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 >

在丹青光影里探寻百年中国

2022-04-14 10: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丹青光影里探寻百年中国

 

于 洋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4月14日   第 12 版)

 

  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中的齐白石作品《虾》
  北京画院藏

 

  作为造型艺术与视觉艺术,美术在人类文化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古今中外经典美术佳作都凝结着不同地域、民族、时代的情感与智慧。尤其是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进程,与百余年来中国历史社会的演进文脉息息相关、相互辉映,诸多名家名作汇成了一条充满魅力与深意的艺术之河。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一经面世即引发广泛热议和诸多好评。节目以影视语言生动、立体地展现美术创作,特别是百余年来中国近现代美术经典作品的精神意涵和艺术成就,更呈现了一阕相互交织、诗画辉映的视觉交响,一幅集艺术、历史、社会与文化于一体的全息图景。

 

  该系列纪录片备受欢迎的现象,处在一个特定时代语境和文化潮流之中。继2021年初开播的《美术经典中的党史》成为爆款节目、迅速引发破圈效应之后,2022年总台春晚《忆江南》《只此青绿》及《艺术里的奥林匹克》《美术里的中国》系列专题节目,都以影视与美术跨界融合作为突破口,共同形成了视听文化与造型艺术融合创新的典范,开启了一个电视与美术跨界互动、紧密结合的时代潮流。

  《美术里的中国》以每集12分钟的时长体量,浓缩呈现一件经典美术作品与美术大家的故事,作品的遴选既根植于影响力、艺术性、社会性等因素,更兼顾到不同美术门类、不同时代、不同题材风格的中国画、油画、雕塑、版画经典佳作。在第一批推出的12集纪录片所聚焦的经典作品中,我们能从中看到自然造化的灵动美好:既有老百姓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齐白石笔下的虾、徐悲鸿画中的奔马,也有黄宾虹的笔墨夜山、潘天寿的雁荡山花;我们能看到祖国河山的雄壮优美和近代历史的悲壮深沉:既有傅抱石独特笔法的江山图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史诗浮雕,也有吴冠中画中粼粼波光间的太湖鹅群;我们还能看到南北各地不同时代的吾土吾民:既有孙滋溪画中天安门前的幸福合影、罗中立笔下令人难以忘怀的父亲,也有靳尚谊笔下美丽的塔吉克新娘、黄胄画里洪荒风雪中踯躅赶路的边疆驼队……每集纪录片都力求拍出画中真味,展现时代深意,也共同呈现了这一电视作品的艺术追求和文化新意:

  其一,情境交融,以视听语言和新媒体手段复原、复活经典画作的真实情境。从雁荡山的灵秀到黄山的奇伟,从宜兴水乡的润泽到西北高原的壮阔,该系列片在“行万里路”的历程中以镜头语言读画,以丰富的实景拍摄和后期剪辑,实现对作品画境及其背后故事的还原与升华,让观众能在走进画境的过程中,近读画面的微观细节、肌理质地,了解作品创作的理法风格,继而走进其背后的人物故事与恢弘历史。

  其二,动静相宜,充分发挥影视表达的叙事手法,让静态画面“动起来”,让美术史与家国记忆“活起来”。该片通过影视化的叙事手段,近距离观照画作并讲述背后故事,或多角度“移步换景”式的“游赏”画中景致,展现画境的多元时空维度;或通过真人“手替”的方式,再现还原画作的创作现场,这些方式都在某种程度上激活了静态画境所蕴含的丰富意趣,延展了美术作品的视觉意味与时空质感。

  其三,科技助力,以前沿的数字影像技术辅助呈现美术作品的艺术表达,使这种呈现方式更为立体化、丰富化和完整化。该片将3D建模、XR等技术引入动态画面制作,并在4K高清摄影技术支持下,以微距视野充分呈现作品的肌理质感与原作气息,既是推进“思想+艺术+技术”创新融合的进一步实践,又是深化“5G+4K/8K+AI”科技创新的重要成果,更活态展现了现实观展中不可能获得的、贴近作品的景观。

  光影交融,画映百年。在这绵延不绝的丹青光影里,有历史与文化,更有乡土和人情。通过这扇窗,我们得以在百年中国美术经典作品里,看到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感受穿越时空、历久弥坚的家国温情。正是在这一语境中,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连同《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艺术里的奥林匹克》等为代表的一批节目,成为新时代融媒体语境下服务人民、引领风尚、立足时代、指向未来的视听佳作。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