历史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点燃新时代的火焰,吹响新时代走向自然,回归自然,建设生态文明,讴歌美丽中国,记录新时代风貌的号角,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努力创造出更多具有强大精神感召力,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艺术精品。
袁竹将自己的画取名逍遥画派,是源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是不忘本来的具体体现。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尤如一株参天大树,易是主干,儒、道释是青枝绿叶。《易经》、《老子》、《庄子》以其蕴藉深奥被称为“三玄”,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作。《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受到地球发展规律的制约,地球发展规律要受到太阳发展规律的制约,宇宙的发展变化,要受到综合理、气、象、数、无形无质的“道”的制约,而“道”则是无为的、自然的。道德经的这种观点,为我们确立了人类本身、人类社会、太阳系和宇宙发展必须遵循的大法则。法之则生,失之则亡。
《易经》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二元分析法的阴阳平衡、五元分析法的生、克、制、化观点,为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但起到了实质作用,而且为其向更高精尖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方向。
《易经》是思维科学,它以直观思维、类比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灵感思维、灵力思维七种思维方式对客观事物作综合判断,力求接近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易经》六十四卦的思维框架和推衍图象,与现代核物理学的原子模型,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六十四条遗传基因密码,与无限数学的数列图,与线性代数的八阶矩阵图不期而神妙吻合。
只要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就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就是在为传统文化的复兴贡献力量。说到小处,传统文化能让我们个人、家庭、事业受益;说到大处,传统文化的复兴,就是在让中华民族复兴!我们今天的社会更应该要有本土的自信、民族的自信、文化的自信。感召大家一起学习传统文化、一起运用传统文化、一起传播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或者说《易经》的核心精髓,浓缩起来是七个超字。即“以超然的境界、超脱的情怀、超迈的气魄,超越一切障碍,具备超前的视野、超常的思维和行为,形成顶天立地,正大光明的超我格局。”
很多人认为传统文化没什么用,离我们太遥远,这是一个误区。因为我们都掉到钱眼里了,掉到名利场了,当然眼里只有钱,而看不到传统文化的好。传统文化其实是经世致用的,是能经纶济世的。我们要想有财富,就跳出财富来看待财富,然后才知道,原来我们自己每个人本身就是最大的财富。因为自身就是财富,所以能创造无穷的财富,能引领无穷的财富。
传统文化就让我们具备这七个超,成就这七个超。七个超中,所有的超,都源于第一个超。只要有了超然的境界,一切的超就都能具备。而中国文化,恰好就是让我们拥有超然境界的文化。
一个民族必有其人人必读之书。《论语》《孟子》为二千年来必读书。《老子》《庄子》也是人人必读书,尤其是从事艺术之人更应必读之书。因为儒、道两家已有二千年历史,对中国影响最深最久。
中国之道理,万变不离其宗。均在这四本书中……
自魏晋始,老庄之道乃中国艺术精神。
《庄子》有三十三篇,开篇为逍遥游。逍遥游者,东晋僧支遁曰:“明至人之心也”。此即讲庄子之心境。
逍遥,顾名思义, 优游自得;优哉游哉,无忧无虑,不受拘束。逍遥是一种无拘无束的逍遥境界,既指身体的不受羁绊束缚,又指心灵的自由放逸。哲学上指不因他物的在场或不在场而自为绝对自由的存在。《逍遥游》是集中代表庄子哲学思想的一篇杰作。在构思上采用了文学上的形象思维的写作手法,运用大量的浅近的寓言、神话、对话,文姿多彩。想象像匹骏马驰骋于宇宙,摄取与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妙趣横生的题材,生动、形象地宣传了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绝对自由的思想。在揽宇宙于一纸,包万物于一文的充满生机、遐想的《逍遥游》中,为数众多的读者被作者的富有艺术魅力的文笔所吸引,成为中国古代一篇寓言体的论说文中著名的佳作。
“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在庄子看来,达到这种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斋”、“坐忘”,这两者体现了一种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遥游。
逍遥派画家袁竹谈及他这些年的创作最大的体会:“就是自觉地不断接受历经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对自己的熏陶,把以《易经》为总纲和儒释道三大核心构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宝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易经》之易、不易、简易也适用于艺术,应发扬光大,最突出的表现就重在一个变字,以变应不变,以不变应万变,使之平衡,和谐,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从古至今,凡在艺术上成功或取得辉煌成就的中外艺术大师的一个又一个范例,无不在向我们印证着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这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变是常态。梁启超曾说: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物理宇宙的本质就是变化,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专门就艺术来说,就是要百花齐放、百家争呜,在传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要艺随时代、更要艺随个人,重要的是关注作品的时代精神与自己周围所处环境的风俗习惯。重在创新、创造,坚持画风新,是在传统上的转化,有创新,是在继承上的发展,有创造,符合国家的“双百”方针和“双创”方向。创新就是发挥创意,时时求新求变,出奇制胜。惟创新才能脱颖而出,才能战胜自己、超越自己。变是惟一不变的真理,蝌蚪变青蛙,蛹变蝴蝶,生命就是一个不断转变的过程。我们应该不断地去寻找新的突破,进行尝试,进行探索,在传统中求得继承,在变化中求得永恒……”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人民美术专栏主任、《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民生网》袭古创今栏目出品人;《人民美术网》书画评论专家,曾为国学大师、书画巨匠范曾;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文史馆馆员王明明;中国美协理事、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梁时民;中国美协理事、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张松;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美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一级美术师郭石夫等多位全国著名书画家撰写长篇评论文章,在书画艺术界产生广泛影响的著名书画评论家桑干在《创建不负时代的美术新世界》一文写道:
“逍遥谓道,道法自然,自然之妙,无穷无尽。如若以道而作丹青,定然可以在美术世界里复观天道自然的惟妙惟肖。逍遥画风,带着道的觉悟,呈现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玄机要妙。
看《山峰之上》,这是用水墨丹青写心灵的至高篇章。道之有论,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并且强调,四大人居其一!通谙道之哲学的袁竹先生,因为有着卓越的世界观和非凡的自然观,所以他可以在画里用至简的方式,画出域中四大的层次关系。在画里,“人亦大”的宗旨表现得相当突出,却又不显痕迹,只需借物而扬志,就把本意为“小”的人,衬托到王的高度,这种比赋兴的诗意创作手法,正是袁竹的水墨丹青作品可以在不经意间触动人们心灵的机密!
艺术家在画里,要表达一种思想,要表达一种情感,最忌的方法是直接而无所寄寓的塞进画里,硬硬地输送给观赏者,那样的画是说教的,是呆板的,无法达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不令而能自均”的和合境界。袁竹作画,深刻通透东方审美心理的“为无为”。他认为,笔墨之所开阖,当如人心之所开启,在于守道的自然,不能做出生硬的撞击。所以,他的水墨境界就有“为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熏陶价值。
这样的水墨意境,就像是一股清凉的风,自山谷吹来,收获着白云出崆是自然,流水下滩非有意的空灵洒脱。经由这种空灵与洒脱的点化,画亦道的信息就无有碍阻地影响着人的价值观、生命观。老子写五千言以布道德经,袁竹作水墨亦是布施道德经。古之圣人悠兮贵言,今之贤家洒兮珍墨,圣为文,贤为画,古今相续,把道的精髓铺陈进人类的心田,功成事遂,天之道!
事实上,在袁竹的逍遥画体系里,你可以随时经遇以道为核心的上上神品。除了《山峰之上》,还有《秋韵》,这一幅作品,用极致通灵的水墨印象,把辟道之于天下,犹江河之如川谷的印象表达得相当透彻,带有满满的哲学情愫。一人划一舟,这是桃花源来观世界的自在,也是我从哪儿来,要到那里去的追问,越看越有滋味,越读越有体验。这是一件小画儿,却是哲学的大格局。果然其名曰小,终其因不自大而能成其大也!袁竹作画,总是能从小境切入进大世界,这既是才华,也是智慧。画小而至小,听之不足闻,视之不足见,但是用之不既!此画因小寓大,故及于道!心读觉醒,必是恍然大悟!袁竹用逍遥画风,创建着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全新世界,为当代美学与当代哲学构建起一个不出户可以知天下的智慧平台。这是他的艺术功勋,也是他的文化奉献!
……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生成于自然,一切事物要在自然的生成中占据“高点”,则需要先进的思想作核心。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因为人类比其他动物多出了独特而先进的思想。艺术家成为人类中的精英,是因为艺术家的思想又高出普通的思想。
画家袁竹之所以成为画家中的精英,是因为他的艺术思想有超乎寻常的理论建树!这位创建逍遥画派的艺术智者,既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实践家,还是一位了不起的艺术新思想提炼构建者。他置身于艺术创新,走的是实践出真知,理论证实践的双通道。墨之所洇,有皴法的独特意象,这是其表,一般人见其表而浅止,反正画出来就行。但是到了袁竹这里,画质的洇湮表象下,到底发生着什么样的微妙变化,他经由实践观察画之实在,深入到理论研究之虚极!致虚机,方能守静笃,以令笔墨浊而静以徐清,安而动以徐生!
能见实者相也,能务虚者真也!万物生之于有,有生之于无,这是科学,也是哲学。袁竹以科学精神作实践,以哲学思维作运化,所以他才可以走进画道深处,用简约的水墨材料,去创建一个无物之物,无象之象,复归惚恍的大千世界。让人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抽象与写生的双重特效,写透了渊兮似或存,是万物之踪的画道真谛!
袁竹把道理的、物理的、情理的诸多背后虚妙,进行了扎扎实实的琢磨,所以他的画论提炼就有空生妙有的新奇,为美术创新实践找到了切实可行的理论路线,不但可以启发人,而且可以折服人!这样的理论高度,让他可以入职高等学府,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学府的终身客座教授,并且成为中国书画家研究会的金牌会员。他在这些专业的艺术机构,传播他的艺术思想,让艺术人格和专业力量更加出类拔萃。”
袁竹创作的逍遥画主要以山水为主,有时也创作一些花鸟作品,人物偶尔有那么几副。题材较广,有神话传说系列丶长江糸列,绿水青山系列。近两年主要创作的是反映生态建设、讴歌美丽中国方面的作品。要帮助人们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增强环保意识。
要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袁竹十分赞同清代大画家石涛对画力主“搜尽奇峰打草稿”、现代大画家齐白石“做画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和近当代美学泰斗朱光潜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等观点,冲破绘画教条的他,没有固定连续的主意,无论画面激昂或狂躁,他永远忠于——自由。热衷尝试新鲜的画法,探索事物最初的生机和灵气。书画本以写意、乐心、宜游为主,自由本为精神之境,笔墨间挥毫,讲求绘画的真趣,乃人生一大乐事。袁竹非常重视画的格调品位,尤其是画的意境营造和笔墨表现的高度和深度,直面真山水,画出心境,也画出了实境,其画构图奇异不落旧溪,面目独具,极富创造精神。袁竹的画重表现、重拟人化、重象征,重暗喻,是抽象、象征、表现主义和大写意风格等的结合,画作富哲理,既重形象,又重物理物性,做到了承古人之精粹,撷今人之新法,参与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拼博不息,深得笔墨之情趣,形成了自己个性鲜明的新画风。在实践采风融入自然和抽象艺术中找到自己的风格,绘画不能仅靠秃笔如山的苦练,还要有脱离世俗的格调。
著名美术评论家傅雷曾谓:艺术革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公式:一种艺术渐趋呆滞死板,不能再行表现时代趋向的时候,必得回返自然,向其汲取新艺术的灵感。
袁竹的作品己摆脱传统的成法而回到从大自然所得的教训----单纯与素朴上去,其画面有原始绘画的纯正,有生命的自由、有儒释道之境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具有单纯而严肃的美,这种美与其他的美一样,是一种和谐;是艺术的内容与外形的和谐,是传统的天真可爱,与画家的无猜及朴素的和谐,是情操与姿势及动作的和谐,是艺术品与真理的和谐,是构图、写生与合乎山水画的宽大手法及取材的严肃的和谐。
在不同的艺术家眼中,艺术有它不同的使命。嗜美之人把艺术看成是美的天使,擅长思索的艺术家将它看成是一种哲学思辨,有宗教情怀的人视艺术为自己的宗教,
袁竹坚持自己的艺术使命是弘扬善,传播爱,爱宇宙、爱大自然、爱人间、爱生活……因为,人民和历史最终接受的是坦诚而透彻的生命。生命由两个东西组成,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空间,由时空两度组成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生命。
艺术家赏美画美不是难事;而思辨是向理性迈进,不见得要有温情;宗教么,可能只是自己的个人信仰,不一定与他人有关。
一个艺术家,除非他真正体会生命之美,要把他的美展现出来。
唯有把爱当成使命,袁竹感到,我的每一次笔触都仿若是在施爱,画面总是弥漫着那种柔和安宁的气息,以及充满着一种人性的光芒。
最人道的,其实是最接近神性的。
欣赏“逍遥派”画相当于是在受爱,人的心,怎么会不被深深地感动。
无论对艺术,还是对人间,他都是很虔诚与谦卑的。
袁竹的“逍遥派”画十分重视现实,但远非安于现实,而是与改造现实的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在较长的一段时期以来,人们过多地忙碌于现实利益和日常生活琐事,绝大部分心思用于逐利,过分追求物质。因而,只有少许的有自由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近几年,随着国家的倡导,歩入小康的人们开始倾向于精神追求。科学、自由合理地精神世界将会逐渐兴盛起来。艺术将会在新时代让人的心灵超脱过于急功近利的日常兴趣,而虚心接受那真的、永恒的和神圣的事物,并以虚心接受的态度去观察并把握那最高的东西。
所以针对当前这种现状,因势利导, 袁竹的“逍遥派”画既面对现实,又超越现实,“超越”不是抛弃,而是既包含又高出之意。
生活之美,与艺术化的生活密不可分。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用艺术的形式再现美好生活,如音乐里的高山流水,舞蹈中的湖中天鹅,绘画里的璀璨星空,电影中的悲欢离合。艺术通过不同载体与形式触动我们,让我们在平淡生活中,思考生活本质和对美好事物的想象与希望。如今,艺术的生活逐渐成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理念。艺术如何与更广阔的公共领域和商业空间发生关联,与生活环境相互渗透、映衬、激发,让艺术之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带动艺术的社会化普及传播,是艺术家们一直探索的方向。袁竹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美国评论家沃尔夫所言:“抽象艺术就像佛法中所用的箴言一样,不加以特别解释,别人无法理解。”作为一种唤起观者心理活动的艺术形式,抽象艺术本身则具有了可对话的特点。因为,贯穿抽象绘画本身的,不再是限制观者发挥想象的现实对象以及叙述的故事,而是同样能打动人的形式及色彩本身。
未来的抽象艺术,是精神与物质的连接器,这是人类文明的核心。
人类艺术的进程历史发展证明,西方艺术正在向东方艺术靠拢,人类艺术的未来一样是在东方。
纵观中外美术史后,袁竹预测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趋势将是由写实为主変为以写意为主,以具象为主变为抽象为主,今后和将来决不会再用像不像来判断一件艺术作品的好坏。
袁竹把“逍遥派”画定格为写意抽象画。为什么要坚持这个创作路子?他谈了很好的见解:
“艺术本质上是用艺术的手段体现人类文明不同阶段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艺术家自我情感的表达。艺术需要传承、不忘初心、不忘宗弃祖、继承不是照搬照套,依葫芦画瓢,还必需扬长避短、弃粗取精,既发扬老祖宗留下的优秀的东西,又要学习借鉴他族的艺术之长,尤其重要的是艺随时代、艺随个人。当今和未来的世界,随着科技进歩,己由工业化时代逐渐步入高科技和信息化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人类活动的五大洲四大洋己变成了“地球村”,那么艺术也会顺应这一潮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特别是中国画要走向世界,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国际艺术语言。人类未来的艺术,不仅是物质的,也不仅是精神的,她应该是物质和精神的完美融合,也就是用东西方艺术之长,弃之糟粕,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写意抽象画是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她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东方的,更是世界的。我的画,既象征又写意,是物质和精神的完美融合,更是自然生态的。虽然,目前只有少数人可读,可悟,可懂,但没什么?我的画,主要是为本世纪后期和二十二世纪,乃至后几个世纪,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世界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预言实现的时候,我给全世界准备的贺礼,未来,我的画将成稀世之宝。
近年来,我有一个目标,就是立足中国,面向东方,走向全球,传播中国文化,勇当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布道者,致力于中国画走向世界的探讨,提出用世界视野去传承并独创中国画,坚持在传统中传承,在变化中永恒,对山水画创作进行新的尝试、新的探索,用国际视野来发展中国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我提出了新时代国画要走创新化、现代化、国际化、未来化之路的理念,并不断寻找创作的突破口,我想创作一批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写意抽象画作品,争取引起国内外的关注。
作品要超过别人、影响别人一定要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这就要求我们艺术家必须是“全才”: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懂西方现代技术和理论,同时具备强烈人文情怀。这样才能够创作出表达人类共同关切、慰藉人类情感灵魂、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的作品,这样才能真正为世界接受和欢迎。”
绘画是整个人类的一项杰出艺术,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绘画艺术。中国绘画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东方绘画的奇葩。几千年来,中国绘画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绘画艺术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绘画植根于民族文化,在表现技法方面不拘泥于物体形表,强调神似,强调主观意象,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写意”。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盘车图诗》写道:“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之妙一文:“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其意思是说,书画作品的奥妙之处,当从心领神会的意境上体悟,难以仅从形迹的相似性上寻求。世上观赏绘画作品的人,大都不过能指谪画中的事物形象、配备位置及色彩运用等方面的瑕疵而已,至于确实能够在冥冥中领会优秀画作的深刻意境和哲理的,罕见其人。
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道: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大多数人作诗,是写有我之境,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境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言气格,言神韵,不如言境界。境界,本也。气格、神韵,末也。境界具,而二者随之矣。
诗画同道。作画何尝不是这样?
“逍遥派画”不仅继承了中国画这一优秀传统,而且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进行了拓展。
袁竹以八大山人、石涛、石溪、渐江为代表的明遗民画家和扬州八怪以及近代的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现代的陆俨少、李可染、吴冠中、石鲁、陈子庄等为范例,他们重传统,更重创造,师古人,更师造化;他们虽被当时权贵与正统派斥为异端,但为传统增加了新的血液,为中国绘画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袁竹的作品不仅继承了这些大师的优点,又借鉴了西方艺术一些有益的东西,在得到了一定的综合之后,还有了新的创造,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既继承传统,又敢于突破与创造。他以极大的热情拥抱自然,并明确的认识到,所谓意境是情与境的结合、主客观的统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正是袁竹“逍遥画派”艺术的灵魂。
中国水墨画,在艺术效果上要求“似”与“不似”、“拙”与“巧”、“虚”与“实”、“朴”与“华”的统一,在笔墨上要求“苍润”、“健拔”、“沉雄”、“淡逸”……
袁竹为新时代中国画的革新开辟了一条新路。
袁竹说:
“作为当代美术创新人物、新美学理论构建者,我不仅注重在艺术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习借鉴一些有益的东西,真正花时间更多的不在美术方面,有道是功夫在画外。我把大部分精力用在研读小说、诗歌、散文、哲学、美学等上面了。尤其在哲学方面花去了更多的时间。我充分吸收了道、儒、释各家思想的精华,对易学传统、理学和心学体系,大剩佛教空有二宗、老庄思想,均有程度不等的吸纳,同时,也借鉴和吸收了西方哲学的诸如黑格尔等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将之融会到自己独创的逍遥美学思想体系当中。这样,广览搏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汲众家之长,克己之短。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创造,使逍遥画派自成一系,风格独特。
毫无疑问,我的逍遥美学思想,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的。当代美学必须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对传统的东西进行筛选,去粗取精,批评地继承,然后,以经过改造后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底,并融合西方文化中一些有益的元素。因为,东西文化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应“观其会通、而不容偏废”。
毛泽东同志早已指出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方式方法,那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们要借古开今,扶其本根,从本体意识上牢固树立中国文化的自尊和自信。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强大生命力而长盛不哀的因子去改造和消融外来文化中那些不适应中国民族性特征的成份。对待西方文化的学习,需要一种自主自立的思想气度、一种超越现实功利的意愿和一种敢于正视人类存在深层意义的勇气。只有对自己的民族充满自信,对自己的本土文化充满自尊,那么,我们就会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成为世界的“芯”。
我的逍遥美学思想在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被边缘化的。跟其他新生事物一样,会被那些习惯于照抄照搬、泥古不化的维护者,或挟洋自重、一心梦想西化的所谓公知们的打压排挤、造谣中伤、诬蔑诽谤,甚至遭到个别把持公权的道貌岸然的所谓“正人君子”的围猎、封杀。但是,最终还是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因为,时间和历史会给出一个答案;逍遥文化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它将象朝阳一样冉冉升起,普照大地。”
著名书画评论家史峰在《独研秘籍 孤标尘外》一文中这样评价道:
“观赏画家袁竹的山水作品,一眼望去,大为不同!其山水的形神绝非范式作为,并没有按照千年以来的“既定技术规范”去写意,而是带着自己独创的“豹纹斑”、“牛毛纹”两大皴法,把山水画成了亘古未见的奇观!由是,观鉴他的山水作品,必有感怀: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可以令山水之渊妙,代不绝人!
莫说常人画山水容易限入匠工的窠臼,就算是堂堂名流作山水,也难免有取法拘泥的流弊。比如清代四王画山水,画来画去就是以粉本为上的照画描画,画不出新意,令山水文化在他们的笔墨里处于停滞僵化的状态。反观袁竹画山水,有取法为上的价值观,传统的笔墨功夫历练得炉火纯青,更有得法需自证的精研进取,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动能如日中天!当然可以令豹纹斑、牛毛纹两大皴法出世既有横空之姿态!
皴法起于五代,荆浩皴笔可作浩莽雄奇,成熟于两宋,范宽皴法可作钢打铁铸,米家雨点皴法可见氤氲气象!皴法作为表达中国山水画质感的独特技法,经由千年的流变与沉积,成为画法要义。无论是斧劈皴还是折带皴法,抑或是刮铁皴、雨点皴,并不能把所有的山水体貌都做出一一对应的表达。
自然是无穷之物象,皴法当然在师造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创新与特殊的山水风貌去对应!袁竹观南国特域山水的苍与润,知道旧有皴法不能把观鉴独特山水的视觉经验作出惟妙惟肖的复建。所以他致力于新皴法的琢磨构建,经历了无数次的改进与适应,豹纹斑可以写意山水作品里植被与山岩相间互隐的空间效果,牛毛纹则重点处理了山水边界与云天边际相融相和的玄妙效果!
山水有其道,画山水而用豹纹斑与牛毛纹,正是袁竹画山水道法自然的证见!他是一位极有写生才华的艺术家,观天悟道,牛毛纹与豹纹斑事实上是妙写天垂相的秘籍!其斑其纹,恰是对天地运行机理的塑造。从这个角度看袁竹山水的新皴法,就可以理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智慧。唯有艺术智者,才可能创建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皴笔新法门!从这个角度来讲,袁竹画山水,除了有山水文化古今相续的基本核心,还有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洒脱自如。由是,他创建逍遥画派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也是可以惊艳画坛的必然!
独研秘籍,孤标尘外。为技法宝库贡献一种新皴法,足可以大著其名,可载史册。袁竹山水新创两种皴法,功可扛鼎!所以他的山水作品不但有技法创新层面上的价值,更有文人画山水可以夺物象之精神的文化功勋。”
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美术领域,真能立定一家之言,根深叶荗而又风被后世的,风毛麟角,屈指可数。可以肯定地说,袁竹当属其中的佼佼者。他因创建逍遥画派,就将注定被载入史册。
2022年7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