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赖 睿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7月07日 第 12 版)
门人半知己(印文) |
齐白石、于非闇、王雪涛是享誉20世纪中国画坛的花鸟画大师。三人有师徒之缘,又同为北京画院画家,但在艺术面貌上却各开新境:齐白石以“红花墨叶”的大写意成一代宗师;于非闇以同宋人比肩的工笔画再开新貌;王雪涛以灵动逼真的小写意鹤立艺苑。
6月30日,由北京画院组织策划的“门人半知己——齐白石、于非闇、王雪涛花鸟画新境”特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对外展出,汇聚北京画院所藏齐白石、于非闇、王雪涛的花鸟画作品70余件。
“门人半知己”是齐白石晚年自刻的一方常用印。拜入其门下的弟子,白石老人以艺术上的知己相待。王雪涛原名王庭钧,1923年同李苦禅一起拜齐白石为师,拜入师门后,齐白石为其更名为“雪涛”。1929年,于非闇正式拜师齐白石,向他求教山水、篆刻。艺路漫漫,门人知己相随,谱写出20世纪中国画坛的一段段佳话。
本次展览以花鸟画为切入点,从“溯师承”“法古人”“师造化”“言心迹”四个维度,将三位不同类型的花鸟画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齐白石、于非闇、王雪涛师徒三人皆强调对古人的临习。展览中的齐白石《追摹八大山人鸭图》是其75岁时所作。原因是他41岁时勾摹的《朱雪个小鸭子》忽然丢失,齐白石颇为惆怅,于是便取纸用心追摹。正是对古人佳作的不断临习与汲取,成为三人花鸟画自创一格的根基。
花鸟画不仅是自然景物的艺术再现,更是艺术家托物言志、表达个人情感与心迹的重要方式。齐白石晚年客居北京,时常怀念家乡风物,作品中常常流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如展览中的作品《柚》,齐白石便在画中题诗“家园未剩闲花地,橘柚葡萄四角多。安得赶山鞭在手,一家草木过黄河。”于非闇亲身经历新中国成立后翻天覆地的变化,将激昂的精神注入笔端,笔下的花鸟更趋于清新欢快、明亮雅健。王雪涛的花鸟体现着人民大众的审美趣味,追求生趣盎然的自然天真。
于非闇、王雪涛不仅是齐白石艺术上的知己,更继承了他艺术革新的理念。师徒三人分别选择大写意、工笔、小写意三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各自的时代开拓出花鸟画新境,也使得20世纪花鸟画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