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 >

川美师生创作大型群雕 讴歌战疫英雄

2020-04-30 09:4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川美师生创作大型群雕
讴歌战疫英雄
本报记者 刘新吾 常碧罗

  《冬去春来》泥塑阶段局部
  资料图片

  “同学们注意看,这两个场景之间的过渡很重要,就像写文章要注意过渡句一样。”在重庆高新区,走进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站在一件雕塑前,正在“云上课”。
 
  这座雕像名为《冬去春来》,长约10米,以“付出与奉献”为主题,生动塑造了20多个抗击疫情的人物形象,其中既有白衣执甲的医护人员,又有无私付出的志愿者,还有不辞辛劳的医院建设者、社区工作者、警察、外卖小哥……
 
  雕塑的创意,源于焦兴涛的感动。疫情期间,他看到很多关于抗击疫情的报道,其中有不少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于是决心创作一件作品。“我们有责任把这件重要的事情记录下来,表达对战疫英雄的崇高敬意,体现中华民族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焦兴涛说。
 
  创作这件雕塑并不容易。雕塑创作周期向来较长,从开始策划到最后完工,通常需要3个月时间。在川美师生的努力下,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泥塑阶段的制作,现在已经进入最后的刻画阶段。那时,重庆气温只有10摄氏度左右,师生们干劲十足,常常挥汗如雨。
 
  仅草图阶段,川美的三位主创人员就画了十几个版本,每次碰头会都是热烈地讨论和碰撞。在焦兴涛的电脑里,有密密麻麻的文件夹,分门别类保存着不同群体的战疫图片。重庆医科大学也为师生们提供了400余张照片,以作参考。在初步创作阶段,团队又进行了四五次调整和修改,每次都需要把钢结构切开重来。
 
  场景怎么选,什么场景最典型?怎么表现这次抗疫的特点?团队邀请重庆医科大学支援湖北医疗队员参与创作,翻阅照片资料,一起讨论。最终,“防护服”出现在了大家的脑海。于是,在雕塑左半部分,是三位护士正在互相穿防护服,把人们拉回到那个紧张又温情的时刻。
 
  在创作过程中,改动最大的是中间的核心场景。最终的版本是,一位女护士怀抱一名女孩,护士手中拿着一朵迎春花,女孩用纯真的眼神看着花朵,面带微笑,画面温馨。“这寓意着春天来了,山花遍开。”川美雕塑系主任申晓南介绍道,这位护士的脸上还有被口罩勒出的痕迹。在护士身后,医护人员用欢呼护送治愈的患者出院。“阳刚与温情相结合,既有力量,又让人感动,实现了平衡。”申晓南说。
 
  如何选取人物,师生们也进行了持久的讨论。最终,雕塑并没有选取具象的人物,而是通过抽象的形象,表现群像特征。“在这次疫情中,每个平凡的人都是英雄。雕塑里的人物可能看不出是谁,但群体化的形象也许可以激发更多共鸣。”焦兴涛解释说。
 
  刻画人物面部表情也是一大挑战。“以往,我们可以通过人物表情来展现情绪,但这件雕塑上的人像大多戴有口罩,难度更大。”焦兴涛指着雕塑说,“所以,我们在眼睛上花了很大工夫,要传神地表达情绪,展示人物风采。”为了让作品贴近现实,整个雕塑中,不同人物还戴着不同类型的口罩。
 
  创作的过程,也是传帮带的良好时机。由于疫情,学校推迟开学。创作团队进行直播,把课堂放在网上,让更多学生在家里也不落课程,学到更加生动的一课。
 
  作为雕塑系研二学生,赵强也参与了此次创作。雷神山医院建设者的形象就出自他之手。“参与这样的大型创作,机会很难得,提高了我把握大场景的能力。不过,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洗礼,让我更加懂得艺术源于生活。我们的创作就是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讴歌时代精神。”赵强说。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4月30日   第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