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美术馆
穿梭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美术馆巡礼③)
本报记者 尹晓宇
|
江苏省美术馆新馆
|
|
江苏省美术馆老馆(国立美术陈列馆)
|
|
“大桥记忆”展二楼展厅场景
|
|
傅抱石 《西陵峡》
江苏省美术馆藏
|
|
吴俊发 《一片新绿》
江苏省美术馆藏
|
在南京市长江路上,总统府左右两侧1公里的范围内,坐落着江苏省美术馆的两个展馆。一个是始建于1936年的国立美术陈列馆,一幢米色的四层建筑,立面呈“山”字形,带着浓郁的民国风,这也是中国近现代第一个国家级的美术馆。一个是建于2009年的6层浅灰色新馆,罗马洞石做成的外立面让展馆看起来像个钢琴键,现代却又与周边的民国建筑相映成趣。
“同时拥有新、老两个场馆,为探索错位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条件。”江苏省美术馆馆长徐惠泉告诉记者,老馆的定位主要为打造艺术博物馆概念,以自主策划的经典展览为主,并对民国时尚、民国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等领域给予关注。新馆则以打造现代美术馆为目标,不仅要利用馆藏资源,推出江苏省美术馆自主策划的、能够在全国美术界有影响力的品牌展览,还要引进记录当代美术现象、具有典型性的名家展览,以展览和典藏的方式记录时代发展的印迹。
典藏精品极富地域特色
江苏省美术馆藏品数量与质量在全国美术馆中居于前列,包括中国画、版画、油画、水彩画、书法、民间工艺美术等共计1万多件,初步形成明清书画、近现代中国画等10个专题系列。就中国画而言,馆藏上至明代吴门画派、清初四王、金陵画派、扬州八怪、海上画派等代表性画家的作品,近代中国画的收藏中不乏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李可染、关山月等名家之作。近现代的金陵画派、吴门画派、虞山画派、常州画派、扬州画派、京江画派以及新金陵画派和江苏水印木刻等重要的绘画流派也是收藏的核心。
1986年,以谢稚柳为首的国家文物局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到馆中鉴定,在馆藏的100多幅明清山水画中,龚贤的《野水茅村图》、王鉴的《仿黄子久笔意山水轴》、戴熈的《迴岩走瀑通景四条屏》被定为精品;沈周的《疏林碧泉图》、蓝瑛的《仿董北苑山水》、沈士充的《山水册页八开》等19件作品被定为佳品。
这些藏品少量是1956年至1959年间,由康平馆长主持购藏,其他大多得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时任馆长徐天敏认识到藏品对美术馆的意义,特地聘请了吴白匋、刘汝醴、宋文治等专家作为艺术鉴定顾问。藏品征集大体采取三种办法:一是争取政府政策支持,走遍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等市的文物商店,优先从库存中选购;二是广为宣传,争取收藏家捐献,颁发荣誉证书和一定的奖金;三是依靠上海、杭州等地的艺术界同仁,提供民间收藏信息,登门鉴定商谈。
当时政府拨发收藏经费每年只有两三万元,馆藏的不少精品都是捐赠而来。部队离休老干部夏同浩将毕生省吃俭用购藏的160幅明清以来名家书画全部捐献给了美术馆,其中王鉴、石溪、程正揆、戴熈的作品已成为镇馆之宝。此外还有龚贤之作得之于无锡籍老画家、鉴藏家周怀民,黄克晦之作得之于浙江杭州鉴藏家余任天。
馆藏精品中的《野水茅村图》由清代画家、金陵画派的龚贤所作,他生于昆山,后居南京,一生清苦,为人正直,隐居在南京清凉山半亩园,以卖画为生。所画多平原水乡、低山丘陵景观,这幅画作于他去世前两年的1687年,正是康熙二十六年。虽然是常见的山居题材,却自出机杼。近处岩石坚凝,丛树交叉挺立,犹如屏幛。中景巨岩濒水;其后茅屋村落,林木掩映;更远处山重水复,若隐若现。整个环境似乎被阳光大气笼罩,是实景,又似幻境。画右上方题诗一首:“浮萍欲上山桥路,细竹深藏野水村。赴饮渔家新漉酒,不知何处是柴门。”看似悠闲的景致中隐藏着人生的无奈。
吴门画派中沈周的《疏林碧泉图》是他的成熟之作,画面是浅绛山水,稍微有一点着色。构图中有树石、水面、山峰、流水和凉亭,前景中的人物遥望远方、若有所思。笔墨洒脱简练,意境空濛清新,题诗:“疏林照白鬓,碧泉清我心。乾坤身兀兀,老大自山林。”从鉴藏印可知,此画曾被清初鉴藏家缪日藻及徐子远、朱屺瞻等收藏过。
新经典创作融入地方风格
提到近代中国画,以傅抱石为首、钱松喦、亚明、宋文治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新金陵画派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中国画流派之一。
1960年3月,江苏省国画院成立,傅抱石任院长,9月,以他为首的“江苏国画工作团”一行13人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旅行写生,跨越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东6省。
当年11月,傅抱石一行从重庆起锚,开始了三峡之行。气势磅礴的群山、清流急湍的江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逢险峻秀丽之处,傅抱石必于船舱之外或凝神静思、或低头速写,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1个月后,傅抱石一行抵达长沙,在招待所里,傅抱石将自己关在屋内整整一个下午,晚饭时间,同伴推门一看,作品《西陵峡》已成功地挂在墙上,层层山峦直插云霄,作品一气呵成。这幅作品在“山河新貌”画展中引起了轰动,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经过长时间的消化和酝酿,3年之后,傅抱石完成了第二幅《西陵峡》,这幅作品现藏于江苏省美术馆。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两艘小船穿行其间。山体以大面积的水墨染成,笔法粗放,近处山头的浓墨重笔与远处山峰的圆润秀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一时期,江苏版画家将新兴版画的创造性与古代版画的水印技巧相结合,以浓郁江南情意的水印作品,获得了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形成了一支风格鲜明的地方画派——江苏水印木刻学派。1960年江苏第一个版画专业创作机构在江苏省美术馆成立,江苏水印木刻学派的吴俊发、黄丕谟、朱琴葆等几位创始人便聚集于此。
吴俊发擅用平刀和方刀,刻出山石的结构,借鉴中国画的皴法,而更富力度和金石味。黄丕谟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风土人情、自然景观为内容,形式语言上借鉴了汉画像石、十竹斋版画、民间木版年画和传统水墨画的长处。
立体策展唤醒地域记忆
典藏终究是要活化,策展上,江苏省美术馆正在尝试通过唤醒地域记忆的方式,在叙事中实现展品与现代人生活的链接,从而激发对展览的共鸣。
2018年,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南京长江大桥迎来50岁生日,9月,“大桥记忆——南京长江大桥主题艺术作品及史料巡展”在国立美术陈列馆拉开帷幕,南京长江大桥的视觉元素从院落至展厅,覆盖了整个场馆。陈列馆门口放置了一台大型脚手架装置,以鲜明的鹅黄色为主色调,围合朦胧的半透明网格布,上面印制着面向社会征集的大桥主题儿童画。而装置整体中轴对称的形式和层层递进的空间,则取自于大桥桥头堡的结构设计。
一楼展厅是一系列以表现大桥和讴歌大桥建设成就的主题性绘画,《天堑变通途》、《南京长江大桥》这样的经典之作陈列其中。二楼展厅则是对美术史以外大桥美学价值的延伸。在这里可以看到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建筑的多种设计方案,既有近似武汉长江大桥的传统民族风格,也有典型的西式凯旋门,更有极其超前的未来主义样式。能看到其中的24块原真性构件,这些构件做出了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上的浮雕。还能看到大桥相关的老物件,小到粮票、烟标、橡皮、糖纸;大到镜面、旅行包、自行车、床板。展厅里还原了上世纪的工人住宅、照相馆以及百货店橱窗,这些老物件儿被嵌入其中。
类似的展览,美术馆去年还做了一场。4月的一个夜晚,国立美术陈列馆前,一场上世纪的无声电影正在露天展映,T台上,穿着民国风情旗袍的模特正在走秀,构成了“现代之维:20世纪初期中国都市的审美风尚”展览活动的组成部分。整个展览由97件月份牌广告画串联展览始末,穿插了旗袍、家具、化妆品、手包、烟标等老物件,辅以张爱玲、叶浅予的小段叙述,进行了场景复原式的陈列。展览期间还启动了名为“摩登时代”的公共教育主题活动,邀请了旗袍设计师、民国时尚专家开展沙龙。
如今的江苏省美术馆,围绕各类展览开展体验活动,形成了“江苏美术讲堂”“大家一起看展览”“我在美术馆上美术课”等一系列公共教育品牌项目。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1月31日 第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