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节 开放的城
——写在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之际
本报记者 曹玲娟
|
澳大利亚国家芭蕾舞团《睡美人》剧照。
蔡 晴摄
|
|
美国戏剧家罗伯特·威尔逊与德国杜塞尔多夫戏剧院合作的《睡魔》剧照。
祖忠人摄
|
|
“艺术天空·12小时特别活动”中,法国移动歌剧《以爱之铭》 演员与观众互动。
资料图片
|
2018年,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2018年,迎来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设立20周年。
作为国家级艺术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始终与改革开放同行,与上海这座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的城市共成长。开放、创新、包容,是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的上海赋予艺术节的品格,更是改革开放给予艺术节的养分。
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艺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艺术节就如一面镜子,照见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折射出未来中国愈加坚定的开放姿态、广阔胸襟。
开放,一个融入世界的舞台
20年,多少人带着精彩绝伦的作品而来,多少人带着闪闪发光的梦想而来……
10月21日晚,田沁鑫、秦海璐、杨丽萍、叶锦添、赵明、汤沐海、龚天鹏、沈伟、谭盾、尚长荣、魏海敏、陈薪伊、焦晃……一位位与艺术节相伴成长的中外艺术家相聚黄浦江畔,在“20·40 大家·回家”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20周年特别活动现场,分享与艺术节一路同行的故事。
20年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与歌唱家廖昌永、舞蹈家黄豆豆获得“艺术节之星”称号,“我们都是新上海人,是上海给了我们崭新的创作机遇”。
20年,是艺术节的一个里程碑,更是改革开放40年这一时代背景下,上海乃至全国艺术文化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节点。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介绍,过去20年中,世界顶尖名家名团几乎都在艺术节亮相过,有的还不止一次。“20与40这两个数字,见证的是艺术节作为上海文化品牌被擦亮的历程。”
20年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标志性平台,敞开大门,拥抱世界。用旋律凝聚力量,用舞姿传递真情,用戏剧描绘美好。交响乐、舞蹈、木偶剧……在艺术节的平台上,一部部中西方文化交融、舞台与科技辉映的艺术作品,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的形象与声音。
这是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这片生机勃勃的沃土所迸发出来的声音。
尚长荣曾带着京剧《贞观盛事》参与艺术节,而去年,他与“虞姬”史依弘合作,将京剧《霸王别姬》带去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阿斯特中国庭院演出,让美国人在回响着京剧音乐的庭院中沉醉。
获益于中国的发展,艺术节有着愈来愈高的国际声望,越来越多的海内外艺术节机构负责人、制作人、艺术家心驰神往,期待着到艺术节上走一遭,亲身感受一下中国的精彩与绚丽。
奥地利负责文化和媒体事务的国务秘书弗朗茨·莫拉克在两次参加艺术节后说,“几乎每个来上海的人,都深深为这座城市的发展速度和活力惊讶”。
今年艺术节期间,澳大利亚墨尔本艺术节艺术总监乔纳森·霍洛韦不到24小时往返上海,行程只有两项,观看艺术节上中国舞蹈家杨丽萍编导的《春之祭》,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商洽合作。而此时,墨尔本艺术节正在南半球如火如荼举行中。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以其高价值和专业性,被誉为亚太地区专业性最强的节目交易市场之一。来交易会“买节目”逐渐成为海内外演艺界一种共识。本届交易会共有来自5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会,参会机构460余家,推出31台推介演出,共达成541个交易意向。
去年在上海成立的“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一年以来成员数量不断增加,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共有41个国家和地区的157家艺术机构加入联盟。这个以创新合作为笔墨、以共谋发展为气韵的同心圆正越画越圆,也越画越远。
“艺术节像一条纽带,把上海和全世界最美好的城市连缀在一起,让整座城市都发光。”音乐家谭盾感慨。
创新,一个引领艺术的舞台
“大名鼎鼎的罗伯特·威尔逊和德国杜塞尔多夫戏剧院合作的《睡魔》太酷了!很像蒂姆·伯顿的哥特式暗黑童话,荒诞又有趣,好看又好听!不愧是大师之作!”演出散场,一位观众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被誉为“实验戏剧灯塔式人物”的美国戏剧家罗伯特·威尔逊,这几年一直是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常客。这次,由他担任导演和舞美设计,集合了歌剧、芭蕾、交响、戏剧等多种舞台形式的《睡魔》,于11月15日—17日亮相艺术节。
“极为有价值的艺术品,超水准的精彩演出,无比有眼光的引进和制作。这才是真正匹配这个城市时代感和全球一流品质的艺术节具有的高度。”一名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在看完演出后如此评价。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李明透露,去年罗伯特·威尔逊来沪参加艺术节,洽谈在那个期间就开始了,“这次光道具就运了4个集装箱。外方团队中还有50个幕后技术员,负责保障舞台、灯光、布景等能和原版一模一样”。
引领观众的艺术审美意趣、丰盈这座城市多元开放的特质,一直被艺术节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一个经典与创新交织的艺术舞台,用王隽的话来说,艺术的所谓“接地气”,不是降低门槛,而是把“地”提高,提升观众的欣赏能力和水准。
今年是话剧《于无声处》走过的第四十年。“1978年复旦话剧团曾公演《于无声处》,每周一场,共4周,场场爆满。”当年复旦剧社饰演“何是非”的吴嘉桢回忆。这部上海话剧的经典作品,在今年亮相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再度让观众沉浸于时光倒流40年的氛围中,感受良知与勇气的力量。
“艺术节和我有默契。”杨丽萍这样形容。今年在艺术节首演的《春之祭》,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委约作品,也是一部相当大胆且评价两极的作品。《春之祭》片段亮相去年艺术节演出交易会后,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也加入委约行列,明年8月,《春之祭》还将亮相第七十二届爱丁堡国际艺术节。
德国慕尼黑室内乐团一位演奏家说,“我在上海看到了观众对经典名作的热情,同样看到了对于新鲜的甚至是暂时难以理解的作品表现出的宽容和接受。这对一座追求文化活力的城市来说,是非常可贵的”。
以“神曲”闻名的彩虹室内合唱团艺术总监金承志,此前在第十八届艺术节“扶青计划”交出了套曲《落霞记》。“每个青年艺术家都有自己的梦想,关键是需要有人帮助实现梦想。”金承志说。今年,合唱团成为首个亮相艺术节演出主板块的非职业艺术团体,将业界认可的艺术性很强的《白马村游记》唱进了艺术节。
上海戏剧学院的《许村故事》和《生命行歌》、原创舞台剧《星期日工程师》、上海长宁区沪剧团《小巷总理》……一部部折射时代变迁的现实主义新作,让人们在艺术的舞台上触摸到生活的温度与厚度,反映出改革开放给百姓生活带来的点滴变化,更成为创新最初的萌芽。
包容,一个没有边界的舞台
艺术节的开放,有多重维度。
用生活在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享受着改革开放40年来累累硕果的普通市民的视角来看,艺术节的开放在于,每个金秋,整座城市成为艺术节最大的舞台。
这是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当艺术节突破剧场的限制走向全城,她的影响力,将是世界范围的。
今年艺术节开幕当日,一支交响乐团“梦之队”就赶往上海北郊的共青森林公园,带来一场户外演出,为“艺术天空”启幕。这是一场森林里的音乐节,在绿树青草的包围下,伴随着里卡尔多·夏伊的指挥棒,瓦格纳《漂泊的荷兰人》、拉威尔《圆舞曲》《波莱罗舞曲》的旋律一一响起,音符与自然一同呼吸,带来令人心动的旋律。
瑞士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堪称拥有全明星阵容。献演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是这支乐团的沪上首秀。难得一见,音乐厅内的演出自然一票难求且价格高企。不过,艺术节坚持要为更多古典乐迷和市民带去世界级音乐“礼遇”。琉森音乐节原班人马带来了一场户外演出,100元及60元两档票价十分亲民。
20年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播撒艺术的种子,让人人参与艺术节,人人享受艺术节。在刚刚过去的这一个多月里,上海的大街小巷到处洋溢着艺术的气息和欢乐的氛围,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万名艺术家奉献了350项各类演出活动,惠及500多万观众。
今年已是深受广大市民喜爱的“艺术天空”系列演出推出的第五个年头。这个“没有围墙的移动剧场”,将艺术节的精品演出移至更广阔的天地,将艺术节的辐射效应进一步扩大。今年,“艺术天空”板块全面覆盖上海16个区,上演了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总计58台逾百场一流经典名家名团的精彩演出。
因为“艺术天空”板块,“上海共青森林音乐会”“12小时特别活动”等成为这座城市最热门的艺术话题。
10月28日,一头巨型木偶战象出现在上海市中心,吸引无数路人的目光。这头名为嘎羧的战象,是艺术节委约剧目《最后一头战象》中的主角,在艺术节“艺术天空·12小时特别活动”中提前露面,以大巡游的方式与现场的大小朋友们亲密互动。
活动当天,整整12小时,一批风情各异的世界级表演团体在上海城市草坪音乐广场接力登台,包括瑞士最古老乐团苏黎世音乐厅管弦乐团、拉脱维亚的女声阿卡贝拉六重唱团、法国移动歌剧《以爱之铭》、西班牙加泰罗尼亚音乐宫合唱团等。广场一角的集市区里,还把小丑表演、泡泡秀、魔术等街头艺术搬上小舞台。
整座城市,充盈着艺术的芬芳,深深融入市民的记忆中。
数据显示,自1999年首届艺术节启幕至2013年间,艺术节共举办了5000多项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超过1万个艺术团体走上了艺术节舞台。自2014年起,艺术节创设“艺术天空”系列演出,共举办172台302场,惠及160万名观众。
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用20年的时间,打造一张上海递向世界的文化名片,用最柔软的力量,叩击走向世界的大门,这是艺术节,这是上海,这是开放、创新、包容的昨天、今天与未来!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22日 20 版)